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共有十位皇帝,其中有两位皇帝直接死于天花,一是顺治皇帝,一是同治皇帝。还有两位皇帝,虽然没有死,却在脸上却永久性地留下了天花的烙印——麻子,就是康熙皇帝和咸丰皇帝。
正是由于天花,顺治临死之前才会指定康熙继位;正是由于同治早死于天花,无后,光绪才被临时挑中,当上了皇帝。
顺治帝当时有八个儿子,长子和四子已先后夭折。剩下的六个儿子是,九岁的二儿子福全,八岁的三儿子玄烨、五岁的五儿子常宁、三岁的六儿子奇授、两岁的七子隆禧和八儿子永干。常宁以下诸子尚在襁褓中,岁数太小,只有福全和玄烨两个尚堪择取。长期以来顺治皇帝一直看好次子福全,认为其年稍长且贤,想立为太子。但玄烨聪明好学,早为皇太后所垂爱,福全虽长一岁,但却有一只眼睛失明。后来,顺治皇帝接受钦天监供职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建议,立八岁的康熙为帝。其理由则是康熙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
天花在中医中称为痘疮,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很早就已开始为害人类。早在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公元前1160年)木乃伊上就已经出现了天花病菌。在中国,有明确的痘疹病理记载是从晋朝开始的。直到清初,天花依然被视为不治之症,令人谈痘色变。
康熙早年就一直生活在天花的陰影之下。出生没有多久赶上天花大流行,只能由乳母抱出紫禁城,寄住在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时改为福佑寺),以便避痘,说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两岁那年,康熙中痘,经过乳母——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的悉心照料,得以从魔掌中挣脱出来,只是脸上留下了麻点。据《圣祖廷训格言》中记载,康熙在其晚年曾说:联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联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很是可怜。
康熙登基之后,在总结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主动防治天花,在太医院专门设立痘诊科,并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还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
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对传统隔离防痘方法的继承。由于天花流行,清初很长一段时间蒙古草原各部入觐制度受到严重挑战。许多蒙古首领多为生身(即没有患过天花),为避免传染起见,顺治消极地多年不接见来京的外藩首领,后来又规定没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也不许入京觐见皇上。康熙初年,康熙皇帝仍然对一些元旦来朝的外藩蒙古首领们自称已出过痘一事,表示担忧。他还特降谕理藩院:凡元旦来朝外藩王等,虽云已经出痘,朕犹虑之。伊等所云出痘,信耶?疑耶?
此后,康熙皇帝在承德建避暑避痘的行宫,并规定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上层贵族,想要觐见皇帝,可以在每年七月到热河,九月随皇帝入围场秋狩,同时觐见皇上。既能避开痘疫发作期,也能达到了笼络少数民族的目的,一举两得。
不久,南方传统的种痘疫苗法也传到了北方。这种民间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被称为吹鼻种痘法,一种是旱苗法,即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鼻中;另一种方法叫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的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的鼻中。两种方法的原理事实上都是让种痘者轻度感染天花,发烧出疹,再经过精心护理,待病症消失,就具有了免疫力。
清初推广的传统的种痘疫苗法,是当时世界上最为领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据记载,康熙时期俄罗斯曾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种痘法。后来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入欧洲。1786年,在此基础上英国人詹纳发明了詹纳法,也就是后来的牛痘疫苗法。
可以说,天花塑造了一代名君康熙,也影响了清朝的走势。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