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记者/王晟
7月16日正式入伏。2022年的三伏长达40天,而这种Plus版的三伏,是2001年以来的第17次。
今年夏天从7月16日至7月25日为初伏,共10天;从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共20天;从8月15日至8月24日为末伏,共10天,总计40天。
记者查询以往记录发现,从2001年至2021年,40天版三伏已经出现过16次,仅在2004、2006、2008、2010、2012、2014这五个年份,三伏是30天。
三伏为何有长有短?
三伏之伏,意为暑气潜伏于地之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
从现代气象学上讲,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压控制之下,天气晴朗少云,北半球的阳光火力正旺,地面辐射增温,热量在地面集聚,所以在一年中气温最高。
入伏当日,南方的高温却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来源:@中央气象台
每年三伏的时间,则是根据传统历算推定。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计算时间,天干与地支相配,会混搭出60组不同的名称记录日子。
其中,每10天就会出现一个名中带庚的日子,被称为庚日。
比如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但是,中伏天数不固定。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
所以,中伏的天数可能是10天或20天,整个三伏也随之变成30天,或40天。
三伏长短 与酷热程度有关系吗?
有的年份,似乎暑热程度与三伏长度成正比:
2013年40天的三伏中,我国遭遇罕见的大范围持续高温,长江中下游尤其严重,江浙沪连续十几天最高气温40℃+,经常包揽全国城市热力榜TOP10,个别地区日最低气温也超过35℃,属于高温全天在线。
过去十年间的极端高温天气来源:中国气象局
2014年,三伏缩为30天,长江中下游城市连续阴雨,气温低迷,尚未出伏日最高气温就跌至30℃以下。当时媒体报道标题是:《往年上蒸下煮热死鼠,今年阴雨绵绵棉被捂》。
也有的年份,夏季冷热与三伏长度毫无关系。
比如2006年的三伏虽然是30天,但高温天气依然在长江流域和我国南方蔓延肆虐,四川东部、重庆遭遇罕见高温,2012年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2021年的三伏虽然是40天,却很佛系,江苏省居然没有什么像样的高温天气。
三伏的划分,毕竟来自天文历算。它和节气一样,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起居的规律总结。
而每年夏季的气候特征,天气的变化,温度的上下,则跟大气环流关系密切。
所以,三伏的长短,并不决定夏季的热力到底有多酷。
滚烫的三伏期间,也会有云卷云舒
来源:视觉中国
2023~2024年,三伏依旧40天
根据历算,从2015年到2024年,连续十年的三伏都是40天。
预计到2030年之前,只有2025、2027、2029三年的三伏是30天版。
这意味着21世纪前30年,40天的三伏有22次,30天的三伏只有8次。
那么问题来了,下面两种说法你觉得哪个更准确?
A. 三伏就该30天,40天的三伏是Plus版。
B. 40天的三伏才正常,30天的是Mini版。
(本文内容数据除来自历年采访外,参考@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等| 荔枝新闻专稿,谢绝删改)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