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物语:别再说自己天生脑瓜不灵,原来灵感、创意这些好东西都有章可循。
朋友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文案,他说他每天最头疼的就是两个字,创意。怎样用简单几个字,或几句话,写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这耗费了他大量的脑细胞,但做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满意。
执行能力强,创新能力差,这似乎是中国职场人普遍面临的问题。老板让干啥就干啥,但说不出什么新点子;参加会议和培训,认真听讲做汇报,但提不出什么有新意的问题或建议;本身做创意工作的,也总是烦恼自己脑洞不够大,思路不够宽,想象力有限。
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我们的思维方式比较局限、僵化,发散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大脑变得更灵活,拥有超越众人的创意能力,确实有一些好方法值得借鉴。
01 思维局限让我们坐井观天
如果有人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熟悉抽水马桶吗?你可能会说,当然熟悉了。那再问:你能说说马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很多人可能就答不上来了。有调查显示,尽管我们天天都用马桶,但对于按下抽水按钮的那一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人说不清楚。
仔细去想,这个问题可不简单,里面可能涉及物理学、化学、人体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你会发现,平时我们觉得很熟悉的、很简单的事物,只要把问题往前推进一点点,你立马就会变得很无知。
但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种无知,反而觉得自己懂的挺多的,还经常轻率地对复杂问题做出判断,固执己见。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布朗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斯洛曼曾对此做过专门研究,并把这种认知偏差命名为知识的错觉。
为什么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会习惯性地拒绝接受更多的信息。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指出,人的大脑分为两种操作系统,一是直觉式的,二是理性的。大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因此为了节省能量,人们一般会凭直觉做出反应。
话说回来,如果我对你详细地解释马桶运作的原理,你想听吗?很多人会拒绝,因为没必要,知道按哪个键马桶能冲水就行了。
我们总是自以为懂得很多,是因为我们分不清哪些知识是自己的,哪些知识不是自己的。有研究者发现,当人们进行互联网搜索时,如果搜索到了他们不了解的事,然后问他们在哪里找到这些信息,人们多半不记得,会觉得是自己本来就知道的。
相对于这个世界上无穷无尽的的知识、信息量,人脑的知识容量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对世界的见识就像盲人摸象,只是从自己接触到的那个部分,用一点点信息去推测外面世界的真实情况。至于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果没有必要,大家都会本能地避免。
这些原因,造成了我们的思维局限,人人都是井底之蛙。不同之处在于,有少数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通过一些方法来训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不断拓宽思维边界,探索新的可能性。如果你也了解了这些方法并熟练掌握,那么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很强的人。
02 首先要培养深度探究的习惯
思维局限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而要想发展出强大的创意、创新能力,一个必要的基本功就是,尽力培养对事物深度探究的习惯。这需要精简、解码、关联三项训练。
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我们对什么信息都是匆匆一览,即使下载、收藏了很多东西,也都懒得再去看,深度探究,正慢慢变成一种越来越稀缺的能力。
要做到深度探究,我们首先要精简信息,给头脑腾出空间。这里面有四点:一是要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二是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三是重事实,轻观点,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观点和评论影响;四是你可以像比尔·盖茨那样,每周或每月拿出一点固定的时间,只是看书和思考,屏蔽所有信息的干扰。
要做到深度探究,你就不能只做信息的搬运工,而是要锻炼对信息的解码能力,凡事都要带着问题去看。简单地说,解码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
对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探究下去。比如你看到了一座很漂亮的建筑,有没有想过,它的结构是怎样的?是什么元素使它给人的感觉这么舒服?你看了一本朴素直白的书,有没有想过,这些文字有什么样的组织框架,文字背后又隐藏了作家怎样的意图?练习解码能力,学会发现日常事物中深厚的内涵、精巧细微的技法,你会在世界平凡的外表下,发现一座座壮丽的地下宫殿。
要做到深度探究,你还必须学会把知识关联起来。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把一个大的东西分解为若干小的东西来理解。这种分解性思维的致命性缺点,就是忽视了一件事物的整体特征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潜在关联。查理·芒格把那种只会用单一学科知识思考的人称为铁锤人,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铁锤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
只有广泛关联,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我们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维上的偏差和狭隘。所以不管是读书、参加培训或随意浏览信息,我们都要想一想,这些知识和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是对以前知识的补充还是挑战?如果你总是进行这样的探索,一定会获得不同寻常的智慧。
03 用几种方法让自己灵感乍现
当我们在进行一项创意、创新的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卡壳的情形,思维似乎走进了一个窄胡同,怎样也走不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问题暂时放下,去看些与之无关的书,或者干脆出去走走、放松一下,然后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灵感突现,豁然开朗,这其实是潜意识帮了大忙。
潜意识会帮助我们思考,即使在我们不主动去想一个问题时,它也会非常勤奋地为我们工作。它不会被我们的条条框框限制住,不断进行重新组合的试验,直至最好的想法出现。但灵光乍现的情况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生的,前提是你已经搜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且进行了长时间专注的思考。
还有哪些方法能激发潜意识灵感呢?一位美国的艺术家卡梅伦,发明了一个晨间笔记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笔记本上写三页东西。没有主题,随便写什么都可以,这时候潜意识里的想法就会不断冒出来。这是因为刚起床时,大脑负责理性思考的区域还没有完全清醒,所以负责直觉的潜意识区域更容易得到发挥。日积月累进行这样的训练,我们思维发散的能力就可以变得很强。
我们也可以利用其他一些大脑意志力放松的时间。比如在坐车、散步、洗澡或者做家务的时候来想问题、构思文章,往往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此外,在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工作中故意制造一些随机与混乱,也能为我们带来灵感。英国创造力专家爱德华·德·波诺是横向思维的发明者,他提出了一种随机激发的方法,就是在思考某个问题的同时,另外随机找一个词(比如随手翻开词典到某一页),然后把这个词和当前的这个问题联系起来。
比如他曾经参与解决过一个国家如何快速培养大量教师的问题,通过随机激发法,他找到了蝌蚪这个词,但是蝌蚪和教师有什么关系呢?他接下来想到,蝌蚪都有尾巴,那么教师是不是也可以有尾巴呢?这可以理解成,每个教师都可以带上几个助手或见习教师,就像老师带徒弟式的传授,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快速提升教师的数量了。
文学大师纳博科夫读书的方式,是把不同的书放在一起同时读。他常常会把一摞书放到床头,里面混杂着新书、旧书、小说、非虚构作品、诗歌等。在写作一部小说的初期,他会撰写很多卡片,上面记的都是零碎的灵感记录,甚至是一串胡乱组合的词语,然后他会静静地等待潜意识开工,把这些零散、混乱的材料组织起一个隐隐约约的结构,用他的话说,就是等待灵感为他完成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来增加意外、随机和混乱的元素。比如改变衣柜里衣服叠放的秩序,改变日常上下班的路线去探索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尝试与不同的同学或同事共进午餐等等,这些小变化引起的扰动就可能会刺激出我们新的想法。
04 两个常用工具可以帮助思维伸展
除了深度探究、激发潜意识中的灵感,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来为思考提供某些支撑,帮助我们的思维自由如地伸展开来。最常用的工具是矩阵和清单。
我们这里说的矩阵,从广义上讲,就是指不同维度组合的直观化显示。利用矩阵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分解和组合,进而提升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研制一款新奇的饼干?不使用矩阵的话,我们可能会天马行空地想出一些组合,比如巧克力+草莓、酸奶+核桃等等,或是先参照市面上已有的一些比较知名的饼干,来个重新打乱组合等等。这些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你一开始想到的那些元素数量有限,而你的脑海一旦被这些先想到的元素占据,就很难再冒出更多新鲜的内容了。
如果采用矩阵法,共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把问题进行分解,尽可能把所有影响该问题的要素列举出来,形成多个维度。比如,涉及一款新奇的饼干的维度可以有口味、结构(分几层、夹心情况)、脆度、造型、颜色、交互动作(可开合、转动、便于手握等)、附加概念(如适用特殊人群)等。
第二步,给每个维度填加各种表现形式。比如脆度里面,可以列出酥脆、香脆、松软、韧性(强、中、弱)等等。列出的矩阵如下图:
第三步,在这张表中进行多种组合尝试。理论上,即便不考虑更多,也有14×14×10×14×10×11×14 = 42257600 种组合!下面列举了其中一种组合:
此种表格也被称为创意表格,是一种非常适合多维度思考的、激发新创意产生的有效工具。在分析更复杂的问题时,你也可以列出多个不同的矩阵,每个矩阵代表一种维度划分方法,最后再把各张表格的分析结果统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得到一个更加周密完整的答案。
第二个工具是清单,这是一种通过无限穷举的方法来扩展思维的工具。编制清单的基本方法是先增后减,即先用不带任何批判的眼光,尽可能地穷举一切可能项,然后再根据其必要性进行仔细严格的筛选。
比如,你可以列一个所有可以让我开心的事的清单,然后把各种各样甚至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放进去。如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影把酸奶杯盖上的酸奶舔得很干净等等。然后是对所有选项进行筛选,保留其中最有用、最可行或最精华的部分。最后,你就可以形成一份《日常快乐指南》,然后你坚持按照这个指南去做,就可以很快乐啦。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思维的局限,但培养深度探究的思考习惯、想办法获得潜意识中的灵感、掌握拓展思维的辅助工具,这些可习得可演练的方法,都可以让你不断扩大自己的思维版图。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脑在良好训练方法的辅佐下,在持续不断的行动的打磨中,会强大得超出你的想象。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多年500强品牌宣传。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领域的有用干货文,帮你越变越好,收获幸福,实现人生弯道超车。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期待遇见爱生活、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更多干货好文,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