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有礼貌,重礼节,讲礼节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传统美德,是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人际交往要有礼貌,因而出现各式各样的相见礼、慰问礼、宴飨礼、祭祀礼、婚丧礼、馈赠礼……礼覆盖全社会,覆盖男女老幼,形成人人遵礼守制、贵贱不逾的生活方式,使千家万户相沿成习。
一、什么是礼
礼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作为道德规范,它的内容比较复杂。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人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什么是礼?礼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规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都有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任何人都受到一定规范的约束,这个规范就是礼。对此,《礼记·礼运》写得很详细:父慈、子孝、兄良、弟悌(tì,顺从)、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可见人各有其礼,都受到礼的约束和规范。对此,有亚圣之称孟子说得更加醒豁,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这不正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吗?为了维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秩序和为奴隶主、封建地主统治服务,历代的圣君贤相都把礼视为治国安邦的法宝。由此可见,礼对国家而言是指礼制、礼教等一整套典章制度,它也是对贵贱、尊卑、长幼秩序的规范。
中国古代有一套完备的礼制,素来有五礼的说法:
一是吉礼——也称祭礼,祭祀各种天神、先师先圣、列祖列宗及贤良功臣。
二是嘉礼——也叫仪礼,皇帝登基、节庆朝贺、册封婚嫁所用之礼。
三是军礼——也叫戎礼,皇帝命将出征、凯旋受俘、军事演习(通过定期狩猎进行)使用之礼。
四是宾礼——天子款待诸国朝贡和西方诸侯来朝会的典礼。
五是凶礼——也称丧礼,用于死丧祭葬、忌辰赐谥之时。
人们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有礼,无处不受到礼的约束和束缚。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循礼的程度不同,没有空白中断。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与之相比,因而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二、《礼记》:中华礼仪之邦的源泉
中国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礼典:《周礼》《仪礼》《礼记》,它们总称三礼,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文献根据。
三礼之中,《周礼》成书于战国,偏重政治制度;《仪礼》成书于东周,偏重行为规范;《礼记》是先秦作品,偏重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
《礼记》列入五经之列,是中国礼仪、礼制的集大成之作。
《礼记》的记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这种记文多累世相传,非一时一人所作。由东汉学者郑玄作注的《礼记》共49篇,近代学人梁启超将其分为五类:
一是总论礼的意义及学术的:如《礼运》《大学》《中庸》《儒行》等。《大学》《中庸》后被编入四书广为流传,成为儒学经典。
二是解释《仪礼》一书的:如《冠义》《昏(婚)义》《乡饮酒义》《射义》等。
三是杂记孔子言行及弟子时人杂事的:如《孔子闲居》《仲尼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是记古代制度礼节带有考证性质的:如《王制》《曲礼》《玉藻》《礼器》等。
五为记格言的:如《曲礼》《少仪》《儒行》等篇中的部分内容。
此外,还有讲天文的《月令》,讲教育的《学记》,讲音乐的《乐记》等等,类似专题讲座,其资料广为后世征引。特别是《乐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代六经中乐经失传的空白。
从上面的概括介绍我们看到,《礼记》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儒家思想史料。它在古代礼制、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明等方面,都有翔实的资料和论述,其影响传播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亦有重要参考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儒家学说和文物礼制的经典文献,是中华礼仪之邦的源泉。
三、迎奥运学礼仪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为了展示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全国掀起了迎奥运、学礼仪教育活动,各地都在进行礼仪教育,各种礼仪手册和教材应运而生,大量出版。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闻名。但在最近的100多年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中华礼仪出现了不断衰落的局面。北京举办奥运会,既是凝聚民心的绝佳机会,更是复活和振兴中华礼仪的绝好机遇。要用传统的礼仪来提升大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热情接待四海宾朋。
这次学礼仪活动规模空前,既学中华传统礼仪,又学西方各国礼仪,纵跨古今,横贯中西,这是一个开放的中国应有的气度,这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