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名句的诞生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子罕·二十五
完全读懂名句
1.三军:周朝时,大的诸侯国拥有三军,小的诸侯国只能有一军,所指是军队的多少,而非今日的陆、海、空三军。2.匹夫: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可以把军队的统帅夺走,但是一个人的志向,却无法去改变。
名句的故事
古今中外诸多贤人说过不少与孔子此章相类似的箴言,如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而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样流传千古。
孔子若非意志力惊人,如何能够摆脱利益的诱惑,为了实践理想,奔波于战乱四起的春秋诸国之间呢?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是以匹夫自居,批评那些不肯以仁道治国的诸侯。
历代各家的注解认为,匹夫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只要坚守志向,无人可以撼动。三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常常不能上下一心,一旦主帅被掳,全军随之涣散。所以说啊,可以被夺走的志向就不叫志向,只要真能立定志向,便可以勇冠三军!
历久弥新说名句
近代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费孝通先生,在其知名著作《乡土中国》提到,老一代知识分子共通的精神特点,便是内心有个志,而此志就是爱国与献身学术,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成为后世读书人处于逆境、面对强横时的自励之语。
30年代,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关进牢里,左派文人声援他,当时一本刊物《涛声》公开陈独秀在狱中所亲书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表示抗议与对理想的坚持。
近代新儒家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身处逆境时,就以这段话表明心迹。
1973年,中国如火如荼展开批林(林彪)批孔(孔子)运动,梁漱溟被逼发表看法。起先他拒绝响应,最后声明不批孔,但批林,引起激愤,被拉至人群中进行公审。
期间,梁漱溟一直保持沉默,后来被问到对群众批判的感想,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登时全场鸦雀无声,继而众人咆哮,场面几乎无法控制。
众人要求解释,他说:我认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轻易去相信别的什么。别的人可能对我有启发,但也还只是启发我的理性。归根究底,我还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动。因为一定要我说话,再三问我,我才说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老话。吐了出来,是受压力的人说的话,不是在得势的人说的话。‘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着只是坚信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读书人的气节与不畏强权的勇气,在梁漱溟身上展露无遗。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