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是面积还是周长v是什么_数学中为什么用s表示面积

时刻小站 24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给孩子收藏!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的小数点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如果积的末尾有0,在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

2、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3、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如:3×1.2>3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如:3×0.8<3

4、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5、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先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需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数字,最后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并用≈连接,表示求出的是近似数。

6、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第二单元、位置

1、列行的含义: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列和行两个数字间用逗号隔开,并用括号括起来。例:第二行,第三列,(2,3)。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2.4÷1.6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4与其中一个因数是1.6,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末尾仍有余数,要添0再继续除。

3、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大于1。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商小于1。

4、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数位不够的要添0补足。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5、一个数(0除外)除以1,商等于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

6、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8、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9、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循环点。循环点最多只点两个。

10、取近似数有三种方法:1、四舍五入法;2、去尾法;3、进一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12、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几。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

第四单元、可能性

1、正确理解实验的构成要素,根据实验的要素判断实验发生的可能结果。实验要素变化,实验的可能性结果也不同

2、在等可能性实验中(例如抛硬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物体的数量有关。物体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物体数量少的,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物体数量相等的,摸到的可能性一样大。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1、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减)。即(a+b)×c=a×c+b×c 。

(6)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乘)或缩小(除以)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7)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差不变

(8)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面积用S表示,周长用C表示,则: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 a×a= a²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 a×4=4a

5、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面积用S表示,周长用C表示,则: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 a×b = ab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6、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表示v表示,时间用t表示,则:

路程=速度×时间

s=vt

速度=路程÷时间

v=s÷t

时间=路程÷时间=路程÷速度

t=s÷v

7、用a表示商品的单价,x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则:

总价=单价×数量

c=ax

单价=总价÷数量

a=c÷x

数量=总价÷单价

x=c÷a

8、用a表示工作效率,用t表示工作时间,用c表示工作总量,则: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c=at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a=c÷t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t=c÷a

9、方程和算术式不同:

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

10、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1)一般应用题;

(2)和倍、差倍问题;

(3)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4)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5)比和比例应用题。

11、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13、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设、列、解、答)

(1)设: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2)列: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解方程;

(4)答: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1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综合法

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 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2)分析法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15、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6、数与数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果知道一个式子中各字母所表示的数值,把它们代入式子中,就可求出式子的值。代入时要把原来省略的运算符号重新补上去。

18、x×x可以写作x·x或x,x2 读作a的平方,2x表示x+x,特别地1x=x这里的:1我们不写

19、解方程一般方法:

(1)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方程的解不变

(2)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例:1.5÷x=3,x=1.5÷3=0.5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例:1.5-x=0.5,x=1.5-0.5=1

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例:5x=15,x=15÷5=3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例:x+10=15,x=15-10=5

(3)方程中有括号,可根据不同情况将括号展开,或将括号里的内容当成一个整体。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长方形:周长=(长+宽)×2 C长=2(a+b) 面积=长×宽 S长=a 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C正=4a 面积=边长×边长 S正=a2

2、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三角形有三条高。梯形有无数条高。

3、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下,通过移拼,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平形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形四边形的高相等,拼成长方形的面积与平形四边形面积相等,因为长方形面积长乘以宽,所以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

如果用 S表示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用a、h分别表示平形四边形的底和高,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h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平=ah

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 a平=S÷h

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 h平=S÷a

4、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相等,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h÷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三=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a三=S×2÷h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h三=S×2÷a

5、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拼成平形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形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梯形等于(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 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高,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b)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梯=(a+b)h÷2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 h梯=S×2÷(a+b)

上底+下底=面积×2÷高 a+b=S×2÷h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a梯 =S×2÷h-b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b梯 =S×2÷h-a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