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安平桥的时候,原本想着去看龙山寺,当我沿着湖往安平桥那边走的时候,远远望过去还以为水中亭就是龙山寺呢。到了水中亭问了寺庙管理员才知道,龙山寺在安海镇的另外一边,不通公交车,要租摩的才能过去,虽然魏老板告诉我,玄妙观是泉州最惊艳的道观,龙山寺就是泉州最惊艳的佛寺,但看看时间已经不早了,还要返回去,只能留点遗憾下次再来了。这次来安平桥,往返乘坐的公交都是袁师傅开车,来时一路与袁师傅聊得非常愉快。他还告诉我去安平桥的途中有个古村落,值得一去。但我没有时间了,无法下车造访。下午3:36分从安平公园回返,袁师傅一直把我带到了五店市南门,我便由五店市的南门开始游览这次泉州行的最后一个景点——五店市。来到这个街区,当你看到这处由白色花岗岩条石镌刻的五店市三个字时,你就可以确定这里就是如假包换的五店市了。这里刻写的这三个字是取自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书法作品集字而成。下方的石槽和旁边的石马雕像象征五店市起源于驿道的驿站。
五店市位于泉州晋江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紧挨塘岸街,毗邻世纪大道,背靠青梅山,与晋江万达广场相连,和敏月公园相望,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街区。占地126亩。
唐开元年间,青阳就有"五店市"之称,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晋江市区的青阳街道和梅岭街道的"青阳"和"梅岭"皆源于境内的青阳山(又称:青梅山)。该历史街区独具闽南特色,有"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目前大多保存完好。
2010年随着晋江城市建设的进行,五店市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2012年4月19日正式启动开工建设。2015年5月1日,经过保护性开发的五店市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9月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这是五店市的天官第。古代吏部或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这座宅子的主人庄一俊,是明朝进士,任吏部官员,于是当地人把这里叫做天官居第。
站在庭院中的铜塑法师是万应茶创始人沐讲禅师张定边,张定边原籍湖北沔阳州湖弦口,出身渔家。身材魁梧,潇洒英俊。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为人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共谋前程! 后陈友谅专横独断,致遭江东桥之惨败。张定边不愿做朱元璋降将,于洪武元年(1368),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从此,不闻尘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领旧属僧侣,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给,亦可周给贫者。他看到广大贫苦农民因生病缺医少药而走投无路时,于是萌生悬壶义医之心。
据民间口碑相传,灵源寺沐讲禅师踏遍青山,采集山茶、鬼针、青蒿、飞扬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莲等17种灵源独特的青草药,并配以中药精心炮制菩提丸, 济世救民,普度众生。1951年灵源寺僧王广武将菩提丸经科学改良,合理配伍,改制成灵源万应茶,并经多年的演绎、传承、发展,乃今日灵源万应茶之处方。该药具有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祛痰利湿之功能,对伤风感冒发热、中暑痢疾、腹痛吐泻等疾病疗效显著,更是一种防暑降温的理想药茶。
灵源万应茶作为南方药茶百花园里的一朵绚丽奇葩,已传承640多年,历史悠久,其深厚的历史渊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工艺传承和优越的自身品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在泉州,在港澳台,在东南亚海外闽籍华人中,提起灵源万应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民间素有家有万应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誉。1994年入编国家卫生部部颁标准,2004年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GMP认证,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官第里的灵泉井
天官第座南朝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硬山顶砖石木建筑,穿斗式木构架,除了门路两对木雕花篮外,没有随处可见的繁复雕花,整体建筑端庄典雅,体现明代官邸风貌,也是官邸文化的典型代表。
五店市里的各色建筑不仅体现了闽南红砖厝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的背后还饱含着一段段悠久的历史。
街区里保留和传承了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会馆是五店市南音、高甲戏、木偶戏等传统文化的表演场地。每天,各个周边社区的南音社团都会来五店市的南音会馆进行演出。表演者从在校大学生到退休老人都有。陈铭伟是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团长,多年来致力于推广这门古老的音乐艺术。南音兴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音用闽南语演唱,传统上由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例如琵琶、洞箫等。南音在这里代代传承,是当地人的流行音乐。陈铭伟介绍说,现在晋江大约有220个大大小小的南音社团。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共有25人,平均年龄27岁。但是,这门艺术也在逐渐流失青年表演者。唱南音都是团员们的副业,他们投入大量精力对南音进行创新,来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
我走进南音会馆,没赶上演出,只在里边看到了这首现代诗——独白。
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开设五间餐饮店,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扬,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成为青阳的别称。这一凸显闽南古厝风格的街区也伴随着这个名称留存至今。
五店市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风貌建筑。
蔡氏家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7—1077),历代均有整修,1940年遭日机炸毁。1987年于旧址重建,1989年完工。
青阳蔡氏六世祖蔡常安中进士后,捐出一大笔钱置祭田、修族谱,始建蔡氏家庙。明初,十四世蔡复赐重建家庙,并倡导族人按照祖先规矩,每年安排在祠堂祭祖、行团拜礼,子孙世代遵行。
如今的泉州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已然成了闽南红砖古厝博物馆。
五店市历经1300多年的发展,这片占地约252亩的街区,已成了晋江老城的C位,虽然作为福建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县,这里的城市化进程相当迅猛,不过万幸的是这片街区经过保护性改造,大部分都保留了原先的模样。
这些集中保护展示的闽南古厝有四个特点:一.出砖入石:墙石混砌,这是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营造一种装饰美感,石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产生一种整体表面上的韵律明清时期采取禁海,迁界政策,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当若干年以后政策允许闽南先民重回故地时,他们废物利用,将破砖,碎石,旧瓦重建家园,节约建筑成本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先祖遗物的思念。这就形成了一种出砖入石的建筑风格。
二.好色嗜红:闽南民居对红色的偏爱,外墙整面红砖砌起,窗户和窗雕用的红砖,铺地用红砖,屋顶用红瓦,甚至广场铺地也用红砖,一片红艳艳的,很喜庆,与北方建筑常用的灰瓦灰砖形成鲜明的对比。(同省的福州等地却是用灰瓦灰砖居多)。汉族有好红色的传统,但是,早期的红色建材皇家专用,被称为宫廷色,庶民不许。宋代,红色建材在闽南大量使用,原因有三。一是闽南人长期从事海外贸易,积累巨大财富,讲求排场,好张扬;二是由于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山高皇帝远,加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特性,使得外形富丽堂皇,被称为皇宫起的违禁红色建筑在闽南一带悄然风行。三是闽南盛产红色粘土,取土烧制即显红色。
三.繁纹缛雕:作为建筑的装饰,纹理和雕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闽南建筑的纹雕无处不在---从屋顶到屋角,屋内屋外,令人眼花缭乱。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篆隶行楷,各具韵味。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谰;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朴。古民群精美的雕饰,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
四.隐喻附会:闽南建筑的图案内容及所附载的象征隐喻表现出汉文化的传承,如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通过8象形吉,8吉,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以表喜庆。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大象从另一个角度使人联想威武勇猛。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
人们在老街区漫步,可领略从明、清到民国、近代各个时期的传统民居、宗祠、古庙和古商铺的风情。
人们在这里白天逛街、读书,夜里喝茶、看戏,这里的红砖厝至今依然温热、鲜活,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儿。
红砖古厝一幢接一幢渐次铺开,错落有致又流光溢彩,犹如一座座红色宫殿。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