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仙居。
神仙悠居处,秀美山水间。
这里,如今依然遗落着9处美好的古村古镇。
一起来寻访这仙人居处古村落,你曾经去过几个?
1 高迁村
高迁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东一公里处,距县城 20 公里。
村南傍老鹰嘴山和景星岩,西临白水溪,又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仙居和历史文化古镇皤滩相连。
村落始建于元代,现存村落格局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总面积约35 公顷,该村古建筑由吴白岩、吴应岩两兄弟及其后裔构筑,相继建成六翼马头宅院13 座。2011 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3 年该村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高迁村,水势由南向北,成川字型的独特格局,道路与水势相随。以月鹿河为界,分为上屋、下屋两村。高迁古村自西向东可以分为古街区、绿荷池区、月鹿河区等几个区块,高迁古民居大都集中在这一区块。
高迁村是一处江南较少见的古民居集合地,始建于元代,几经变迁,却依然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貌。自明末至清乾隆咸丰年间,吴白岩、吴应岩兄弟及子孙仿照京城殿宇的模式,大兴土木,建成六翼马头四开檐的楼房13座,除烧毁2座外,仍有11座宅院,它们是新德堂、里慎堂、省身堂、慎德堂、日新堂、积善堂、余庆堂、旗杆里等民居院落,它们为古村落的精华部分。各院落中心轴线对称,中心轴线上一般布置门厅、外院、正堂、中院、后花园,诸多院落,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层次错落有致,粉墙黛瓦、连绵成片,翼角马头气势非凡,立面轮廓,丰富多彩,完整的格局一如往昔。
高迁古民居至今仍有村民在其中生活起居。村民天性开朗,心灵手巧,生活淳朴,尚留有相当多的传统习俗,如纺纱、结带、编草鞋、捣年糕、做佛事等。人与古居相得益彰,一幅与世无争的和平景象令游客羡慕不已。
在高迁古村,村民依然居住在这里,因而宅院仍然都是活的。开放的七座宅院中,居住着的大部分都是老者与孩子,老人们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每个进来的人,孩子们则好奇张望着。外面的纷扰仿佛都与这里无关,有的灶台冰凉,长久没生火,黑黑的烟灰从梁顶悬下,古宅木质的楼面有些松动,吱吱呀呀地更显出这里的宁静。每踏进一个院子,不由地把脚步也放轻了,生怕惊扰了这里的清幽和安静。
2 李宅村
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永安溪畔首批全国传统村落。马头墙高耸、近百间房子连绵的三透九门堂,在李宅村,时光仿佛在瞬间穿越了千年。李宅村是仙居李氏的主要聚居地,先祖李守贞原本居住在温州永嘉苍破村,南宋时为了避战乱,从温州迁到此处,至今已历经了17代,生活了近1000年。李氏家族自古文风鼎盛,永嘉耕读传家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南宋以来,李宅曾出现过六位进士,堪称一门六进士,是仙居乃至台州首屈一指的进士村。
3 皤滩古镇
皤滩古镇。位于仙居县皤滩乡,距仙居县城西约25 公里。为永安溪的五溪汇合点。
早在公元998 年前,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皤滩古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商贸古镇,现存一条东西长三华里,呈龙型弯曲有致的古街, 街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保存完整,店铺、码头、客栈、戏台、妓院、赌场、当铺、书院义塾、祠堂庙宇一应俱全。2008 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皤滩的气息是迷人的。这种迷人或许源于千年光阴的浸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走进我们的视线。
有人说,在皤滩古街上走,一不小心便会踢翻唐宋的石子,碰落明清的匾额。皤滩古镇上的建筑由于历史的机缘,大多被保存下来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几乎完整的古代商埠的样本。
穿行古街,青色卵石铺就的古街在阳光下偶尔会折射出淡淡的粉色,有人说,那是几百年的老盐洒落形成的。而那些随处可见的泛着油渍的门板,闪着亮光的石凳,长着青苔的街沿,都会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这里经过了千年的风云,千年的沉淀和积累,仍保存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这里是我国古代江南山区农村古镇文化的典型缩影。这里有明清和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气势宏伟、布局精美的三透九明堂。这里还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针刺无骨花灯。这里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够让你探知和触摸千年文化的厚重和内涵。
4 枫树桥村
仙居,枫树桥村。位于仙居县中部偏东,现属皤滩乡。村落距仙居县城20 公里,距皤滩古镇2 公里。明正德年间(1506-1521)周氏三兄弟自永嘉迁徙至此,定居创业,至今已近500 年。
该村现存的三透九明堂 民居规模宏大,建构奇特,雕饰精美。周氏宗祠在设计上也颇具特色, 环境风貌优雅清致,文化内涵丰富。
这是永安溪畔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一条山溪从村前流过,以前村口有一棵枫树,当秋霜打过之后,满树的红枫让这座小村充满诗情画意,旧时有一座枫树根自然铺成的桥梁,村庄就有了一个很美的名字——枫树桥。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周氏三兄弟从永嘉迁到这里开始时,就是被溪边的这棵枫树所吸引,他们看到此处溪涧环绕,地势开阔,于是就在此拓荒发祥,周氏后代在这片土地上聚居了近500年。现村中还保存了数幢清代晚期极具乡土特色的民居。
被称为三透九明堂的民居是村中最有气势的民居了,民居位于村南,始建年代不详,从风格上看,为清代中晚期的建筑。民居保存完好,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古民居共三进,九个天井。三个大院落,分别叫春晖集庆台门、大份台门、小份台门,原有房屋118间,现存98间,总面积2.5万平方米。百多间的屋子连在一起,彼此交叉错落,每透之间有马头墙相隔,不论你走进哪一家,就可以沿着廊檐走到其他任何一间屋。
枫树桥村南的三透九明堂,近年来,名声大震,游客如潮。而村北的周氏宗祠,由于平时大门紧闭,少人问津,显得相对冷落,实际上,它无论从环境风貌,建筑风格,还是从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方面看,周氏宗祠都有它独立的魅力。建于清代的周氏宗祠虽然历经风霜,而今已显得冷落荒凉,堂内各处杂草丛生,但它那古朴庄重的历史风华依然令人怦然心动。
5 山下村
仙居,山下古村。距仙居县城22.5 公里,隶属皤滩乡。村与永安溪接界。村域面积1 平方公里左右,始于唐代晚期,村民多为晚唐诗人方干后裔。目前全村有860 多人。山下村古迹众多,有书院、戏台、民居等。村东一带,渊山叠翠,桐水迴波,堪称钟灵毓秀之地,桐江书院就座落在这里。
从皤滩古镇东出一公里,就是山下村。村北青山如屏,仙居县的母亲河永安溪蜿蜒而过。据考,山下村村民多为晚唐诗人方干后裔,村落始于唐代晚期。山下村的东边,渊山叠翠,桐水迴波,堪称钟灵毓秀之地。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桐江书院。桐江书院北望永安溪,南临鉴湖,西南则有道渊山、眠山、赤山。《板桥方氏宗谱》对此有这样描述:三小山峙立其前,状如鼎足。可见桐江书院营建者在选址上的独到匠心。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桐江书院,为晚唐著名诗人方干九世孙方斫所创,始建于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
6 埠头村
千年埠头古村规模气势宏大,历经风雨沧桑,虽毁损不少,但总体框架犹存。大宅院、小洋楼、商业街、古桥梁、双眼井、马头墙、龙形瓦、石雕窗、三透九门堂……历历在目,每一处古迹都是那样别致,流淌着浓浓乡愁,述说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埠头王氏家族在通渠四方、商贾云集的‘’永安丝路‘’上的创业故事。诚信经营,耕读传家,克勤克俭,富而不奢,向善崇德,达己达人,这是‘’儒‘’与‘‘商’’的文化融合,善与富的传承追求,埠头古街入口的朱相公(朱熹)殿,想必就是埠头儒商文化的最好印证。
曾经的繁华恍如梦般消散而去,幸而其留下的建筑机理却清晰可见。尤其是清代中晚期时王氏等人留下的三透九明堂。
民居前后左右相连,四面合围,走廊迂回,四侧有厢,气势非凡。房屋檐口、瓦当、斗拱等均有精美雕饰。正门大梁大多为镂空浮雕,内容为牡丹、鱼等图案;柱头拱雕饰也十分精致,有麒麟、白鹤、狮子等样式。
雕梁画栋、瓦房石墙,在院落的正门上,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岗振彩彩映星垣等门楣石刻还清晰可见,无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怀。而现在大门已经被封,门扇也被卸掉了,石刻也渐渐被腐蚀。
每一扇木窗,雕琢精美,刻有蝙蝠、云彩、缠枝莲或者宝瓶等图案,表现了古人对家族繁荣昌盛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每一处雀替,雕塑生动,华美精致,直线刚直硬气,曲线则柔和自然,实为古建筑的特色。有的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不仅增加了雀替的稳固,还加深了建筑构件的审美性,此为前代所没有。而今看来,更是岁月的雕琢,令人无限感概。
雕梁画栋、瓦房石墙,在院落的正门上,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岗振彩彩映星垣等门楣石刻还清晰可见,无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怀。而现在大门已经被封,门扇也被卸掉了,石刻也渐渐被腐蚀。
7 管山村
位于仙居县东南部,紧挨永安溪,距离县城3公里,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
隋朝,一位高僧来到仙居,他在安洲山一带传经说法,百姓蜂拥相随。这位高僧就是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561-632),后人为纪念灌顶大师这次的传教之行,而将此地命名为灌山,后人俗称管山。
唐长庆元年(821),唐穆宗执政时,李世民六世孙李道古深知朝政复杂,于是来到仙居管山小夹岭隐居。自此,李氏族人在管山一带生息繁衍。至明清时期,村落已具相当的规模,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遂成仙居有名的大村。
管山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其文化内涵、艺术、科学价值较高的有文昌阁、露天戏台、南峰耸翠台门、会选科第台门等。据民国甲申年续修的《仙居管山李氏宗谱》载,管山旧时有石龙淋雨、水帘瀑布、正觉晓钟、夹岭朝烟、三湖望月、三峰插云、塔山夕照、桥头宿雁八景之称,并有诗作留存。也许是古时管山人富有,当官的多。
管山村的古建筑,可谓集仙居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之精华。该村的南峰耸翠台门为清晚期建造,占地1714.75平方米,主体建筑共有四进,第一进为单檐简易小门楼;第二进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牌坊式八字形石构门楼;第三进穿堂,三开间带二弄,明间设中柱带单步前廊,后壁置挑廊;第四进正屋,七柱七檩,设二层厢房,东西厢房外侧各附有三个小院,正屋后侧附堂轩一个。整个台门建筑平台略近井字型,布局奇特,人物、走兽、花鸟雕刻精湛,镌字遒劲,不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会选科第台门,建于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占地1122.04平方米,外墙置六翼马头,门楣上留下较珍贵的史迹。还有文昌阁、古戏台,都具有古建筑的艺术格局和较高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旧时仙居东部风俗、文化生活提供生动的现成实物资料。
作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到处可见,颇具规模的井字形古民居保存完整。单体四合院古民居零星地点缀于幢幢新楼之间。一堵堵断垣残壁之间还镶嵌着富有美感的石花窗。古祠堂虽稍有破损,但格局、风貌基本保存完整……走进管山村诸多古建筑内,仿佛走进一座古村博物馆。
8 溪头村
仙居,溪头古村。在最美的永安溪畔,横溪镇东部,有着这样一个古老美好的村落。
溪头村村前双峰挺秀,林壑幽美,清致秀丽。村中,苍松翠柳,掩映庐宅,环境十分幽雅。村四周,溪涧纵橫,良田千顷,占尽地利。沈氏先祖大约自五代时起,就在溪头这块风水宝地上拓荒发祥,至北宋中晚期形成完整的村落,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 一条官道从中贯穿,将村庄分成南、北两片。村民安居乐业,耕读传家,出了沈骥、沈崇文、沈锡、沈锷四位进士以及一批文臣武将、文人学士。如此发达的人文,在当时仙居,罕有其匹,溪头村遂成为远近闻名的沈氏大村。
溪头,作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拥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村落内旧居古宅连绵成片,气势辉煌的佛刹道观毗邻而建,结构奇特。漫步溪头古村落,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神韵,令人心旷神怡。
9 尚仁村
位于仙居县淡竹乡东部,一个青山秀水之间的纯美古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清末民国初时期,尚仁村曾是十三都坑水系沿线和仙居往来温州永嘉等地的重要过道和驿站,兴建了繁荣昌盛的街市。经过沧海桑田的变迁,村内现仍留有较为精巧的古民居15处。
按《仙居县地名志》记载,尚仁村祖居陈姓,地处韦羌溪上游,故称上陈村。因重名,以仙居方言谐音为尚仁。这里是一个以陈姓为主的村落,据《乐安陈氏宗谱》载,尚仁陈氏派分自皤滩陈氏。
韦羌山天柱峰,就位于尚仁村东南,平地兀突,计数十丈,是尚仁陈氏一族的风水山。在秀丽奇峰之下,村落的人家静静而居,一派美好的田园良居景象。
行走在村落里,烟峦耸翠的古民居仿佛穿越时光而来,近看中堂形神兼备的兽型梁雕,远眺后堂屋檐框选的神仙居观音岩,往日匠人的巧思与百年历史的风尘,伴着清香徐徐而来。
如今的古村落刚刚完成了不少古民居的建筑修缮工程,修缮了包括烟峦耸翠民居在内的3透门堂古民居。寓意丰富的传统石窗挂上了标牌,溪石构建的数栋石屋受到了保护,杂乱无章的立面得到了修整,狭隘窄小的道路延展了宽度……如今的尚仁村,更能从细节中见到美好古韵。
此外,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沟谷常绿阔叶林,被人们称为百里原始森林第一村。
趣订生活 X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
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