麦积山石窟远景
麦积山雪景
麦积山石窟崖面
麦积山13窟全景(隋)
麦积山石窟第74窟 右壁佛 (后秦,北魏重修)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 窟室前部释迦牟尼佛与罗睺罗(宋)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 胁侍菩萨(北魏)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南约 45 千米,地处秦岭山脉西延部分北侧小陇山林区之中。麦积山因其山体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体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山体相对高度 142米。群山环绕之中,麦积一峰凸起,山体三面削立,而窟龛群就开凿于麦积山距地面20~80米的红砂岩垂直峭壁之上,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神功,密如蜂房的洞窟与层层相连的栈道成为古代石窟开凿史上的奇观。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遗产中北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石窟群经云冈石窟汉化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被世人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据文献及现存碑刻资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现存5~13世纪营造的佛教洞窟共221个,其中王子洞窟区20个洞窟及中区崖壁塌落堆积层中清理出的3个空窟,其余198个洞窟均开凿于长约120米、高50多米的东、西崖面上,其中东崖56个, 西崖142个。各洞窟间以错落的栈道相连,上下共约14层。保存各类雕塑总计12182身,其中泥塑7886身,壁画1065.2平方米,碑碣18通。另有瑞应寺及舍利塔等建筑遗存,收藏各类文物 800 多件、经卷文书 1500 多册。麦积山石窟现存佛像最高者 15.33 米,最小的影塑不足 30 厘米 , 其中以第4、74、78、133、127等窟最具有代表性。以北朝开凿的洞窟为主,其中北魏洞窟约占 44%,西魏占6%,北周占21%,隋代占5%,其他朝代占24% 左右。
麦积山石窟现存洞窟多为北朝至隋代开凿,唐代受地震及吐蕃入侵陇右的影响,逐渐衰败,宋代至明清时期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多次大规模重修。现保存大量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代泥塑作品,是5~7世纪初中国石窟寺泥塑造像集大成者,宋代又重塑大量泥塑造像,反映了10~13世纪佛教泥塑造像艺术成就。北魏早期造像多方面体现了当时来自中国佛教石窟的平城模式及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又有古代秦州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地域特色。麦积山石窟一些独特的造像及绘画技法,也代表陇右地区的佛教文化艺术特征。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来自洛阳及南朝的造像风格风行于麦积山石窟,麦积山作为丝绸之路西出长安越陇山的重镇,起着佛教艺术中国化后再向西传播的中转站作用,大型经变画的出现和表现中国传统升仙观念的内容影响到敦煌莫高窟6世纪中期及以后洞窟的形式。麦积山石窟造像题材类型丰富,北朝至隋代流行三世佛、七佛、千佛及弥勒、维摩诘,三世佛造像和维摩诘造像大量出现,是鸠摩罗什在长安地区翻译的大乘经典在陇右地区盛行的表现,成为这一地区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1961年,麦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麦积山石窟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甘肃省文物局)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