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时刻小站 119

原创好文丨教师的半生人哲学

原创 熊纪涛 教师博览 2022-10-07 08:00 发表于江西

先来看个经典对话场景。

你怎么不出去聚会?既不跟别人打牌,也不跟别人喝酒……你怎么跟别人交往?妻子疑惑地问道。

每每听到妻子说这话,我都回答:这些我都不喜欢,还不如看书有长进。

妻子听了我的回答,立马加上一句:你跟谁都不熟,将来你做什么事情都吃亏,等评优评先投票你就知道了。对此,我不再回应和解释,继续埋头读书。

每隔数月,类似的对话场景就会重演一次。这样的状态大约持续了两年。从去年年底起,妻子不再问我类似的问题,这一对话场景彻底终结。我想,应该是她接受了我的半生人哲学,我的遭遇使她重新认识到我这一套为人处世理念的价值吧。

什么是半生人哲学

半生人哲学,是介于熟人哲学和生人哲学之间的一种状态,既不刻意与他人结成好友同盟,也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奉行专业立身、专业行事、专业交往的思想。我不知道这种观念和思想,究竟会有多少人认同和奉行,但我确信我的半生人哲学并非奇谈怪论,而是有着现实合理性,我的遭遇完全可以印证这一点。

大约五年前,我通过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公开招考,被聘任到了现在的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事、新学生,我该如何生存发展呢?当时,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几个热情好客的同事,今天邀请我去聚会喝酒,明天叫我喝茶聊天,后天一起打球、玩牌……久而久之,我发觉自己并不喜欢这种生活。不是说同事们待我不够热情,也不是说我跟许多同事们相处不愉快,而是我的业余生活里没有一丝一毫的专业气息。由于业余时间被占用,我就远离了由阅读、思考和写作等所构成的自我教育生活。我跟这几位同事所过的生活,应当属于两个轨道,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很难发生交集;一旦强行发生交集,天长日久,我会感到难以自适,就会过成我日益讨厌的样子。

后来,我就退出了同事们喝酒聊天打牌的生活圈子,重新回到了买书、读书、写作这样的轨道里。经过四年的实践检验,我发现我这种生活轨道并没有对我的生存发展造成伤害,反而成就了我的专业发展。就拿读书来说,基本上每周读一到两本书,每年读的书少则五六十本,多达上百本。至于写作更是收获颇丰,不仅每年发表十篇八篇文章,而且有的论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还出版了专著《教师高效阅读秘笈》。即使是到了年度考核的时候,同事们、领导们给我的打分并没有因为我几乎不参加聚会活动而下降,反而一路走高,领导对我的好评度也越来越高。与此相伴的是,我连年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表彰,去年还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对此,我很好奇:不融入同事们的很多小圈子,为什么我还能年年考核分数见涨、颇受好评呢?我想,我的半生人哲学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那么其中可能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价值意蕴,这也应当是妻子接受我所谓的半生人哲学的关键所在。

半生人哲学有什么价值

半生人是一种现象描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种观念、行事方式乃至思想。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启示呢?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半生人这种处世哲学是有利有弊的。关键是我们能否看到半生人的本质,挖掘其内蕴的社会价值,促成人生中关键方面的发展、核心目标的达成。如果能够扬长避短,践行其核心要义,我们或许能收到利大于弊、化弊为利的功效。

从当今社会来看,半生人也许并非主流群体,但在人群类型上却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在某一组织或环境中,跟同事的交往主要是专业交往,专注于专业提升,远离拉帮结派,不屑于与人说长道短,从不搬弄是非。这样一来,由于不融入诸多小圈子,也不完全独来独往,半生人是很自由的,可能也有一点超然,虽然身在单位中,却跳出了争斗,最终凭借专业和实力赢得应有的生存发展空间。

就弊端而言,半生人不热衷于建立个人小圈子,也不热衷于加入别人的小圈子,力求跟所有的同事保持不远不近的关系,以公心和正道相处。如果哪位同事需要帮忙,只要打声招呼,能帮就帮,无法帮助也会及时说明情况以求理解。因为半生人跟同事缺乏深入的相处,就跟同事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在人际资源方面就显得有些匮乏,似乎也没有背景和后台,不像热衷抱团加入小圈子的人那样有人站台捧场、四处吆喝。半生人只能凭一己之力独撑自己的地位和形象,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一点落落寡合。

就利益而言,半生人不需要刻意营造自己的小圈子,因而就不必刻意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维持种种人际关系,只需聚焦主业而追求本分应得的利益即可。观念一变,万象更新。半生人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投入和交往,自然能够静下心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拿出喝酒的钱买书,挤出更多时间来读书,甚至分出精力去做些研究。更重要的是,半生人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非常明了,那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当专业人士,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在学校中立足,赢得应有的地位和尊严。由于专注于专业发展,半生人的专业技术能力相对突出,对那些在业务上求助于自己的同事可以做到能帮就帮。在此基础上,心存善良,没有闲言碎语,不在人后论短长。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半生人便可给他人留下独特的印象,大家也会相对客观地给出好人有真本事业务高手等定性评语。

半生人特别看重业务能力,把大量业余时间投入主业,天长日久就练出了自己的绝活,像十分钟备课、做题高分绝招等,保证自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站住脚,赢得学生的喜爱、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肯定。把别人喝茶、饮酒、玩牌、聊天的时间,用于自我研修,进一步塑造了踏实做人,勤恳做事的个人品牌形象,再加上持之以恒专注于业务,而又能够和善待人,最终就消除了别人的不解和猜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站在一生的长度来看,这其实又何尝不是聚焦主业、化弊为利的一种人生智慧呢?

半生人哲学符合时代潮流吗

半生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也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流动性。特别是新学校,其教职工往往来自各个地方,很多行为习惯不一样。加上新学校年轻教师较多、职业发展不够稳定等因素,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就更大,不断地有人走出去,也不断地有人考进来,很难形成那种知根知底且非常稳固的人际关系。这时候,很多教职工根本没有什么背景或后台,也没有什么傲人的资本,既不可能与人为敌,也不大可能结盟,唯有对人类基本规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敬畏,于是就在有意无意中活成了半生人,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半生人哲学。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熟人社会,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亲戚套亲戚,朋友连朋友,办事得找熟人,没有熟人托底就不敢深入交往,有时候乡土规矩比契约关系还管用,能不能办成事全看有没有较强的人际关系。而生人社会的主体是陌生人,一切依靠法律、规定、制度,最典型的就是办事、交往都要立下字据,形成契约关系,对双方的利益都要有保障。半生人恰恰就是处在两者之间,具有过渡的特点。其实,这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社会学学者段成荣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依靠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成业缘化的生人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迁徙中国。而迁徙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传统礼治的约束力日趋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为迁徙中国的秩序主导,契约关系代替伦理关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

在我看来,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同事们,半生人大概率会采取相应的对策,达到认知水准和行动哲学的统一,既会考虑传统社会所注重的老乡关系、亲戚关系、校友关系等地缘、亲缘、学缘等情感因素,又要注重包括法规制度以及契约关系等在内的理性规则。费孝通先生在其名著《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按此逻辑,现代社会中的半生人,在情感因素和理性规则之间,由于切实感受到了劳动合同、入职协议等陌生人社会中契约关系的重要性,可能会以理性规则为基础,再用老乡关系、亲戚关系、校友关系等情感因素来润泽和升华,实现两者的有机交融。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感受过乡土社会里人情的重要作用,但也看到了迁徙社会里法治的巨大作用。常常有人跟我讲 你要拉关系人家有关系,你再努力也没用之类的话,目的是使我相信其关系很重要的观念,我却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因为这种言论及观念的实质是人情关系大于一切,其立论的前提和基础是乡土社会及其伦理关系,我们可以将立论的前提和基础换作迁徙社会及其法治体系,抵达技术关系大于一切的实质。当今社会是一个以法治为底层逻辑,并由技术主导发展的社会,拥有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士根本不缺用武之地。半生人一般是有着过硬技术的专业人士,完全可以基于专业技术而实现专业立身、专业行事、专业交往,从而建立一种基于技术、注重契约的新型人际关系。特别是在解决关键问题和完成核心任务的时候,技术关系大于一切取代人情关系大于一切也绝非虚言,半生人可能会活得更滋润。

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合作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常态。基于技术而构建协同、发展和提升的关系,日益成为包括教师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之必需。所以,半生人数量将越来越多,半生人哲学也将越来越成为具有实践生命力的价值观念。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皇天不负有心人,所以,半生人相信,只要把努力交给自己,把成长交给岁月,把评价交给别人,同样可以享有美好的过程和结果。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