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似乎存在一种奇特的两河现象,四大文明古国中,总是与两条大河相伴而生。其中埃及有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孕育了西亚苏美尔、巴比伦文明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国的夏、商、周华夏文明诞生于黄河、长江之间;古印度文明则离不开印度河与恒河的浩荡奔涌。而在中亚也有一个两河流域,那就是流淌于亚洲腹地的锡尔河和阿姆河,孕育了欧亚丝路上最繁华的绿洲文化,并深刻地影响了丝路沿线包括欧亚草原、波斯、印度、汉唐的历史文化,堪称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
阿姆河和锡尔河共同组成了中亚的两河流域
故郷の原风景--宗次郎.mp34:43来自维达说北方的锡尔河发源于南天山山脉,上游流经丰饶的费尔干纳盆地,向西北沿卡拉套山脉,一路直抵咸海,将中亚绿洲与草原一分为二,在它北侧,诸多游牧民族曾放牧和驰骋,南侧则与阿姆河合围出绿洲农耕区,即河中地区;而南方的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由喷赤河和瓦赫什河交汇而成,在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国界间穿行,其干流和支流孕育并滋养了铁尔梅兹、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历史名城。锡尔河前面已讲,中亚另外一条母亲河-阿姆河,就是本文的主角。
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古城(引自网络)
阿姆河,古称乌浒水,名系突厥语,即海或者大河的意思,当然阿姆河虽然在源远流长上略小于锡尔河,但是其水量却比锡尔河大的多,是中亚地区流量最大的内陆河流,以至于在古代,阿姆河被认为是大伊朗和图兰之间的边界,也就是波斯和突厥的分界线。最后与锡尔河殊途同归,共同注入图兰洼地,经过千百年来日积月累,最终注入世界第四大湖泊-咸海。
阿姆河上游汇入的支流无论是数量还是总流量都大于锡尔河
同样处于中亚腹地,而且相距不远,阿姆河为什么拥有比锡尔河更大的水流量呢?这个还要从头说起。阿姆河的源头瓦赫吉尔河,出自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海拔4900米的维略夫斯基冰川(今阿富汗境内),自东向西流汇合源出帕米尔高原的帕米尔河,改成瓦罕河(位于瓦罕走廊中部),此后河流北折南回,继续西流,自拐弯处起称喷赤河。再曲折西流,从右岸汇合发源于塔吉克斯坦境内南天山支脉阿赖山的瓦赫什河后,始称阿姆河。
帕米尔高原拥有1085条高山冰川,是阿姆河河水的主要来源
阿姆河上游流经的帕米尔高原是除青藏高原外的另一个世界屋脊,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天山交会的巨大山结,纬向和经向山脉相互交错,平均海拔就在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更是均在6000米以上,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高大的山体使得冰川广布,共有1085条高山冰川,面积8041平方公里,最长的费德钦科冰川更是长达77千米。由此帕米尔高原也成了除南极洲和北极之外分布冰川最集中的地区,而深入帕米尔高原内部的阿姆河,支流众多,如苏尔哈勃河(即孔杜兹河)、卡菲尔尼干河和舍拉巴德河等,这些支流基本集中在上游180公里内,接收了大量的高山冰川融雪补给,也成为阿姆河水主要的来源。
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上、中、下游的划分图
在阿姆河46.5万平方公里的流域总面积中,有22.68万平方公里是位于帕米尔高原高海拔的山地部分。阿姆河上游的干流喷赤河几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峡谷之中,主要支流来自右岸,如贡特河、巴尔塘河、亚兹古列姆河、万奇河及基泽尔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喷赤河河段全长921公里,流域面积高达11.35万平方公里,以至于在瓦赫什河汇流处以上200公里处,随着喷赤河河谷扩展,流速减小,更是形成一个50公里长、近15公里宽、多沼泽且覆盖芦苇丛的乌尔塔土盖伊岛。
阿姆河上游在帕米尔高原的群山间穿行,积蓄力量
在正式改称为阿姆河前,喷赤河干流又汇集了来自南天山支脉的瓦赫什河。瓦赫什河是组成阿姆河的第二条河流,河长524公里,流域面积3.91万平方公里,由克泽尔河与牟克河汇合而成。牟克河源自南天山山脉的费德钦珂冰川,临近中塔边境线。克泽尔河与牟克河汇流后,又称苏尔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毕兴高河注入后,才正式称为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穿流在深山峡谷中,最后150公里才流入到宽阔河谷中,河槽下分许多汊流。
努莱克大坝上游的水库,摄于塔吉克斯坦
瓦赫什河总落差835米,多年平均流量64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02亿立方米,径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补给,5~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7%。为此前苏联在瓦赫什河上游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大坝-努莱克大坝(高314米),用作发电和灌溉,总发电功率为3000兆瓦,为塔吉克斯坦提供98%的电能。
阿姆河中游河段灌溉了两岸一望无际的农田
在喷赤河和瓦赫什河并流后正式称为阿姆河,也意味着离开了上游河段,进入阿姆河中游了。阿姆河中游有季节性支流的汇入,枯水期季节性河流就处于断流状态,无水汇入阿姆河,所以中游河段的流量季节变化大,但因为地势变得平坦,落差越来越小,泥沙沉积河床合沿途水库,含沙量也减少。除了一些流量较小的季节性支流外,原本右岸还有泽拉夫尚河与卡什卡达里亚河两条大支流注入,但随着流域低地内的灌溉发展使得已经无水注入阿姆河,在人为层面上算是脱离了阿姆河流域。
阿姆河流域地形图:黄线为古丝绸之路路线
在中游,除了灌溉大量消耗阿姆河河水以外,也跟阿姆河流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息息相关。阿姆河所在的中亚位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其北面东西向延伸的突厥斯坦山,因存在多处缺口并不能阻挡北极冷空气南下,进而阿姆河中下游地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夏季干燥酷热(平均气温26-30℃),冬季凛冽寒冷(最冷在-30℃以下),但好在北侧东西走向的突厥斯坦山脉和南侧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脉,能够使冬春季来自大西洋、里海的潮湿气团深入到阿姆河上游谷地,再受到帕米尔高原的抬升作用,水汽凝结带来大量降水,使得山地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而紧邻的平原和山麓降水量却只有100-200毫米,而下游地区更是低于100毫米。
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流量损耗示意图
当然这样的气候差异也使得阿姆河汛期特别长,每年3、4月份从下游到中游,从平原到高地带的积雪依次融化,形成长时间的春汛,河水开始上涨;然后6-10月,阿姆河上游的帕米尔高原山区大量的冰雪冰川融水补给和迎风坡地形降水补给,形成夏秋汛,所以汛期重叠,以6、7、8月份流量最大。
阿姆河注入咸海前的处于沙漠中的河口三角洲,引自谷歌地图
阿姆河依次流经塔吉克、阿富汗、乌兹别克、土库曼四个国家,转向西北进入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图兰低地时,已经是阿姆河下游河段了,此时水量已经损耗25%。之后在克孜勒库姆沙漠和卡拉库姆沙漠之间的乌、土两国交界地带蜿蜒穿行的阿姆河,因无支流汇入,再加上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以及沿途渗漏、灌溉取水,如中游调水的卡拉库姆运河,都使得水量损耗巨大。在努库斯以下,阿姆河分数支入咸海前,还形成了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的河口三角洲,但最终几近昏厥的阿姆河还是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穆伊纳克附近注入咸海,结束了整个起伏跌宕的旅程。
粟特人的城邦分布图:阿姆河和锡尔河孕育了中亚绿洲农耕文明
如今这条孕育了中亚数千年独特文明的河流,依然与中亚各民族日夜相伴,山谷奔流的河水、平原灌溉的农田、咸海萎缩的水面,共同诉说着阿姆河今日的生机与危机。与北方与之遥相呼应的锡尔河一道,成为两条文明丝带,给中亚这片干旱的土地以生机,为此地生息的斯基泰人、马萨格泰人、东伊兰人、粟特人等民族提供了外部生存条件,特别是颇具传奇的粟特人,其商队足迹不仅遍及欧亚丝路,甚至还开辟了一条从印度洋深入中亚腹地的海上—江河丝绸之路,当然这是下期的故事了。
如今残存的咸海和扬起的巨大白雾状沙尘暴(引自谷歌地图)
延伸数据:阿姆河长1415公里,若从源头起算起,全长2540公里,流域南北宽960公里,东西长1400公里,面积46.5万平方公里。河口地区年平均流量133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30亿立方米。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系列水库、运河的修建,使得阿姆河过度开发,咸海(原为6.8万平方公里)60年代起就开始干涸,到2007年咸海仅剩下10%,咸海大部分干涸消失。据历史记载,阿姆河也并不总是流入咸海,也曾注入里海。
注: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