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冰,华夏三亲启蒙教育项目山西长治县关头村试点驻点教师。于 2014 年 7 月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后,作为志愿者在华夏项目关头试点从教。如今已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2015 年曾被授予长治县最美志愿者称号。
本文经耕读大学公众号授权转载
这是一次农民和牧民首次深入交流的友好旅程,青年人在其中成长、跟进;这是一次农耕文明扎根在游牧文明中溯源的旅程,青年人在这里被触动、被考验;这是一次相知多年、众善汇聚、涵养青年的道德旅程,青年人正在其中承担和行动。
01
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车高反了
两辆车连续两天的日夜兼程,在15日晚上七点到达清水河镇,此时距离今晚的目的地玉树州甘达村,还有大约160公里。
电话那边,当周说已经准备好了晚餐,村长支书都在合作社等待我们的到来。正在我们期待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没想到,其中一辆车在刚出清水河高速口没多远的地方,车胎没气了。
气温越来越低,周围除了刚发芽的青草,没有任何植被,车上的备胎没有气。关键是爆胎地点的海拔接近4500米,如果团队此时有人出现高原反应,就真是要命了。领队贺校长果断让另外一辆车先行把女士们送到目的地,贺校长和其他男生留下来继续想办法。
在车上,我们听到甘达村那边派车来救援,由于太过劳累,女士们到达甘达村接受了村支书群才仁的哈达后,就很快在合作社的旅馆里休息了,再见到队友们,已是第二天早晨。
事后得知,他们昨晚3点钟才回来。队友口中提到了当周和一个藏族大汉的救援过程,多亏了藏族大汉双膝跪地,用千斤顶支起了车,然后又带着备胎去清水河镇充上了气。第二天会议中才知道,这个藏族大汉就是甘达村利众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更尕成林。
记得在归还修理店的工具时,同行的队友问需要多少钱,店主用不太流利的藏语告诉我们:不要谈钱,生命最重要。当年我们地震的时候,是你们帮助了我们。
那一刻,我突然对善有善报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我感恩国家和当年玉树地震后赶来这边支援的志愿者,是你们的付出才让如今的我们在藏地备受尊敬。我们即你们,此行必不负卿恩!
经过这次危机事件,我们跟甘达村的同胞们好像一下子亲近了许多,之后两天的交流,进行得特别顺利。真情最养人,亲情通人天。
一次危机,让我们有了与更多生命连接的机会;一次危机,让我们恭下身来感念国恩;一次危机,让我们更加忆苦思甜,不忘初心。
02如何让牧区的孩子们上得去,下得来?
甘达村学校,有学生86人,教职工11人,两基攻坚中,甘达村被确定为无文盲村。甘达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实现零收费入学,极大的保障了农牧民子女接受学前及义务教育。全校无一人,因贫辍学。
教育普及率接近100%,对于牧区来说,这真的是百年来没有过的事情,牧民们有了固定的居所,孩子们可以坐在教室里每天上下学,对于现在五十多岁的牧民来说,这也是近些年才适应的变化。
生活总在变化之中,如何在变化的生活中,做好自身的定位,取长补短、损有余补不足,就特别需要智慧了。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了,甘达村有四十多位大学生,不过国家重点示范大学的占比却少之又少,大部分孩子没有好的专业和学校。
毕业之后,很多都回到了家乡市镇上,由于家乡发展还处于初期,所以没办法提供更多的岗位,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考公务员。
大部分年轻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留在城市,而大部分耄耋老人则坚守在牧场,祈祷着有人来继承牧场。
那些没有考上公务员的孩子,留在城里自身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回到家乡又没有创业的信心。少部分坚持想回到家乡的人,需要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有仁人长者辅益。
就像索巴回来了,因为有卓巴仓,当周回来了,因为有甘达村利众畜牧专业合作社。
此次交流,我们希望,能为未来想回到牧区的年轻人提供一份信心一份助益。改变他们现在夹在中间上不去,下不来的现状。
出于对山水的信仰,甘达村合作社会选择卖掉社会捐赠的铲车,因为他们不愿意用他破坏土壤结构;出于对牧区生活的热爱,他们拆掉了围栏,成为了少数没有围栏的草场;
出于对游牧文化的信念,甘达村村支两委期待有更多年轻人能回到家乡,助力家乡发展,同时也督促自己为年轻人搭建返乡的平台。
干净的山,洁净的水,纯净的心是甘达村村口竖立的石头上刻下的文字,读来让人动容。
在这4000米海拔的地方,每一座山都有它的故事和名字,这里每一条河最终都会汇入长江、黄河。
很神奇,也许我曾经在永济捧起的黄河水,就在甘达村对面山下的小河里流淌而过。我希望这里能继续有懂他的人好好守护,也希望这些守护者们能有更好的生活。
在教育生活上,甘达村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愿意返乡助力家乡建设;希望牧区的牧民们更加团结在一起,互相照顾,共建生态家园;希望孩子们能少玩一点电子产品,少吃不健康食品,考个好大学。作为此次三亲教育派出的代表,此行我深受感动。同时,我也想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里是一个神圣的地方,随处可见的玛尼堆,是藏区人们坚定的信仰。他们相信轮回转世、相信神灵共在,藏族的妈妈是不会杀生的,他们的生活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妈妈的手是用来养育下一代的,只能触碰白色的奶,不能触碰红色的血。
对牧区的人来说,哪怕是小孩子,都不会在水源里清洗和喧闹。他们相信,所有的水源地都有神灵守护(勒),人类要对这些看不见的神灵心怀恭敬。
藏族同胞们的名字都是由本地的活佛起名的,而这些名字也多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比如勒姆是女水神、尼玛是太阳、扎西是吉祥、拉姆是仙女、才仁是长寿的意思。
牧人们都是天之骄子,他们与自然惺惺相惜、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生态文明对他们来说,本就是融进骨血中的东西。
所以,要回答上面三个问题,就必须先站在牧区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立场上来思考。
毕竟,就算牧区经得起先污染后治理的折腾,靠此处水源滋养的我们,也已折腾不起。
《中庸》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万事万物,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牧民们虔诚的信仰,心诚至极。我们常说心诚则灵,心诚了,感觉就灵了,就真的能听懂看懂自然万物的语言,顺天应时的生活。
散于万事,即所谓费,惟诚之一字足以贯之。对于游牧文化来说,诚之一字本与之息息相生,足我辈心向往之,心诚求之,身心敬之。
所以,藏区孩子们的教育,首先要建立在对游牧文化的敬畏和传承上,一定要传承先辈们诚的品质。
带着这样的诚敬心,针对甘达村小学的情况,我也有一些反思。
建议撤掉校园中的一块塑料草坪,用本地草种或者石头替代。塑料草坪是人们对绿草地心向往之的过渡品,牧区草原最不缺的就是草地,草地也是牧区人们所有生活的根基,这一点应该自信地展示出来。其实,孩子在成长期能接触到纯天然的带有生命的活动场地,真是莫大的幸福,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心性培养也大有裨益。建议教室内增加藏族传统教具素材:纺牦牛毛线轮、抛石绳、藏棋、牦牛编织、《格萨尔诗》图书挂图音频、泥胚炉子等。这些原本就是牧民们几千年来借由基本生活技能衍生出的珍贵器具,孩子们该多接触、多玩耍,进而借由此物感知游牧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建议学校要多与合作社、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交流学习,一起恢复藏区传统的节日、比赛、祭祀等集体性活动。这样的传统集体活动往往都暗含寓意,是先辈们在与这方水土深度连接之后传承的文化载体。集体活动就是最肥沃的土壤,孩子们有机会和各阶级、各年龄段的人接触、学习。本来所谓学习,就是有样学样。教育的本质是教化,关键不在于教,而在于化。只有化得开化得好,才能培养出孩子的真性情。
其实,孩子只要与自己的本土文化产生根柢上的连接,就会有扶正驱邪的能量,自然长大后无论走多远,都能汇聚众善,涵养乡土。
借用薛仁明老师的一段话:教是概念是知识是技能,教可以评鉴,可以有种种指标,可以有各式各样的教材教法,这些都很重要,但是与孩子的性情却没太大关系。
化是熏习,是耳濡目染,化是藉由某种气场,某种氛围,在无迹可寻、近乎浑然天成的状态之下,让人生之、长之、育之、成之。用个大白话说,化是一群对的人在对的环境之下,做对的事儿,有意无意间自然产生了某种能量。
中国人说,大化无形,有此能量,人才可能性情趋于平正,魂魄慢慢安稳,精气神渐渐养足。通过对的人、对的地方、对的气场,让传统文化原有的化的能量油然而生,某些人的生命或许从此一转,气象就打开了。——摘自《回家》薛仁明老师。
广告
回家
作者:薛仁明,白剑峰
京东
03
你在过六一,我在挖虫草
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都是藏区人民最忙碌的时间。他们会带上帐篷和食物,举家搬到山上——挖虫草。
藏区的学校,也会根据当地民俗,选择在此时放假一个月,给老师和孩子勤工俭学、参与家庭劳动的时间。
我们看到一个学校的表扬榜上,记录了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子挖虫草的事迹。在去年的挖虫草假期中,她一个人居然采挖了1200根虫草,大约可以为家庭带来四万元的收入。
虫草改变了藏区人民的生活节奏,也提供给藏区孩子一个月的自主劳动空间,虫草还将藏汉两地连接在了一起。
虽然虫草价值可观,但是藏区人民对本地山水的敬畏远远大于对虫草经济价值的追求。每一颗虫草被挖出之后,牧民们一定会把土壤覆盖好。因为采挖后的草场多年无法修复,合作社果断卖掉了挖车。
牧区十公分的土壤下面就是坚硬的岩石,土壤层形成期需要上亿年,这才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哪怕再想挖虫草,藏区人民都记得呵护本地的土壤,这里才是根,需要拎得清。
《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藏区干部们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事原则,就是生活在道德层面的映照。三亲培养的孩子需要修德、开慧、学艺。
德是万物之基,在孩子年少之时,时时提点省察,与人和睦友好,与物无伤大雅,与天地敬畏有佳,如此方可初进修德之门,才可能进一步有开慧、学艺的空间和机缘。
04
牧区没有老年痴呆
健康的生命是由物质、信息、能量和谐运转构成。物质是承载系统力求少而益;能量是动力系统,力求恒而久;信息是导航系统力求准而定。
在卓巴仓长江一号牧场住宿的两天三晚,没有信号、没有电、没有厕所,这些现代生活必备的三要素竟然都没有。
但是,我却没有感觉到不方便,反而开始对牧民爷爷、草原的鼠兔、天上的星空,沉醉不已。
三亲教育发起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在三亲课程中曾经说过:吃饭所获得的能量占人体能量的15%都不到,人体能量很大一部分的来源是天地。
或者说,只要我们能抱诚守中,停止能量内耗,半个月不吃饭也是可以做到的。这次藏地旅程,我对能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进去海拔4300米的牧区,我就有轻微的高原反应,微微头痛、吃不下饭。
在去牧场的路上,我看到了蜿蜒的河流和石壁上鸟儿的露天巢穴;我看到了遍地乱爬的鼠兔和警觉的旱獭;还有天空盘旋的鹰和遍地吃草的牦牛。开阔、清新、透亮之下,精神顿时好了很多。
下午,和索巴的爷爷学习下了几盘藏棋。
棋盘是爷爷自己捡来石头雕刻的,棋子就是我们去河边捡来的各种颜色的小石子。一共12颗棋子,其中的一颗白子是皇帝、剩余11颗是平民。
平民需要将皇帝堵到无路可走,前提是耐住性子一步不错,就一定可以做到。皇帝需要吃掉平民5颗子以上即可算赢,前提是隐忍后,退静待平民出错。
我是个急性子,当皇帝被逼得憋屈,冒失突围,最终死路一条。当平民,我是一步错,满盘输。不过,每每听到爷爷下一步棋就说一句藏语噢机麻格机(就是这里)!我心里就特别开心,顿时能量满满。都说真情最养人,果然真实不虚。
我内心十分佩服这位75岁的藏族爷爷,他在牧区待了一辈子,子女和孙辈都进城生活了,老两口还是坚持在牧区生活。当听到九岁就离开草原的孙子,说想要回到牧区时,爷爷泪流满面。
爷爷雕刻了一辈子的玛尼石,每天都会绕着玛尼堆祈祷祝愿,并丢进一块小石头。高耸的小石包,见证着爷爷四十多年来对这方水土的守护。
爷爷搭建的牛粪棚,顶部总会为小鸟留下居住的洞;爷爷不离手的转经筒,在雪后总会被爷爷用积雪擦拭;爷爷年轻时曾为爷爷带来希望的水源地,也搭建了水源祭祀坛。
爷爷链接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涵养着爷爷的身心灵。身心灵一体成长的人儿,我在爷爷的身上看见了!
爷爷懂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天心。真真达到了天心即我心,我心应天心的境界。牧区的生活简单却又深远,简朴却也博厚,简约却也高明。
有些人用一生疗愈童年,有些人用童年滋养一生。身心灵一体和谐成长,应该成为我们对孩子最高的期待,任何物都不能成为羁绊。
每个孩子都是自得天机自长成,让孩子与更多生命进行连接,机缘多了、土壤自肥沃。石头就是爷爷最好的朋友。
将生命融入一方水土,是生命最根柢的需求。根基厚了,将来游走他方,才不会被伤害。
05
藏宝:猛德老师
2020年初,山西长治神农生田园共建三亲教育生态村年会上,我再次见到了青海藏地的老师们。
这次,他们团队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带着加厚眼镜片的猛德老师。他留着长发,黝黑的脸上竟然有一对可爱的酒窝。三亲手工编织体验课上,猛德老师一双巧手把一根丝带编织变换了十几种图案,成为手编之最。
这次我又进一步了解了猛德老师,并且真心赞叹他,多次告诉身边人,猛德老师是藏宝。每个地方都会孕育出几位杰出的领袖,他们或成为乡贤,德行乡邻;或成为骄子,行业领军;或奉为孝廉,邻里称颂;或尊为传奇,被人传唱。猛德老师可能不杰出,但却是藏地不可或缺的根基宝藏。
藏宝的本领之一就是,可以完整唱诵整部《格萨尔史诗》,这是藏地的史诗,包含藏地的历史文化、山川地理、鸟兽虫鱼、精灵仙怪……一共有三百多部,并且如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般,是可以唱诵的。
听猛德老师说,之前牧区没有固定的学校,都是帐篷学校。帐篷学校一定会学习《格萨尔史诗》,孩子的父母长辈也会经常给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从中传承的故事和歌谣。
不过,近几十年来,藏区的孩子有了藏语课本。由于要参与考试和适应各个年级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格萨尔史诗》显得有点高难度和不可测试,于是逐渐不再使用。
听到这里时,我心痛不已。在三亲看来,教可以品鉴、测试,化却不能。但是,化才能真正涵养到青年,有益于生命。
经典之所以能传承久远,就是因为它不仅有教的作用,更有化的功效。双管齐下,互补互足,效果持久,终身品味。这是学了一辈子受益的东西,这是打开生命气象最好的食粮。
猛德老师坐在草地上唱了一段《格萨尔史诗》中的情景你知道这是什么山吗?……你知道这是什么马吗?……你知道这条河叫什么名字吗?……你知道我吃的是什么吗?……一问一答的剧本,伴随着历史中时代传承的曲调,在草原回荡。我倾心不已,陶醉其中。这,就是最好的教材,慢教久化!
猛德老师和卓巴仓的团队正在搜集整理《格萨尔史诗》教材,逐步交给他带的班级。感恩他们正在做和将来要做的事情,愿一切扎西德勒!
藏宝猛德老师还是一位有志愿精神,并且终身踏实践行的人。他认识扎多老师之后,主动申请愿意去帐篷小学义务教学三年。三年没有工资,三年一顶帐篷,三年教出了当年镇上的前三名。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之后,猛德老师被收编进县里的一所小学任教,猛德老师在任教之余,将帐篷学校中的牧区故事、格萨尔诗、藏区特色手工都教给了孩子们。
这不,去年夏天,猛德老师直接带着自己班的孩子来到了长江一号牧场,让已经远离牧区生活的孩子重新和天地山水建立连接。
生于斯,长于斯,关爱守护本应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爱家的种子,在孩子童蒙时期就依然通过乡土播撒于心。
猛德老师做的,是给予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安然。只有与乡土有深切的连接之后,此安然才可日渐茂盛,最终经得起岁月流逝,时光荏苒。亲乡土,是游牧和农耕都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藏宝还是个移动、可视的牧区生活指南。和猛德老师、然丁老师一起翻越草原。累了,不想走了,就随意坐了下来。
发现,然丁老师穿着漂亮的黑色藏袍,袖子被优雅地挽在身后,他把袖子穿上,撑开胸前的藏袍说,你看,这个里面可以放很多东西,很方便携带。
而且,晚上解开就是被子了!在我看来其他都挺好,就是感觉袖子有些太长了,像内地唱戏的青衣穿的水袖似的,我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猛德老师听了之后,直接蹦了起来说李老师,这个是这样的,假如放牧的时候熊来了,我们就把袖子一甩,然后熊会先咬住袖子,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袖子里藏着的手按住熊,然后另一只手拿刀,这样……
猛德老师一边说,一边比划,引人入胜。现在回想起来,还会微微笑出来,这样的老师怎让人不爱?想起《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猛德老师,用自己过人的牧区生活经验、藏地文史积累、和一颗孩子般纯净的心灵,将《学记》中对教师的描述,呈现出来。猛德老师就是一名合格的三亲教师,猛德老师就是藏地之宝——藏宝。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成为那一方乡土之宝,在孩童时期能好好的修德、开慧、学艺。在亲乡土中培养仁爱之心,种下爱国爱家的种子;在亲情中培养感恩之心,扎下做人之根;在亲自然中培养敬畏之心,形成全脑思维的德、慧、艺全能人才。让他们和我们成为未来连接城乡、连接天地、连接各民族的桥梁。
三亲在农耕文明中求扎根、在游牧文明中善溯源,我们努力的追根溯源,与善相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孩子们的,但终将是孩子们的。三亲,在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图片、文章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不做商业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