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真的是场愚蠢的胜利么?
《田忌赛马》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时偷偷被田忌带到齐国的孙膑还名声不显,为了让当时的齐威王重视自己,便借齐威王与将军田忌赛马的机会,为田忌出了一个以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的方式,最终获胜。
后续的故事便是齐威王任用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相继赢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一举挫败了魏国的称霸之心。
我们了解的故事似乎就这样噶然而至了,事实上,后续的故事更令人深思,那就是田忌没过多久便被齐威王猜忌,他的老对头邹忌小用计谋,让人散布田忌想要谋反的消息,便逼的田忌亡走楚国。
这时候,便有人跳出来说当初田忌在赛马时故意下重注,已经得罪了齐威王,《史记》卷六十五中记载:
于是孙子(孙膑)谓田忌曰:君弟重射(只管下千金的赌注赌驾马车比赛的输赢),臣能令君胜。
所以田忌赛马表面上看时田忌赢了,但却因为一场比赛在对方心里埋下了一根刺,事实真的如此么?
此一时彼一时,兔死狗烹的另一出戏罢了
将田忌赛马看作其逃亡楚国引子的人,一定忽略了战国当时客观环境的变化,想当初在田忌赛马的时候,魏国实力如日中天的时候,魏武卒战斗力惊人,加上名将庞涓的领导,大有一统几国的趋势,所以齐威王急需找到一个能够制衡庞涓的人物,所以与庞涓同为鬼谷门人的孙膑便成了最佳选择。
再说田忌作为齐国的使节,救出孙膑的事情,哪里能瞒得住齐威王,名义上是赛马,实际上就是双方的试探,至于赢不赢赛马,其实并没有我们看的那么重要,因为此时的三人目标高度一致,都是想要打败魏国,齐威王想破除威胁,田忌想获得名望成就,而孙膑则是为了一雪前耻。
等到魏国大败,庞涓身死,这时候齐威王、田忌和孙膑三人的关系又发生了变化,齐国作为一个一直安于东部的国家,田氏伐齐也刚刚经历了几代,从心态到状态都不适合称霸,所以齐威王只能选择苟安,因此,田忌和孙膑就失去了价值。
至于后来邹忌使人诬陷田忌,只不过是揣测出了齐威王的心意罢了,而等到齐宣王即位,原本失去了价值的田忌又有了用处。
此时身为宰相的邹忌已经成为三朝元老,在朝中显得有些尾大不掉,尤其对刚几位不就,根基不稳的齐宣王而言,这个时候召回田忌,便可以依靠田忌曾经的名望制衡邹忌,至于田忌当初是否受到了诬陷,重要么?
千年不变的套路,是那帝王心术
除了史记中的记载,我们再来看《战国策·齐策一》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使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按照《战国策》的叙述,似乎邹忌是在劝谏齐王,并指责晏首堵塞人才入朝做官的道路。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邹忌的话语表面看是劝谏,实际上已经有了隐隐威胁的意味。因为接下来齐王做的便是召回田忌,制衡邹忌的目的显而易见。
所以这也是很多史书在写作时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掺入了过多美化的成分,使我们很难看出背后隐藏的尔虞我诈。但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显得就好了很多,我们来看这两段同样是关于田忌的记载:
二十八年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
经过司马光有意的选取删减,一些尔虞我诈的历史便逐渐清晰起来,这就是《资治通鉴》为何被誉为帝王之书的原因,因为他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美化,让人可以更客观的体会期间暗含的深意。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320,现在头条读者只要18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横条购买。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