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特长一般填什么好(高中生个人特长30字)

时刻小站 125

参加一个百日训练营,开营仪式结束后班长引导大家做自我介绍,格式是这样的:

【姓名】

【城市,职业】

【特长】

【爱好】

【学习目的】

然后我发现,发到群里的自我介绍中【特长】一项十人里有八九个写的是无、没有发现、没有什么特长之类的话。而【爱好】那里,却是五花八门,少的也写了两三项。这种训练营聚集的是一群至少有学习意愿的人,比起所有人这个广泛的集合来说,理应在各项技能的平均值上更加胜出才是。

这就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这么多爱好里为什么没有一个变成特长?一个人没有特长可以理解,但是没有特长的人占到了一个学习型群体的8成以上,这就不太合理了吧?但是想到在咨询中做霍兰德的非正式测评时,问到你擅长的三件事是什么这个问题时,的确大部分人很难说得出来。这好像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于是我把这种没特长的现象对应了接触过的人,发现很多人是不敢有特长。

第一种,有一技之长,但是觉得这些技能不值一提,或者说,不敢承认自己擅长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

大部分人一说起特长,先会想到各种艺术形式,这可能是我们上学时老师统计特长主要是为了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为班争光?但是除了在面试时听到有人不得不说自己的特长是学习(通常追问下去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底气这样说)以外,很少在社交场合听到有人这样介绍自己。因为我们长久的学习生涯告诉我们:学习是你应该做的,如果能拿来当特长,那要是科学家的水平才行。可是,看看没有哪个学科有大成就,只是把阅读这一件事做好却以此成为无数人学习导师的彭小六,你是不是就对什么能成特长有了新的认识?

有的人会说:虽然阅读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小技能,可学习总还是高大上的,但是我学习不好,真的没有特长。我们再来看一个家庭主妇,近藤麻理惠,一个日本主妇,大家知道她是因为她出了一本叫做《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书,而她的特长其实无非就是——收拾屋子。做家务不仅能拿来做特长,还能用来出书,甚至形成一个新的职业——整理师。

特长是你比其他人做得好的事,可是并没有限制说一定是哪一类的事。如果深入的挖掘这个特长形成的过程,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个人的优势:可能是更善于某一类型的思考、可能具有某种行动的模式,可能性格更适合做一类活动。这样挖掘出的优势让你更了解自己,也能够把这些优势转移,让你做其他的事能够事倍功半。而这一切的源头,是你必须先找出自己那个可能微不足道的特长。

第二种,有些事比较擅长,但是自己却觉得还不够长,所以不敢说出来。

有人说,我这件事做得并不如XXX,所以不是特长。可是所谓特长,本也不是说你比谁做得都好的,而只是比大部分人做的好不是吗?为什么即使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你还是觉得不够?

一旦说出我的特长是……之后会面临什么呢?可能被人羡慕、同时也要面对质疑:什么?你竟然不能做到XXXX,这不是你的特长吗?为什么不如那个谁谁谁?对这种比较、质疑的害怕让很多人因此不敢说特长是什么。与其说做得还不够好,不如说是没有自信:没有自信自己能做好,更没有自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前面说的彭小六、近藤麻理惠,都是自己那个领域里做得最好的吗?即使有了《洋葱阅读法》,说起读书方法的书依然会有很多人说起《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如果非要成为阅读界的No.1可能就不会有现在大家熟知的六哥。在收拾东西的这个领域,在近藤麻理惠之前更有山下英子这样一个把收拾这件事上升到动禅的高度的断舍离大神。

如果等着比谁都做得好才能说这是我的特长,最后这件事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爱好;可是如果你和人说我的特长是XXX,即使只是为了配得上特长这个词你也会尽力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文字是有力量的,在鼓舞人投入去做这件事上,特长两个字的力量要远远大于爱好。

第三种,真的没有一件擅长的事,同时也没有爱好。

这种人不一定会在【爱好】栏后面留白,相反可能写了很多:旅行、读书、电影、音乐……可是如果把这些爱好再向下挖掘,就会变成:跟着别人旅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只读书但不输出(或者只读能读懂的书)、看电影(可能同时还要吃外卖喝肥宅快乐水)、听音乐(或者去KTV唱几曲跑调的歌)。为什么说这些人是没有爱好的?因为这些只是享乐而已,是不需要自己付出什么就能得到感官上的快乐,这些东西谁会不爱?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愿意和TA在一起,想到TA心里都是甜的;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会愿意为TA做些什么,想到TA会是五味杂陈,TA让你开心也让你落泪。想把喜欢变成爱好,就要在这个领域里投入时间,花精力去做刻意练习,把自己的思想用这个领域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种过程中必然遭遇失败、在刚入场时必然无法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

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把喜欢变成爱好,就更不要说比爱好需要更多时间、精力、思想去成长的特长。

第四种,没有。

理论上还有真的不擅长什么事却有爱好的,应该只是还没有练习到第二种人的水平而已,而且我尚未在现实中见到此类,因为如果真的是爱好总会比大部分做得更好一些。

综上,对那些说我没有特长的人,给出几点建议:

第一条建议:如果你有喜欢的事,就挨个试着把它们变成爱好。

也无需太难为自己,只要能从这些感官的享乐中收获些认知的收获就可以。喜欢吃的不见得一定要学烹饪,文艺脑可以试试写食评、食物摄影,理科脑可以从营养学角度去看每一餐,就连我这样财经科出身的也有一位同学因为喜欢吃日料而写了一篇日料店的调研报告而在毕业论文中拿到了优等。

第二条建议:把那件你做得还不错的事写在【特长】栏里。

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特长,就去问问身边人的评价,然后不要急着按习惯去否认,问自己个问题:我喜欢做这件事吗?,我想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吗?

还有一个相对困难但更有效的找到特长的方法:回想自己的高光时刻。有什么事让你特别有成就感?有什么事让你觉得我怎么这么厉害?这些事往往和你的特长相关。

哦,对了,一定要记得:特长可能不是一个很容易分辨的技能,更多的时候会是一种隐含在你做的很多事中的一种才干,比如共情,你可能在演讲时会感受到它、也可能会在日常交谈中用到它。

另外还有一个靠谱又简单的找到特长的方法,就是做一次盖洛普的优势识别测试,当然可能还需要找一位优势教练来解读,这个话题以后有机会我再详细介绍。(如果等不及可以问度娘,或者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和路露私聊。)

第三条建议:给自己的特长找到证据。

想在介绍自己时毫不心虚的说起自己的特长,不妨想想你在这句话后想怎样继续介绍自己。疫情假期中给一位高中生做报考专业的咨询,刚聊几句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有交往天赋的孩子,当我说你很擅长与人交往之后他非常兴奋的讲起他是如何从初见的人那里获取了很多信息。有这些成果为证,他说起自己的交往特长时真的是完全不怕被人质疑你一个高中生就能擅长交际了?。

第四条建议:给特长定个目标,让它更长,越来越长。

特长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对于职业生涯来说意味着什么?——核心竞争力!竞争力这种事,会嫌多吗?当然不会。

很多人会把注意力放丰自己的短处上,立下很多目标要如何提高。可是这些短处真的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吗?盖洛普公司的研究已经表明,人们会经常没有意识的使用到自己的优势才干。那些特长(当然不只是指才艺)才是经常被使用、起决定性作用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歪解一下,就是:与其在河边羡慕人家能打的鱼,不如回去做自己擅长的织网,然后把网卖给打渔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