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香炉生紫烟下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时刻小站 179

昔日李白游庐山瀑布作了一首名诗《望庐山瀑布》,中唐徐凝惊为天人,暗中将其编造成了自己的作品。后世苏轼发现徐凝诗中的猫腻,撰诗怒斥徐凝。

跟着,苏轼一口气写了六七首关于庐山的诗,其中一首便是著名的《题西林壁》。这一首诗与李白诗的创作思路完全不同,但是同样久负盛名,被后世传诵千年。

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歌意译:日光照射到香炉峰顶上,云霞变成了紫红色,山峰仿佛是一只巨大的博山炉,徐徐袅袅倾吐出香烟。

远远地看过去,庐山瀑布好像高挂于山崖之上。流水自三千尺的峰顶向下奔腾,好似银河穿越九重天障,流泻到人间。

李白少年时代曾经有十数年时间隐居于深山。读书之余,喜欢四处游历,写了不少山水诗篇。入蜀之后,过荆门、去江夏,游湘岳,最后就去了庐山,写下了这首诗。

这一首七言绝句充分显示了李白过人的想象力,以及卓越的描写能力。把庐山的香炉峰直接想象成了一只巨大的博山炉,云霞则成了袅袅的香雾,瀑布则被比成了银河落九天。

李白还有一首古风叫做《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当中对庐山的全景及瀑布的描写更为具体,他在诗里形容瀑布流水是银河倒挂三石梁。

从天空中俯瞰庐山山水,则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非常之壮观。但是讲到对瀑布美景的刻画,则不如前面提到的那首七绝。

《望庐山瀑布》除了有过人的想象力之外,用字也非常凝练。其中第一句里面的第五字生和第二句同一位置的挂字用得巧妙,深受好评。

生字把死景写活了,而挂字又是把动景往静处写。第三句再写瀑布的动景,这样就达到了动静结合的目的。

诗的二、三句都是实写飞瀑,而首尾二句又都是虚写的比喻,于是又有了虚实结合的效果。在对景物的描写上,实在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相传,中唐的徐凝看到李白这一首诗后非常惊艳,于是模仿李白写了一首《庐山瀑布》。他在诗中把瀑布的水流比作虚空落泉千仞直,意思是瀑布的流水从虚空中降落,像千面刀峰一样笔直。

白居易认为写得非常妙,据说徐凝也因此得中解元。苏轼看了徐凝的诗以后,认为徐凝的《庐山瀑布》全文有借鉴李白七绝的嫌疑。因为徐凝诗中的比喻,完全是在模仿李白。

李白把瀑布比成银河倒泻,他就改成虚空落泉,事实上只有用词不同。然后,徐凝在诗中将瀑布比作白练,苏轼认为很老土,于是写诗骂徐凝说:飞游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自从李白作《望庐山瀑布》后,多少诗人跟风写庐山瀑布的风光,尽都是在吃李白口水沫罢了。拾人牙慧,还要到处显摆,苏轼表示自己非常看不惯。

于是他自己游庐山,一口气写了六首诗,最后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题西林壁》,和李白那一首七绝一样,这两首诗都是我们小时候背过的名篇。

二、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意译:庐山有七岭,横看合一峰,远看、近看,山崖的高低都不相同。你不识得它真实的面貌,是因为你正陷入青山的包围当中。

苏轼这一首诗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比,思路完全不同。李白发挥自己超凡的想象力,极力描写了瀑布的景色。

苏轼这是由写庐山的景色开头,最后把诗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上,造出了一则名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一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当时苏轼从黄州被调到汝州(河南的临汝)当官。当时苏轼已经47岁,经历了很多打击之后,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他慢慢开始接触到禅学,经常思考人生哲理。这一首诗就是他游完庐山后最后下的总结,题写在西林寺的墙上,所以才叫《题西林壁》。

苏轼在这一首诗的开头简单写了一下庐山全貌,告诉大家:这一座山共有七个山岭,当你站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后再看,这七座山岭会连成一个山峰。你从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高度去看它,看到的样子都不相同。

然后,苏轼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以为你所看到的庐山,就是真正的庐山吗?不,你不知道他本来的面貌,那是因为你已经陷入了青山的包围当中。

你要想认识山的真实面貌,必须跳出这座山,站到更高的地方去看它。这首诗涉及一个在今人看来比较简单的哲学问题,就是讲宏观与微观世界的不同。

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再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像侧看庐山的七座山岭一样连成一条线去观察,综合结论,寻找到一个问题真正的焦点(山峰)所在。

这里的庐山除了是山之外,可以是一切问题制造的障碍。当你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始终找不到答案,只能说明你还没有跳出原来的观察点。这时候你就该思考怎样打破固有思维的限制,不断地转换方向和角度去解决问题了。

所以这首诗的后两句,后来就成了发人深省的名言。它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被人引用,启发读者的思维。

结语

李白是千百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天才诗仙,他的诗歌极富想象力,细节描写传神,这一首《望庐山瀑布》写得极具文学表现力与魅力。

苏轼的《题西林壁》对于风景的描绘能力与想象力,皆远不及李白,但是他却另辟蹊径,走了一条哲理诗创作的道路把山水诗的主题进行了升华,使之更加富有内涵。

苏轼这一首诗同时也提升了宋代山水诗歌的档次,因此与李白的诗各擅胜场,不分高下。

其实徐凝那一首《庐山瀑布》的优劣,历代皆有争议。徐凝对于瀑布虚空千仞的描写,以及一条界破青山色的说法,并没有苏轼所批判的那么糟糕。

但是若论境界,他的确也没有跳出李白的框架,这就难怪大才子苏轼瞧不起他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