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纳是一种以呼吸锻炼为主的古老功法,又称为服气、行气、炼气、调气、调息等。现代按术式特点,可将其分为纳气、吐气和胎息三大支派。
上古时代先人即已掌握了健康长寿的秘诀——吐纳之术,包括呼吸精气、食气、踵息等。天地万物一体同根,人秉天命而生,人之生机依赖于天地气机的升降辟阖,庄子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天人相通,亦借此一气。这恐怕是产生吐纳术的最早的思想根源。
历史上吐纳的发展曾经名目纷繁、流派各异,经历代演变发展,存留至今,仍有人修习不綴。
现在一般将吐纳气功划分为调息法 (踵息、行气、呼吸静功) 、练吸法 (食气、龟咽) 、闭息法 (胎息) 和练呼法 (六字气诀)。
近代呼吸静功兴起,掀起静坐热潮。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运用当时从欧洲传入的生理学知识论述了人体呼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借鉴道家方法,提出自然呼吸 (腹式呼吸)和正呼吸(逆呼吸)两种呼吸形式,并专门论述了练功反应(静坐时腹内之震动)。
明治末年,日本掀起静坐热潮。冈田氏一派主张逆式腹式呼吸,练功时要求无思无虑;藤田氏则主张自然腹式呼吸,练功时始终以一念代万念。其著作先后传至华夏,对我国当时的静坐气功有一定影响。《因是子静坐法》中的正呼吸法即兼采了冈田之说。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则系统地发挥了佛家数息观法,对于诱导入静和调息锻炼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蒋氏著作对于呼吸静坐大有普及之功。
50~60年代中,人们对气功的生理学机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从而开辟了实验气功学。
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教研组证明了一呼一吸对全身神经系统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呼气时中枢的兴奋可以扩散到全身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吸气时则兴奋扩散到交感神经系统,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气功疗法中锻炼呼吸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