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是什么意思(概念表达是什么意思)

时刻小站 109

撰文/孟爱国·江苏徐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渝言不止】

文以载道,先要动情。要想作品感动读者,作者首先要感动自己。心里动了真情,下笔才有真情。

第十二讲 如何写情

本章主要聚焦如何写情。虽然上面各个章节都涉及到写情,但不是以如何写情这个切入点来展开论述的。而以情为切入点去论述如何写情,将会让我们有一种情感时候,更加直观地去选择情的载体,去抒发这种情。

首先说明什么是情,感性的感情、激昂的精神、理性的义理,这三者,都可称为情。而且就连一些科普文,也时时刻刻闪烁着作者的感情和精神。感情丰富者抒发其悲喜苦乐、志气恢弘者抒发其豪情壮志、思想深邃者传道授业解惑。

知道这种情之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抒发这种情呢?

《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壮观景色,我们时常说:此时此刻,我想吟诗一首,但是最后只能说一句好美或啊,大海,都是水。我们在一年中会历经春夏秋冬,在一天中会经历阴晴雨雪,在自然中看到花鸟鱼虫,宇宙中观到星河灿烂、天地玄黄、日月盈仄,天地间看到大河滔滔、群山莽莽、戈壁荒漠,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感情的起伏波澜—喜怒哀乐,天气与人的情虽不同,但是表达方式是一样的、相通的。我们时常想抒发感情,天地宇宙也时常抒发他的感情,天地宇宙抒发的感情表现在四季阴晴,通过风霜雨雪、春华秋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我们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居在心里、表现在脸上眼神中,也可以借景写情、以物托情、用事宣情,流淌在文字里。让我们的感情通过文字这个媒介实现情景交融、情物交融、情事交融。

(一)因情写景、以景抒已有之情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是先看到景,然后这个景激发了、点燃了、引导出这个人的某一方面的情感呢,还是这个人已经有着一种情感,再因为观到这处景时候,这种内在的、已有的情感被激发了呢?为什么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或许存在模糊的认识。有的人始终认为人的感情是被自然景物所激发出来的,比如登高望远时候感觉雄浑豪迈、临海远眺时候会感觉自己渺小、看到大河奔流不息时候会感觉时间流逝,但是事实证明并不是个个人都是如此。林黛玉在秋天临窗听雨时感觉到落寞伤心,杜甫登高时候会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面对大江大河,有的人只想着哪处阴凉的地方适合钓鱼,而绝少会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事例无不证明着,先有景,再有情,由景触动情。初看,好像确实如此,细想,却不尽然。因为林黛玉看到落花会写《葬花吟》、秋天听雨会写《秋窗风雨夕》。

且来欣赏一下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而刘禹锡在写秋天的时候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还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和落日孤城闭。可见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看到同一景物,是会触发不同的情怀的。若是原本没有自己的情感在肚子里,那么同样的景色应该触发出同样的感情,为什么所阐发之感情如此不同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心里既有蕴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精神风貌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所处的情感体验不同、精神层次不同、所能理解的义理不同,因而看到景物之后感受也不同。这对于我们之写作,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准备写作之前,首先的就是要发掘我们内在的情,然后找到能够寄托的物、景。将我们的情、精神、义理和能够触手可及、可观、可感的景联系融合在一起。由自己的情,去选择需要的景。而不是根据景,去现场造出来个情、精神和义理,情、精神和义理是长期培养、积淀、熏陶出来的,临时的去矫揉造作,是造不出来的。

因此,每个人都要写适合自己的文章,适合自己感情、精神的文章。你让柳永、秦观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写不出的。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研究聂鲁达的《乌云和彩虹》,这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发已有之感情的文章。作者已经有着自己明确的感情,作者在这篇文章里面借乌云和彩虹这个景来比喻、抒发这个情。

有这样的时候,人们使我感到痛苦。这时我就躲进山中某个僻静的所在,倾听树林的叹息,同喋喋不休的溪水低声细语,头靠在露湿的青草上清凉一下。于是我的心里便感到了幸福。【作者心理面已有痛苦这种感情。再带着这种感情去山中寻找慰藉,其中树林、溪水、青草都是能够抚慰作者之痛苦的寄托之物。】

不久前,仅仅几天之前,我就是这样感到了幸福,在温柔的大自然的怀抱,正是在这么一条爱饶舌的小溪旁。小溪从碧绿的羊齿草的阴影下欢笑着蹦进世界,快乐地奔跑着,去追逐小石子和毋忘我花,湿润的眼睛里闪烁着几千颗银色的星星。我怎么也不曾料到,当我的心渐趋平静的时候,一场真正的暴风雨却正在突然发生,当我开始感到幸福的时候,几十万同胞却正在陷入无尽的不幸。【作者写出几天前采用这种方法感觉到幸福。写了小溪羊齿草小石子毋忘我花等作者所寄托之物。但是又转折到,当自己感觉到幸福时候,几十万同胞却感觉到不幸。而这种不幸,也就是作者文章标题中所说的乌云。那么具体的不幸是什么呢?我们继续阅读。】那几天,我对捷克遇到的新灾难一无所知,这是否叫做善意的巧合,我不敢说。可是,我承认,当我知道了消息,开始读报时,有很长时间我读不下去,无法读下去。现在,我亲自来到这些经历浩劫、留下残骸的地区看了一下。是的,上帝的预言证实了:我将把七倍的灾难降到你的头上!【那几天作者个人的痛苦被大自然治愈的时候,作者个体体验幸福时候,捷克却遇到了新灾难。而作者对这种灾难却一无所知。作者从个人的感情体验上升到民族,从个人的小爱上升到大爱。】

我们经受的痛苦早已比其他任何民族、任何地域大了七倍!我们的灾难是个巨大的怪物,它瘦骨嶙峋的手紧按在我们的胸口上,使我们无法休息,无法入睡。刺骨的寒冷逼得我们屏住了呼吸。我们勤勤恳恳,可是多年的劳动顷刻之间尽付东流。我们无比艰辛地为自己筑了个巢,然而当我们要躲进这安全的蔽身之所时……你们也曾见过小鸟同暴风雨的搏斗吧?它焦急万状,拼命要飞回巢去,但暴风雨一次又一次攫住它,将它抛向后面。小鸟哀鸣着,再度同狂风拼搏,再度被抛向后面。捷克的灾难嗜好眼泪,火热的捷克眼泪,使捷克人的眼睛由此而失明!灾难浸透了整个捷克土地,蒸发出黄色的烟雾,它腾腾升起,染污了天空,直至再次凝聚成乌云,落下新的灾难。那天晚上的情景一定是非常恐怖的:捷克上空,可怕的天裂开了,狂怒的暴雨哗哗倾泻,掩盖了人们叹息和哭泣的声音。灾难在我们的头上飞翔,手里拿着红色闪电的旗帜。火蛇鞭挞大地,死神用震耳欲聋的巨雷宣告,它正在猎取人的生命!它找到了人,将他们杀死在平原上,它从隐蔽的高处捶打下来,将他们扼死在床上,用他们的舒适小屋制成一口口的棺材。这些棺材至今仍耸立在那里,遍地皆是,散发着墓地的气息。棺材脚陷在冒着水汽、又滑又粘的泥浆里。【作者用刺骨的寒冷、巢、暴风雨、狂风、眼泪、黄色的烟雾、乌云、狂怒的暴雨、红色闪电的旗帜、火蛇、巨雷、泥浆等比喻捷克所经历的苦难。而用小鸟这个形象比喻捷克这个民族。感情和所寄托物之顺序是,捷克先是经历了这种苦难,作者感受到了捷克所经历的苦难,然后带着这种苦难的感情找到了这些所寄托的物。我们在抒发自己感情时候,也要敢于表露出我们的感情、精神、义理,然后寻找大自然乃至宇宙中能够表现我们感情的物、景、事。以让我们的感情更形象、生动、深刻表达出来、展示出来,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我们的灾难大七倍。火、雹、雪、冰和狂风执行着上帝的命令。古代圣诗这样悲叹。可是在捷克的圣诗里,却可读到其他种种可怕的灾难!那曾经是我们的福祉、给我们降下奶和肉的力量,如今却奉命制造新的瘟疫。那条曾经给我们带来幸福并给这一地区平添秀色的小河,却突然打碎了它自己围上的堤岸的锁链,闯出来冲走了幼苗,用它一度灌溉良田的手指推倒了磨坊和昔日自己带动的机器,卷走了桥梁和它曾经安详环抱的桥墩,从这许多人的眼睛里永远赶走了睡眠,而在过去它却使他们那样的神清气爽。夜雨,平时多么喜人!它在安睡者的窗户上敲打着亲切的催眠曲,干渴的土地尽情将它痛饮,待到东方破晓,大自然闪烁着快乐的眼泪,阳光将泪水一一吻干,大地在微笑,树林一片欢腾。而今,经过了星期六至星期天的那个夜晚呢?!唯有伤心的哭泣,唯有无声的绝望!

洪水已退,可是捷克人民的眼睛里,依然泪水未干——永恒的捷克眼泪啊!据说患病一日不愈、一年不愈是谓不幸,可是这次的灾难我们20年也难以复元!

不过,我承认,到处开展的捐赠活动在我看来毕竟像彩虹一样美丽,这边还阴云密布,那边已是阳光明媚。诗人说,彩虹是由一颗颗爱的宝石构成的。那么捐赠该是最最美丽的彩虹了。要说在捷克之外的某些地方,捐赠并非纯粹出于仁慈,这话也有道理。可是,让我们想一想那句古老的至理名言吧:每一件善行都是救世主,而每一位救世主都有自己的荆棘冠冕。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就没有什么可耻,施与时的惭愧心情也并非虚假。至于我们国内,我们的捐赠活动还应更加有效地铺开。要知道,我们自己是唯一了解和感受全部灾情的人。我们共同承受着灾害,而不幸人最能理解不幸人——我们都是祖国的儿女。先知是怎么说的呢?若要上天报答你的儿女,那就报答自己父母的恩人吧!【文中的我承认,到处开展的捐赠活动在我看来毕竟像彩虹一样美丽,这边还阴云密布,那边已是阳光明媚。诗人说,彩虹是由一颗颗爱的宝石构成的。那么捐赠该是最最美丽的彩虹了,点名了彩虹所象征的感情、精神。】

我们必须援助,这是自己援助自己,但必须赶快,以使创伤早日愈合。我想,捷克的灾难永远不会满足,它不久会前来叩我们的大门了。

在这篇文章中,满溢着作者的情感,对系捷克所遭遇的同情,对未来走出灾难迎来彩虹的期待。以感情抒发为主要,而乌云和彩虹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和象征。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们或许读过,就算没读过,这本书的名字也耳熟能详。这里的月亮就是理想之代名词,而六便士就是现实生活之具体表述。作者先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如何抉择之思考,而后寻得了月亮和六便士之寄托。我们在写作中可借鉴。我们要写自己的理想,要写自己的喜悦,要写自己的奋斗,要写自己的淡泊,要写自己的落寞,要写一个人的奉献,你已经具备了这种感情和精神,你要是直接写,表现力往往会打折扣,此时你可以借景感怀、言情、抒志,这样的文章才丰满、具体、散发着感染力。

(二)情以物托,找到合适之物来寄托情

大自然山川河湖之景观可以借来抒发已有之情感。而一花一草一鱼一虫一蚂蚁一木,甚至一尘埃一石头一砂砾这些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借来抒发已有之情怀。每一种物皆有其特性、纹理、荣枯、盛衰、生死、美丑,而我们每一个感情也有其特点,是青春时勃发的斗志,鲜衣怒马,是失意时的落寞,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成功后的喜悦,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风霜之高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多情之幽怨,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是漂泊他乡对故乡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坚持自我的出淤泥而不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这些感情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寄托的一种物或者两种物。找到这种物,以此物为寄托,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我们常听的一首思乡的歌曲《鸿雁》,是在写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你看歌词的开始并没有说,我是多么思念故乡。而是唱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天苍茫,雁何往,这才引出心中是北方家乡。这就是典型的将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寄托在鸿雁这一物上了,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连物都如此留恋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更何况是人呢,物尤如此,人何以堪。我们一起来分析欣赏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得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作者首先连续例举了葱茏茂密的树叶、天空、槲树、农村、秋收、挖土豆、土块等九月份秋初、初夏的特有的景物,并通过这些景物来和五月景物做对比,基本上没有变化,依然是碧绿的树、湛蓝的田、欢快的心田。作者之欢快的心情和这如同五月份的景物相互映衬对比,我们在这绿意盎然的初夏景物中看到了作者的欢快的心情,也似乎能从作者欢快的心情中感受到这景物的欣欣向荣。这是第一段作者之感受。那么这景物真的如同第一段作者所呈现的那般生机勃勃,这些景和物虽然和五月份的所呈现的是一样的,但是有哪些内在的区别呢?若是没有任何区别,作者就不会有所感慨写这篇文章了。作者从下文的一颗草莓写起了他的感情和义理。】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流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时另一翻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作者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作者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这九月份的草莓好像是六月份草莓味道,但是又似乎不一样。就好像是九月份的自然万物好像是和六月份一样,但是又不一样。由此草莓,作者面对九月份的自然中的天空、树木、土地、马铃薯、向日葵展开了想象。作者知道,这些看似葱翠的九月,只需要一阵寒风,便会变得萧瑟肃杀、失去生机。】

我们常以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作者由这目前的景物,联想到了人生的青春岁月。很多人已经不再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但是还坚持着那个年龄人一样的爱好、思想和情感,好像是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真的如此吗?这种坚持,不就如同眼前九月的田野林间的景物一样吗?这时候的万物似乎还有着春天般勃发生机、欣欣向荣,但是随时都会凋零。作者将自己的这种感慨和心境,寄托在这种随时可以变化的景物之中。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也是如此。苏轼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寄托于赤壁之间的江水、明月、清风,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但是,只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得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上文说一切好像是十八岁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但是本文进行了转折和分析,告诉人们是存在变化的,无论我们承认与否。这种感情是从田野和树林的九月与六月的相同与不同之比较得出来的。此段中将这种变化的情怀寄托于书信这一物,只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得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作者写感情,从始至终没有虚拟的写这种感情,而是始终将这种虚无的感情寄托于一种物、一种景。这是我们抒发自己感情的时候需要学习的写作手法。虚拟的东西需要用实物来比拟,才显得可感、可知,才形象;真实的物景用虚拟的概念来比喻,才能赋予这种物景的内涵和意境,虚则实写、实则虚写。最后,作者写道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字里行间能够感觉到作者对韶华已经逝去的惋惜,这种韶华用六月的草莓做比喻。】

发现这九月间草莓的肯定不止作者一个人,而为什么单单只有作者在发现后、品尝了、品尝后、有所感慨、有所感慨后、写出了这篇文章呢?其本质并不是作者之前没有这种感慨、看到草莓品尝草莓后才有了这感慨,其本质是作者已经有这种感情和道理存在于其心里,只是这种感情和道理在自然中遇到了相同的、相似的事物,而借助于这种事物表达作者这种感情。

高尔基的《海燕》大家都熟悉,这里面也是托物言已有之志、抒发已有之精神。下面我们就写作手法,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研究。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篇文章通篇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其中海洋象征着乐观的、不屈服的、勇敢的英雄,而暴风雨、乌云和闪电则象征着困难、压迫、邪恶、黑暗等反动势力。在写海燕的同时,例举了海鸥、海鸭、企鹅在面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表现,与海燕做对比,海鸥呻吟着、恐惧;海鸭呻吟着胆怯、不甘于战斗;企鹅胆怯,而相比之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这篇文章通篇只是在写海燕、暴风雨等自然之物和自然之天气变化,但是读完了,相信没有一个读者会认为这仅仅是在写海燕和暴风雨,也没有一个读者认为里面的海燕仅仅是海燕、暴风雨仅仅是暴风雨。全文更像是一篇战斗的檄文。激励那个时代的人们像海燕一样的为了自由而战斗。然而,海燕的形象和内涵不断丰富,已经成为勇于拼搏、不怕困难、乐观勇敢的代名词。高尔基选取了海燕这一物,和暴风雨这一天气,诠释了其心中既有之精神和感情。通过实在的、形象的物和天气,让其感情也变得具体起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宋代程颢有一首《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我们在撰写文章中,也要善于带着感情和心,去寻找、挖掘、思考、升华、凝练、总结,在平凡中感知伟大、在寻常中发现珍贵、在平淡中品尝浓酽、在简单中体会深刻、在万物中凝练道理、在纷繁中总结规律,亦要学会在伟大中看到平凡、在珍贵中发现寻常、在浓酽中品尝平淡、在深刻中体会简单、在道理中寻求万物、在规律中看到纷繁。

(三)用事宣已有之情

白居易提出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本质来讲,文章和歌诗皆是为情而作,这里的情是指感情、精神和义理,你有这感情勃发于心理,才会变化为诗歌和文章。白居易之《琵琶行》是因为作者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失意之情。而将这情,寄托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之上而已。这是寄托感情于事。人所做的事情,肯定有着其感情的驱使,而将这表面的所做的事情真实的写出来,就可以充分的在这事情的背后表达你的情感、精神和义理了。这里面我们举几个例子。首先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很短小的记事类兼具写景类文体,但是以写事为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中写的事情很简单,秋天的夜晚,苏轼想睡觉,可是月光洒入窗户来,失眠了,照无眠,于是想,睡不着就睡不着吧,干脆起来溜达溜达。于是去找张怀民这个朋友,这个朋友也是失眠没睡着,心有灵犀啊,于是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景色空灵澄澈。作者感慨,这种美景啊,就我们两个闲人在这看。文章中就最后展开了抒情,还表达的极其含蓄,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当时因为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被贬黄州,不得参与公务,是这个彻彻底底的闲职,还被当地政府看管,不能乱走,一是官场失意,二是通过这事情看到了世态炎凉,三是从这种失意和炎凉中走出来,苏轼变成了苏东坡,于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心情变得豁达。张怀民也是被贬谪黄州的官员。两人有着共同的遭遇,或许有着共同的语言、心境,因此同样失眠、能够同步于秋夜。苏轼有这种情,所以用这种行为、事情来排解自己的情,并通过文章写这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情。

还有一篇以事抒情的名篇,这就是王羲之《兰亭集序》。这篇文章通过写修禊事也这件事,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宇宙观。东晋时候,朝政比较混乱,而王羲之担负着振兴王氏家族的重任。但是其又不愿意在仕途上蝇营狗苟。于是一再辞官。但是阻力重重。这是王羲之辞官成功前两年的一次聚会(353年兰亭聚会,355年以生病为由辞官成功)。聚会时候的王羲之心情是复杂的。于是便在酒后,借这个事情抒发出了自己的感情。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同来参加三月三日修禊事也的朋友很多,但是唯独王羲之从修禊事也这件事,发起来兴感之由,这件事也成为了王羲之抒发感情的一个很好的寄托。这件事是一件热闹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快乐的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景色优美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惠风和畅。但是作者却从中感慨老之将至、所之既惓、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昔人这种兴感之由,作者感觉和自己想的一样的,并寄托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我们再来一起研究分析老舍的《养花》,看看如何借事宣已有之情,并学习其写作手法。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总体写养花这件事,养花的理念是: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花的标准是: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花虽然多,但没有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养花的对象是:花虽然多,但没有奇花异草。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这是个乐趣,摸住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啊!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啊!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养花的方法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了,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养花的一种益处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在夜里开放。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欢喜。【养花的另一种益处是分享的快乐:一起赏花,赠花给朋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养花伤心的事是:所养的花死了。并举出一例子: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最后,通过养花这件事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和精神。】

养花很显然,是一件事情,养是动作,花是动作的对象。若是单单写花,就是以物言志,而写养花,就是以养花这件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阐释心中的已有的体会和道理。这是一种很好的写文章的方式,这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与人交流的方式。写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传播道理;与人交流,直接跟人说道理,是没人愿意听的,你将道理蕴含在一个小故事里面,通过事情去谈感情、谈道理,是更方便大家去理解,听道理的对象也更容易接受,毕竟,人的天性都是不愿意被别人教育的教导的。我们若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怕困难、坚持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的一种写作方式是直接讲述大道理,另外一种则可以借鉴老舍的《养花》,比如用登山这件事来表达你的感情,撰写登山开始时候的踌躇满志,过程中的艰辛,行百里者半九十时候的坚持,努力后登到山顶的那种收获成功的喜悦。

化用老舍的《养花》最后一句话,来描述写作之乐趣:

有喜有忧,有苦有乐,有畅达有拥塞,有笔墨纸砚相伴,有清风明月作陪,有坚持有退缩,有成功有失败。既须用脑思考,又要勤于练笔,既要阅读积累,还需增长见闻,既要自己探索,也要学习规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笔耕不辍、终得其乐。这就是写作的趣味。

【作者简介】孟爱国,曾用笔名二两酒,80后非典型文艺青年。生长于楚风汉韵之地,求学于湘江之畔国防科大,工作于北国冰城十二载,现居江苏徐州。喜读书,爱作文,乐交友,偶小酌,但酒量平平,二两酒已醉悠悠。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