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内涵说的是什么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解释)

时刻小站 100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呢?只从字面去理解,如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则显然太流于表面,游山玩水许多人都喜爱,为什么一定要和智者和仁者联系起来呢?有什么必然性吗?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西方文化的概念思维方式逐渐成为了我们主导的思维方式。在概念思维的语境中,概念表达的对象就是客观实体,概念本身不会表达有客观实体本质属性以外的其它含义。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如果从概念思维角度看,水和山都是具体的客观实体概念,我们就只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孔子的这句话,但这显然会流于表面,陷入一种言不达意困境。

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主导思维方式并不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概念思维,而是近代以来逐渐被遮蔽和忽略的象思维。象思维是通过观物取象,象以尽意的方式进行思维和话语表达。在象思维的语境中,很多具体的语词除了具有概念的实体意义外,还有特殊的象征和指示。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山除了有实体概念意义外,也是指《易》之艮卦的卦象,表达的主要意义是艮之止德,即不再迁移,止住不动的意思。另外,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水除了具有实体概念意义外,更代表的是水之善变的德性,因为水总能根据客观环境不断改变自己的形状去适应,与环境融为一体。

那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里面为什么主要在象征意义上使用山和水这两个语词呢?这就和中国文化对话语表达方式的认识有关。在中国的先哲们看来,人类的概念式的话语表达常常存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问题,只有通过立象尽意的方式才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所以中国文化中很多语词实体概念意义相对较弱,而文化的象征意义是第一位的。比如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个语词,虽然都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或客观实体,但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在象思维的语境中,则表达的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三爻卦的卦象,分别表达的则是健、顺、动、入、险、丽、止、悦的性质或功能,也就是德性。

在孔子看来,仁是中国文化和道德追求的至善,必达之而不能再迁移和改变。但仁者的养成和保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很多主客观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仁者向非仁者转变和迁移,这也是人之动物性的一种本能。如何才能让仁者止于至善而不再迁移和转变呢?在孔子看来,很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充分利用山具有的止万物而不移的伟大德性来涵养仁者至善之心性,不再迁移和改变。所以,仁者乐山之乐也不是只是单纯的喜欢,还包含仁者内心对山所代表的艮之止德的主动亲近,相互交感,融合一体,最终止于至善的意思。另外,在孔子看来,个人在道德追求应当始终止于仁者之至善而不再迁移和改变,但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却必须要懂得变通,要有通达时务的智慧,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水的善变之德性来涵养自己的通变的智慧。所以,智者乐水之乐也不只是单纯的喜欢,更主要是智者对水止善变的德性的主动亲近,相互交感,融为一体,使自己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够象水那样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进而开物成务。

用山之止德来涵养止于至善之仁者,用水之善变之德性来涵养善于变通之智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符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主客观世界相互交感,有机一体的科学原理。所以,孔子不愧是中国文化的大宗师,对象思维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另外,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仁者和智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类人,而主要是指个体的道德和智慧要有机统一,既仁且智,既智且仁,才是孔子的希望,也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