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面前的湿不湿,你说什么干?站在干湿垃圾的路口,谁的小眼睛里不充满了大大的疑惑。
|作者:阿晔
你是什么垃圾?
谁能想到,这种直击心灵深处的折磨,有一天会成为上海朋友的日常。
这一切都源于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将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危险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个人混装垃圾可处200元以下罚款,单位混装垃圾可处5万元以下罚款。
所以,最近的上海人不谈股票、房价,连朋友也不谈,只顾垃圾……
每天下楼扔垃圾前,他们都要看着一堆小龙虾壳、猪骨头、擤过鼻涕的纸巾、猫撒过尿的猫砂等等,扪心自问:什么?这是一种垃圾吗?
而且据说这道题的难度不亚于高考数学。
垃圾分类让上海人疯狂
没有经历过被垃圾分类支配的恐惧的人不会理解。为了让大家有更深入的了解,欢欢精心打造了一道测试题——
请将以下垃圾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
A.猪骨B.鸡骨C.小龙虾壳D.蟹壳E.干蘑菇F.湿纸巾
先别急着说这题不难,查完答案再说话!
正确答案:
干垃圾:A、D、F
湿垃圾:B、C、E
这个怎么样?你对了几个?
别怀疑,答案是对的!
猪骨头是干废物,鸡骨头是湿废物;
小龙虾壳是湿垃圾,蟹壳是干垃圾;
干香菇是湿垃圾,湿纸巾是干垃圾……
俗话说眼前湿不湿,何谈干?当站在干湿垃圾的路口时,谁的小眼睛里都充满了大大的疑惑。
那么,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6月12日,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正式发布《考试大纲》——《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
乍一看,垃圾分类的难度并没有超出人类日常认知的范围。毕竟,瓶子纸板可以回收,电池有毒,不能扔掉。大家还是知道一些事情的。
但说到干垃圾和湿垃圾,很多人却蒙蔽了双眼。比如前面试题中提到的垃圾,最终的分类结果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如果属实的话,也不难理解,湿垃圾是易腐垃圾,干垃圾是除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湿垃圾之外的垃圾。
鸡骨头、小龙虾壳等厨余垃圾,可粉碎的为湿垃圾;猪骨、蟹壳坚硬,会损坏湿垃圾处理器,而且发酵速度与湿垃圾不同。垃圾。尿布、姨妈巾、擦鼻涕的纸巾、猫撒过尿的猫砂、被干燥的皮肤挤干的补水面膜……它们看起来湿漉漉的,但它们却不易腐烂,所以无论多湿,它们都是干垃圾。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垃圾分类的诀窍,是个尖子生呢?
那我们再考考你,你把裹着屎的报纸怎么办?喝了一半的珍珠奶茶属于什么垃圾?
给你一分钟考虑一下...
贴出答案:
1、将狗屎带回家冲进下水道,将狗屎包裹的报纸扔进干垃圾里;
2.先将奶茶排入下水道,然后将珍珠倒入湿垃圾桶中,将杯子扔进干垃圾桶中,将杯盖放入可回收垃圾桶中。
这种程度的复杂性不仅让人不敢养狗、不敢喝奶茶,也让大量网友在网上疯狂。
有人散布谣言,忙转发小龙虾遗事的图片。在那张广为流传的图片中,一只普通的小龙虾被肢解成几部分进行分类,一度让很多人对美味的龙虾望而却步。
但很快上海市垃圾管理办公室回应称,上海居民可以放心吃小龙虾,因为龙虾壳、龙虾头、龙虾黄、龙虾肉都是湿垃圾。
为了不给居委会阿姨们带来麻烦,有人总结了一个简单版的小猪佩奇分类方法——
猪可以吃湿排泄物;
猪不喜欢吃干燥的排泄物;
猪吃到死的都是有害废物;
能卖钱买猪的都是可回收垃圾。
更有什者,有些人干脆用《上海滩》的歌来唱一个的版本。
当然,这些只是人们的嘲讽。当我们真正开始处理垃圾时,往往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说昨天宣布分手的范冰冰,如果想扔掉李晨送给她的心形石头,那么这块石头应该属于什么垃圾呢?
你意识到了吗?垃圾分类确实不容易。难怪在上海社区的垃圾桶旁,总能看到一些犹豫、不知所措的居民。
分类很难,但不做就做不到
虽然排序会让人抓狂,但是却不得不做。没有其他原因,就是不做。
据官方测算,目前上海每人每天产生垃圾超过1公斤,每天产生的垃圾总量超过2.6万吨。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如果不对垃圾进行压缩和破碎,上海每15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能堆起一座421米高的金茂大厦。
这已经接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极限。
上海并不是特例。据住建部2018年统计,我国600多个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已被垃圾包围,四分之一的城市没有合适的场所堆积垃圾。城市里没有地方放垃圾,垃圾就拉到村里。由此,垃圾处理出现了新的问题——城市垃圾包围农村。
垃圾包围的村庄、垃圾包围的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越来越多的问题让农村成为回不去的故乡……
洋垃圾问题让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垃圾,以及背后全球化体系下的层层剥削。现在中国可以将数百万吨洋垃圾拒之门外,但是中国的生活垃圾呢?
垃圾围困城市和乡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垃圾处理不当造成的健康成本也非常沉重。
长期以来,填埋和焚烧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主要方式。就垃圾焚烧而言,二恶英污染物是地球上最致命的有毒物质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称,二恶英排放后可远距离传播,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长期滞留,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改变甲状腺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及生殖功能,甚至影响人体发育,导致胎儿畸形。
2009年,有媒体报道称,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附近村庄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
尽管已知废物是有害的,但目前看来根本不燃烧废物是不现实的。但有研究指出,如果对垃圾进行适当分类,可以减少垃圾焚烧量,二恶英的致癌率也会大幅下降。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发布的《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社会成本评估报告》,根据北京市2015年常住人口数据,结合垃圾焚烧厂发布的二恶英数据和风向,预测全市各着陆点的浓度,结果表明:
北京可能致癌的二恶英人数总和为241人/年;假设分类正确,每年致癌人数将减少到182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垃圾分类是每个人为自己的健康而战。
垃圾分类注定是痛苦的吗?
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垃圾分类被称为最难推广的事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然而,这些城市在垃圾分类上苦苦挣扎了近20年,各类垃圾依然难以区分。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下楼倒垃圾前,他们辛苦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带着一种文明的自豪感站在垃圾桶前。恰巧邻居也来扔垃圾,但他依然做好自己的事,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垃圾。还没来得及生气,垃圾车就来不及早或来不及,当你看着自己的分类结果被倒进同一个垃圾池时,你顿时泄气了。说白了,垃圾分类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四个环节。这些环节必须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才能有效运行。家里的垃圾分类光靠个人是没用的,后续环节也跟不上。
我国近20年来的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并未形成有效的闭环体系,导致公众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日趋佛系。虽然认识程度高,但实践程度低。
这次,上海在垃圾分类上出了大动作,至少分类和分类收集的严格程度是肉眼可见的。
对于上海居民来说,垃圾分类只是第一道关卡,另一个考验是定期、定点收集垃圾。许多社区集中在上午7:00至9:00、下午6:00至8:00之间开设垃圾处理点,几乎杜绝了996上班族乱扔垃圾的可能性。
随之而来的是游击式的偷窃、乱扔垃圾以及垃圾处理业的兴起。前者让人们良心受伤,后者让人们钱包受伤。
难道垃圾分类就注定如此痛苦吗?在日本这样已经实行垃圾分类政策的国家,居民的生活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如此。
在日本,垃圾分类的标准由市町村自行制定。由于标准不同,一些地方的垃圾分类数量已达到20多种。德岛县上胜市在数量上胜出,共有45种垃圾分为13类。要知道上海只分为4类,这已经让大家摸不着头脑了……
至于在哪里扔、如何扔、什么时候扔,日本也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塑料瓶在扔掉之前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1.饮用后,取下瓶盖并撕下标签
2、简单洗涤
3.踩瓶子
4.分类放入储物袋
在日本,扔垃圾的时间更加严格。不同类型的垃圾车只会在特定的日子收集,因此它们不仅要面对你是什么样的垃圾的灵魂拷问,还要时刻牢记明天我该扔什么?这个重要的问题。
可燃垃圾:周三、周六收集;不可燃垃圾:每月第一、第三个周四上午8点前收集;资源垃圾:每月第2、第4个星期四收集。
如果那天我忘记扔掉它怎么办?那就不好意思了,就先留着吧,留几天等下一辆垃圾车来吧。因此,日本人家里一般都有专门的垃圾储物柜,需要扔掉的剩菜就得放进冰箱里,只有专门的垃圾车来收集才可以扔掉。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但众所周知,日本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才将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成效显着。
现在,上海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北京也即将紧随其后。
根据住建部今年2月的要求,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在这场与垃圾的斗争中,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所以,别笑上海人被逼疯了,垃圾分类指南还不如收起来写下来!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