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咏菊赏析(菊花自己的的人诗)

时刻小站 354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当日就在探春秋爽斋做海棠诗,众人都推林黛玉那首为上。李纨力排众议,评林黛玉诗"风流别致",评薛宝钗诗"含蓄浑厚"。探春同意评林黛玉居第二 。二十三日,众人齐聚藕香榭做菊花诗,林黛玉做的三首《咏菊》《问菊》《菊梦》包揽前三,拔得头筹 。

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 在开始分析之前,我先来说说菊花诗的意义所在。所谓的菊花,和之前的海棠一样,是大观园诗社的诗人们歌咏的对象,也是他们寄托胸中情感块垒的象征。于是,这些人,想对菊花说什么,想通过菊花表现什么,其实就是他们心中所想及命运之征兆。这是曹雪芹惯用的手法。在定好了这个调之后,就让我们开始这次在我看来漫长、艰巨和快乐的分析旅程吧。

咏 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诗啊。把一个妙龄女子对于菊花的赞赏写得入情入理。入情,是那种沉浸于观赏与创作的生动状态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而很快的,她就达到了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的境界,好一个毫端蕴秀好一个临霜写,好一个口角噙香好一个对月吟,对仗之工整,比喻之精妙,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后,在片刻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的伤感之后,林黛玉很快跳出了个人的小格局,一句气势高昂的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已经说尽了菊花的风流,谓之入理。 这样入情入理的好诗,岂是一个风流别致就能概括得了的,我看早已经在风流别致之外而至含蓄浑厚之巅了。

问 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首诗,依然延续着陶令陶渊明与菊花的关系,一开首便是高潮,欲讯秋情众莫知,菊花的高贵与雅洁,众花莫及矣,所以,喃喃负手叩东篱,好一个叩,这个叩字,预示着林黛玉与菊花之情已经从纯粹的赞赏咏叹发展为相知相惜的老朋友之间的对话了。这里,林黛玉和菊花的关系已经从仰慕者演变为同道者了。为此,才有问菊,那是一种平等的而不是仰视的交流了。那么,林黛玉要问菊花老友什么事情呢?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好一个千古绝问,菊花呀,你是那么的孤傲和绝世,那么你是和谁一起隐居在这纷繁的人世间呢?你和众花一样是要开花的却为什么花开得那样迟呢?这是一个多么复杂多么微妙的问题呀,既有理——隐居,也有情——花开,更还有深层的追问:菊花呀,你和谁一起相约隐居?你的花为谁迟开?这既是问菊花,也是问内心,更是问宝玉。 紧接着,还有一问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然而,我(林黛玉)环顾四庭,冬天衰败的花园一片寂寞,没有谁在陪伴着你(菊花)呀,只有那秋雁南归的身影以及蟋蟀的悲鸣,难道这就是你的伴侣?难道这也可以寄托相思? 那么菊花是怎么回答的呢?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不要和我说这萧条寂寞的世界上没有知音,只要懂得我的心,寥寥数语就可以了,何须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呢。 表面上,好像没有答案,其实有呀。解语即花解语也,也就是解人意懂人心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我想大家和我一样立马会想起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托终生的片语了,那就是我只为了我的心呐。这短短几个字,真爱无尽。

菊 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说到这首诗,其实隐含着一个典故,就是庄生梦蝶,所谓庄生梦蝶,说的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与物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而分不清彼此了。这里,林黛玉对菊花的感情更进了一步,从仰慕到相知再到交融。林黛玉在菊花之畔酣然睡去,并非是为了成为仙人登临仙境,还是感怀着陶渊明当初对菊花的那份深情,来寻梦来了。睡去的时候伴随着我的是南飞雁的哀鸣,而惊醒我梦乡的则是恼人的蟋蟀的悲鸣,可惜,这场梦醒了,醒来之后的幽怨向谁倾诉呢?还是那可以寄托深情的衰草寒烟呀。恰与《问菊》的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相对应,回答了那个问题,使得三首诗浑然一体不可分离。所以这三首诗,注定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得了个一二三名。 这首诗,其实依然有林黛玉自喻的成分。睡去入梦时相伴的南飞雁,其实隐喻着林黛玉的背井离乡,大家别忘了,林黛玉是从南方的扬州来的,林黛玉的梦就是从离开家乡来到贾府的时候开始的,而她的梦惊醒于蟋蟀的悲鸣,所谓蟋蟀的悲鸣,暗指贾府的衰败也。这里,其实暗含了林黛玉悲剧的一生。

就这样,林黛玉从菊花的仰慕者,成为了与菊花相交的老朋友,然后成为了与菊花不可分离的仙,然而她要登仙,就必须一直睡下去别醒,这又是一个林黛玉必须死的暗语,而梦醒之后的情景,只能是悲剧的场景,此乃林黛玉和贾宝玉乃至贾府大悲剧之诗眼也。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