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001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出炉。
通过近200个品牌、17家互联网公司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来评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2023年这份榜单里的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青岛、昆明、宁波、合肥。
冷知识,不存在新一线这个东西,二线就是二线。成都申请了新一线的专利,还单独发明了一个词:第五城。
好像是成都商报造的概念,每年都在孜孜不倦地上热搜,强化大众的记忆,估计再过几年就要深入人心了,而不接受的反而会成为逆流。
告诉大家这个所谓第一财经,研究所定居在成都的,
政府扶持的,很多年了!!!!
中国官方从来都没有认证什么一线二线城市,只认证了国家中心城市,
所以你搞得大家似是而非了。
这都多少年了,怎么还在拿新一线这个词说事儿…
还是那话,一线就是一线,我国每座一线城市都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且地位不可取代的。一线下面二线,二线就是二线,吹破了天也是二线,这跟城市大不大、好不好、有没有魅力没有关系,这是国家战略布局层面的划分。
个人觉得成都作为西南最大的现代都市,成为一线城市的机会是有的,那就是一带一路。这要看国际、国内局势和国家决策。
所以请不要刷野榜,也不要相信野榜。
002
榜单上,
成渝经济圈,完爆长三角~
暴虐珠三角~
拳打西安,
脚踩东莞,
怎么看都是爽文。
成都年年100满分,年年第一!
这个新一线的榜单,已经出来很多年了,都知道是成都人的自娱自乐,但是他们却毫不悔改,每年都这么评。
其实,就是专门来吸引注意力的,无论黑也好,红也好,没有人关注,才是最可怕的。
不得不说,人间这套玩得挺成功了,年年上热搜,很多人虽然不接受排名,但是已经接受了新一线这个说法,还是接受了人家的定义。
而我本人,从来不用新一线,我只用统计局的热点二线城市这个说法。
通过这套营销,成都全国知名,而且吸x全川。看看成都的房价涨幅,这两年,全国排名第一,而且是断档式第一。
再看看成都地铁后发先至,人流量都全国第三了,人家已经成功了。
成都武侯区平均房价,2014年每平米10700元,2022年每平米29000元。
2.8倍
成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32665元,2022年47948元
1.4倍
就房价涨幅速度来说,对得起这个排名。
就房价收入比来说,也在努力向北上广深看齐。
众所周知,一座城市越难扎根往往越显得它高贵。看看异乡人在一线的生存难度,我反倒觉得成都确实越来越像。
说明它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003
对这个野榜咱们稍微正经分析一下:
江浙还是富,北方差口气,中部待崛起,成渝双城记。
南京、苏州,江苏上榜两个城市。
杭州、宁波,浙江上榜两个城市。
苏州作为GDP和产业超能打的城市,入选新一线是妥妥的,毕竟南京的经济还不如苏州。苏州的GDP去年已经超过香港。
宁波也是特别存在的城市,大港口和区域经济中心,要不是这几年互联网经济大发展,杭州还不一定能干过宁波。
再加上上海,江浙沪包邮区稳坐经济第一区。
东莞也入选,其实佛山也不错。
南方(华南)能打的除了深圳、广州,其实还是有不少城市的。
要不粤港澳大湾区也不能具有较大潜力和价值。
个人以为,其实厦门和福州也不错的,入选也是可以的。
北方四个城市:西安、青岛、天津、郑州
西安确实是西北唯一的中心,不崛起则全军覆没。
天津确实日落下山,经济很快会被宁波、长沙这些地方超越。作为没落的直辖市,落差对比差异实在太大。
郑州必须要快速增长,背靠河南一亿人口,如果不能发展郑州,则河南无望,只能继续人口外流和劳动力输出。
东北无一城市入选,大连、沈阳都没能入选,共和国的长子,不知道如何面对现实。
成渝双城记,成都人口过两千万,不夸张的说应该是北京上海之后第三城了。
重庆太大了,3000万人口,其实是一个省,作为一个城市入选,多少不太合适。
西南地区的主力就靠成渝的发展。
中部带头大哥还是武汉,长沙入选有些牵强,毕竟湖南人都跑广东去了,省会的概念太弱。
合肥则一门心思融入长三角,但是合肥作为最佳PE,还是有点特色。
新一线最没存在感的应该是昆明了吧,最近城投暴雷之后,云南经济确实不太乐观。
其实个人觉得新一线不错的备选城市:无锡、福州、厦门、佛山、济南。
大部分都在南方。
经济重心南移不可逆转。
我是新心芯达人,祝您能够成就初心,游览祖国层峦叠嶂的山河美景。
随手点关注,祝您月入十万。如有侵权,告知立删。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