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我国主粮有三种,分别是大米、小麦、玉米,在评选第四种主粮时,其实有很多选择,红薯就是备选之一。
还记得以前家里穷,爷爷奶奶就种些红薯,晚上放学回家没饭没菜,每人吃一个红薯填饱肚子,可以说,红薯养活了很多人。
可惜的是,我国第四位主粮的宝座,最终落到了马铃薯身上,红薯落榜了,有人说不公平,也有人表示赞同,不着急,我们慢慢往下看。
红薯被引进我国的历史
红薯又称番薯,而番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意思为外国或外族,从叫法就可以看出,红薯其实并非我国产物,而是从国外引进的。
欧洲人登上美洲大陆后,将红薯种子从美洲带到了欧洲,后来随着殖民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亚国家,例如菲律宾。
关于红薯是谁第一个带入我国的,一直争论不休,但主流的说法是一个叫陈振龙的福建商人。
明朝中后期,陈振龙不忍祖国老百姓饱受饥饿之苦,在菲律宾意外发现红薯后,便决定偷偷带回国栽培。
他在箱子里偷偷藏了几根红薯藤,由于当时红薯被菲律宾视为禁止出口的农作物,所以陈振龙偷藏红薯藤这件事,被严查的菲律宾官兵给发现了,第一次计划泡汤。
后来,陈振龙将红薯藤跟藤篮编织在一起,但是过边检的时候,还是被发现了,由于是第二次偷运红薯,官兵把陈振龙给狠狠打了一顿。
康复后的陈振龙不死心,这次他将红薯藤跟船绳编织在一起,幸运的是,这次他成功了。
当时正处于饥荒的福建,栽种了陈振龙带回的红薯后,无数人的生命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并且红薯也从福建向全国传播开来,因此,陈振龙也被称为红薯之父。
在五谷不收,饥民流离的饥荒年代,红薯成了老百姓的救命稻草,并且抛开其他原因,清朝人口暴涨,背后也跟红薯的产量息息相关,在古代红薯的地位一点都不输大米。
为什么红薯没有成为我国主粮呢?
1.亩产量低
农作物的亩产量,向来是老百姓是否愿意种植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红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周期漫长,一年下来亩产只有2000~3000斤,而与之竞争主粮宝座的土豆,它的亩产量要高达5000斤,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2.营养价值不高
土豆除了蕴含丰富的淀粉之外,还有很多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C、矿物质以及少量维生素A和钙,营养不仅丰富而且含量都不低。
而红薯的水分就要占到77%左右,其余则是碳水及少量营养,如果单纯填饱肚子,红薯确实可以,在饥荒年代红薯真的养活了很多人,但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讲,主粮基本上天天都吃,试问一个人,每天摄入的主粮营养不高,身体肯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抛开营养暂且不谈,红薯吃多了对身体也不好,红薯中的氧化酶在进入肠道后,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会刺激肠胃,导致胀痛,而且大量淀粉、膳食纤维刺激人体产生更多的胃酸,这些胃酸会刺激食管,从而一些人会有烧心的情况,特别是体质薄弱的老年人,不适合多吃红薯。
3.红薯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低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自然环境相差较大,如果要作为主粮,考虑范围必然要扩大,红薯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适宜生长温度在22~30℃之间,如果温度低于15℃,生长速度非常缓慢,甚至会停止生长。
考虑到红薯喜温、不耐寒,这就导致我国东北三省、甘肃、新疆、西藏、青海等寒冷干旱的区域,不适合种植红薯。
而马铃薯对生长环境没这么挑剔,从北向南绝大多数省份,都可以种植。
红薯除了种植范围较小之外,它在栽培、收割方面也非常吃力,需要消耗大量人工,春暖花开之际,我们要把红薯埋到地下育种,不仅要盖上薄膜,动不动还要一直浇水,经过约40~50天的培育后,我们要将红薯藤转移到室外栽种。
在此前,除了要把土地重新翻成一垄垄的,还要刨出一个个坑,每个坑要浇水湿润,接着把红薯藤栽种到土坑中,完事后定期追肥施药除草,占用了大量人工。
好不容易要收割了,但在收割前还要把红薯藤给割断,接着清理到一边,随后用拖拉机收割红薯,深埋在地下的红薯实在很难用现代化收割机来工作,除了影响效率之外,人工成本也是一大因素,有这功夫还不如去外地电子厂打工,赚的钱去买几袋米。
4.红薯不耐储存且用途较为单一
稻米小麦玉米这些农作物,经过太阳暴晒后,整体水分会被蒸发掉很多,随即装入袋中,只要没什么意外,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室内,存放个小几年是没问题的。
但红薯不同,储存的红薯对温度、湿度都有要求,温度高了要发芽,温度低了会被冻伤,所以红薯一般存放在地窖中,上面还要盖一层厚土,让地窖温度维持在7~9℃,即便如此,还是有些红薯会烂掉,实在令人很无奈。
再来说说红薯制品,看到最多的当属路边的烤红薯摊,还有红薯粉条,红薯干,其他真的很难想起来,红薯的商业价值不高。
反观土豆,不仅烹饪手法多样,仅仅卖薯片,就能轻松说明土豆的强大商业价值,结合以上种种原因,红薯败给土豆,无缘主粮宝座也在情理之中。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