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咏 牛眠吉壤在心里,朽骨何能余庆延?赖有闺中贤妯娌,不教暴露叹年年。
沂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有一个叫宋君楚的人,当官当到侍郎。他一向信奉风水学,连家里的妇女们也都能阅读有关风水的一类的书,还都通晓其中的道理。
后来宋侍郎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也分了家,各立门户。为了给父亲选择营葬的风水宝地,两个兄弟各行其事。他们只要听说有哪里有善于相地脉、看风水的人,兄弟俩会不远千里,都争着去请了来,一来一去,两家都招罗了上百名风水先生。请来的这些风水先生都为金钱而来的,这些人天天骑着马去郊外野地看坟地,两家分成东西两路进进出出,就像是两支军队一样。
过了一个多月,兄弟两家分别寻到了各自中意的风水宝地。这个说把父亲埋在这里,以后子孙会封侯;那个说把父亲埋在那里,以后后代会拜相,两兄弟各说各理,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到了最后意见无法统一,于是两家便都赌气不再商量了,各自去营建坟墓,又是搭锦棚,又是插彩旗,两家都把一切准备齐全了。
到了发丧那天,他们把灵柩抬到了岔路口,兄弟俩人分别率领着自己门下的风水先生又争执了起来。双方互不相让,从早晨太阳出来一直争到太阳西斜,还是决定不下。双方来送殡的客人都等得不耐烦,陆陆续续都走了。抬灵柩的役夫们换了十次肩,最后疲惫地都撑不住了,看来这钱也不好挣,于是干脆把灵柩扔在路边,也都走了。
到了这个样子,两兄弟还是互不妥协,也顾不得什么入土为安,索性不葬了,就在停灵枢的路边,召集工匠,搭起了茅棚,以遮蔽风雨。哥哥在这边建了房子,留下人看守;弟弟也学着哥哥的样,在那边建了房子,派了人驻扎。哥哥再建房子,弟弟也再建,这样相互对着干,三年之后,这个地方竟然成了个村落了。
又过了许多年,两兄弟相继去世了,老大的老婆与弟妹一块商量,大家打破了丈夫们水火不相容的议论,妯娌二人一齐乘车去野外,看那两座坟地,大家说都不好。于是二人重新准备聘礼,请风水先生另择宝地。每找到一个地方,必定先要先生画成地图量给她们看,以鉴别优劣。先生们每天都呈进好几份地图,妯娌两个全都指出了毛病。过了十几天,才找到一个好地方。老大的老婆看了地图后,高兴地说:这下可以了!将图纸拿给弟妹看。弟妹看了后说:埋在这地方,日后我们家应当会出一个武举人。
宋待郎终于下葬了!葬后三年,宋侍御的长孙果然考中了武举人。
【老老葛说】
这篇故事原文的题目叫《堪舆》。查了一下百度,是这样说的:
堪舆 :堪,天道;舆,地道。堪舆即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在中国民间亦称之为风水。然而有的人称堪舆不只看风水而已,而应分五部份,曰:罗经、玄空学、葬法及形家。
据说现在有的高校里还专门设立有关风水学的专业,称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究竟风水学是否科学,老老葛不想研究,但是从这篇故事来说,宋家两个儿子的做法是十分荒唐的。
古人在建房屋、选墓地时讲究风水,认为风水会影响后代的兴衰。宋侍郎的两个儿子为了墓地的风水问题闹得不亦乐乎,居然不顾入土为安的古训,把老父亲凉在野外好多年,连当时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蒲松龄在文中就说:青乌之术,或有其理;而癖而信之,则痴矣。况负气相争,委柩路侧,其于孝弟之道不讲,奈何冀以地理福儿孙哉!意思是说,风水之件事情或许有点道理,但是过分讲究就痴了!更何况两兄弟赌气把棺材都扔在路旁,连基本的孝道都不讲,还怎么指望风水来保佑子孙呢!
【原文】《堪舆》《聊斋志异》三会本 卷五 第四十篇
沂州宋侍郎君楚家,素尚堪舆;即闺阁中亦能读其书,解其理。宋公卒,两公子各立门户,为父卜兆。闻有善青乌之术者,不惮千里,争罗致之。于是两门术士,召致盈百;日日连骑遍郊野,东西分道出入,如两旅。经月余,各得牛眠地,此言封侯,彼云拜相。兄弟两不相下,因负气不为谋,并营寿域,锦棚彩幢,两处俱备。灵舆至歧路,兄弟各率其属以争,自晨至于日昃,不能决。宾客尽引去。舁夫凡十易肩,困惫不举,相与委柩路侧。因止不葬,鸠工构庐,以蔽风雨。兄建舍于傍,留役居守,弟亦建舍如兄,兄再建之,弟又建之:三年而成村焉。
积多年,兄弟继逝;嫂与娣始合谋,力破前人水火之议,并车入野,视所择两地,并言不佳,遂同修聘贽,请术人另相之。每得一地,必具图呈闺闼,判其可否。日进数图,悉疵摘之。旬余,始卜一域。嫂览图,喜曰:可矣。示娣。娣曰:是地当先发一武孝廉。葬后三年,公长孙果以武庠领乡荐。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