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生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卷二 秦文 触龙说赵太后
《国策·赵策四》
【题解】
本文记述了赵国老臣触龙说服赵太后送她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以取得援军救赵的故事。赵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由威太后执政。秦国乘机攻赵,连攻三城,形势十分危急,赵向齐国求救,齐则要求以太后爱子长安君为质方肯出兵。太后不肯,群臣强谏,均遭怒拒。群臣无可奈何,于是老臣触龙出山,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从扯家常入手,委婉而诚恳且富人情味地劝谏,终令太后答应以长安君为质,使齐发兵救赵。
【一段】
赵太后新用事①,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②。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③,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④必唾其面!
【注释】
①赵太后:即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之母。用事:当权,执掌政事。②赵氏:指赵国。氏,一般指姓氏,也可置于国名、爵名、官职名后,合为一个名称。③长安君:赵太后小儿子的封号。质:人质。当时诸侯间缔盟,常以对方君主的兄弟子孙为人质,作为执行盟约的保证。④老妇:老太婆,赵太后自称。据《史记·赵世家》索引,赵太后当时六十岁左右。
【译文】
赵太后刚刚主政,秦国乘机猛烈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国表示:必须用长安君作人质,才能出兵。赵太后坚决不答应,大臣们竭力劝说。赵太后明确地对身边侍臣说:有谁再敢说让长安君作为人质的,老妇我一定啐他一脸唾沫!
【二段】
左师触龙愿见⑤。太后盛气而揖之⑥。入而徐趋⑦,至而自谢⑧,曰:老臣病足,曾⑨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注释】
⑤左师:官名,一说复姓。触龙:人名。今本《战国策》作触詟,系刊刻时将龙言二字误合。《史记·赵世家》及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皆作触龙,今从之。⑥揖:清代文字学家王念孙谓揖是胥的借字,胥通须,等待。⑦徐:缓慢。趋:小步急行,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敬意。触龙年老病足,步履蹒跚,却装出趋的样子,既表示尊敬也缓和了气氛。⑧谢:谢罪。⑨曾:已经。窃:表示自己想法的谦词。郄(xì):通隙,欠缺,不舒服。一说,郄是侉(xì)的借字,疲劳。《史记·赵世家》郄作苦。恃:凭,靠。辇(niǎn):人推挽的车子。日:《史记·赵世家》《战国纵横家书》无日字,当据删。得无:当不会,表示推测。鬻:通粥。殊:极,甚。少(shào):稍稍。益:增加。嗜食:喜欢吃的食物。和:适。解:通懈,松弛,消解。
【译文】
左师触龙传话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进了门,以快跑的姿势却迟缓的挪动脚步,到了太后跟前谢罪说:老臣患脚病,已经走不快了,很久没来拜望您,我私下里以腿脚不好为由自己原谅了自己。可是又总惦记着太后的凤体是否安康,所以总希望能见到您。太后说:我是靠坐车子行动。触龙问:饭量还行吗?太后回答:只是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食欲很差,于是就勉强自己散步,每天坚持走三四里,稍稍能开一点胃口,身体也觉得舒坦了些。太后说:我可做不到。这工夫,太后一脸怒气稍稍有些消解。
【三段】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注释】
贱息:犹言犬子,对人谦称自己的子女。息,子。黑衣:当时王宫卫士都穿黑色衣服,此处代指卫士。没死:冒死。及:趁。填沟壑:尸骨填埋山沟,是死的委婉说法。媪(ǎo):对老年妇女的称呼。燕后:赵太后之女,嫁给燕王为后。过:错。计:考虑。踵:脚后跟。哀:伤痛。一说哀通爱,怜爱。必勿使反:古代诸侯的女儿远嫁别国,只有被废或亡国才能回本国。反,通返。
【译文】
左师公说:老臣的贱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器;可是随着臣一天天地衰老,心里也就越发疼爱他。希望能让他在黑衣侍卫里充个数,以便守卫王宫,我冒死把这个请求禀告太后。太后说:我答应你。他多大了?左师公答道:十五岁了。虽然年纪还小,但我希望在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妇道人家更疼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疼爱小儿子更厉害!左师公说:老臣私下认为您老对女儿燕后的爱,胜过对小儿子长安君的爱。太后说:你错了,我对女儿远不如对小儿子长安君那般疼爱。
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儿女,总是替他们作长远打算。当初您老送别燕后的时候,站在车下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远离自己嫁到异国他乡而惦念,而悲伤,也真够心痛的了。她走后,您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神祀祖时您总要为她祈祷,祝福说:‘千万别让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的子孙后代相继做燕王吗?太后说:正是这样。
【四段】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唯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释】
三世:三代。父子相继为一世。指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赵之为赵:赵氏建立赵国。赵氏原是晋国大夫,封于赵。公元前403年,赵烈侯与韩氏、魏氏三家分晋,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王:应为主。《史记·赵世家》及姚本《战国策》均作主。微独:不仅,不只。微,非。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似为当时的格言、警句。意为某事的不良影响,近里说,会为自己招致祸害;远里说,会殃及子孙后代。奉:通俸,俸禄。重器:指象征国家权力和财富的器物。此指金、玉、珠、宝、钟鼎等贵重器物。膏腴:肥沃。山陵崩:古代对君王死亡的一种婉转说法。恣:任凭。约:治,备。
【译文】
左师公问道:从现在往前推三代,一直推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至今还保有封爵的还有吗?太后回答:没有。左师公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子孙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保住封爵的还有吗?太后答道: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某件事的不良影响,就其近者来说,会祸及自己;就其远者而言,会殃及子孙。哪里说是国君的子孙后代就一定不好呢?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什么功勋,俸禄优厚却没什么功劳,无功无劳而拥有的权势太重财富太多啊。如今您老使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并把肥沃的土地分封给他,又多给他贵重的珍宝,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为国建功。有朝一日您老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稳脚跟?我认为您老为长安君考虑得过于短浅。所以我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疼爱不如对燕后的疼爱。太后说:好吧,任凭你怎样指使他都行。于是为长安君备好一百辆马车,送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救赵。
【五段】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注释】
子义:赵国贤士。奉:通俸。守:保住。
【译文】
子义听到这件事,叹道:国君的儿子,是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靠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贡献的厚禄,用来保住自己的金玉财宝,更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评析】
此文中之赵太后,即《赵威后问齐使》中的赵威后,威后连珠式的发问,言出理随,步步紧逼,使使者狼狈不堪,嗫嚅语塞。一位古代女政治家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的赵太后却判若两人,被强敌入侵、幼子为质搞得心绪焦躁,盛气盈胸,甚至对群臣强谏,以唾面相威胁。她不顾江山社稷而拒绝让长安君赴齐为质,这件事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位出色女政治家的人性弱点。俗语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赵太后也是人,也是老太太,她怎么能超脱于普通人性之外呢?舐犊之情,不但人类,连动物都有,她有什么可责备的呢?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赵太后由于对小儿子的疼爱一时想不开,丝毫无损于她政治家的形象,在触龙的富有人情味的劝说下,终于果断地说:恣君之所使之。赵太后不仅重情而且明理,个人亲情与国家大义各得其宜。怜子之情与爱国之义的统一,使赵太后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仗着父母的权势而位高俸厚者,终究不会长久。以功立世的思想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重大挑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今之做父母的尤其是位高权重者不亦深思乎?
卷二 秦文 唐雎说信陵君
《国策·魏策四》
【题解】
公元前259年,秦长平一战全歼赵国的大军,围困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魏,魏将晋鄙率军十万前往救赵。魏安嫠王畏秦强大,暗命晋鄙驻军魏赵边境,隔岸观火。信陵君设计窃得兵符,使朱亥椎杀晋鄙,夺得兵权,率大军击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赵国君臣对他感激不尽,礼遇有加。赵王亲自出城迎接,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为此,唐雎劝告信陵君不要居功自傲,而要谦恭礼让。唐雎的话,颇富人生处世哲理。
【原文】
信陵君杀晋鄙①,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②。唐雎谓信陵君曰③: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④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⑤,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⑥受教!
【注释】
①信陵君:即魏公子无忌。杀晋鄙事见上文《鲁仲连义不帝秦》注。②赵王:指赵孝成王。郊迎:出郊迎宾,以示敬重。③唐雎(jū):又作唐且,魏人。《战国策·魏策·秦魏为与国》说唐雎是魏国老臣,年九十余出使秦国。本文所写唐雎,恐怕不是这位九十高龄的老人,而是信陵君的门客中与之同名者。《史记·魏公子列传》称客者,即此人。④大德:极大的恩德,功劳,好处。⑤卒(cù)然:急遽、匆促,时间短暂。此处即马上就要见到赵王的意思。卒,通猝。⑥谨:郑重、恭敬。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出兵解救了邯郸之围,打败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赵王亲自到城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话:‘生活中的事儿有的不能知道,有的不能不知道;有的不能忘记,有的不能不忘记。’信陵君问道: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啊?唐雎回答说:人家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恨别人,不能让人知道。人家对我有恩,是不能忘记的;我对人家有恩,就不可不忘记了。如今您杀了将军晋鄙,救了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这是莫大的功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您,您马上就要见到他了,希望您忘掉救赵这件事!信陵君说:我真诚地接受您的教诲!
【评析】
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气则甚宽舒,在简单交代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郊迎的背景之后,重点写唐雎与信陵君的对话。唐雎先对信陵君说: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这四句话,没头没脑,看似不着边际,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确不明白,难怪他会问:何谓也?于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问,为他解释这四句话: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四句话可分两层,前二句为上层,后二句为下层,上层为宾,下层为主;在下层中,前句为宾,后句为主,宾主相衬,顿挫有致。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这番话的主旨,于是由泛言可忘与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规劝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现。对唐雎之谏,信陵君欣然接受。这段对话,前半为虚笔,后半才落实,虚笔作铺垫,实写见真意,虚实结合,宽缓从容,不急不懈,飘逸有致。
喜欢的请转发和点关注,谢谢!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