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1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人民城市,从上海走向全球》的报道。
黄浦江畔跑族云集、苏州河上赛艇翻飞、昔日的工厂仓库变身网红打卡点……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不断为群众提供更优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从一江一河这一城市横切面,不难窥见人民城市理念给上海城市治理带来的巨变。
2日,时隔8年重回起源地的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上海落幕。在系列论坛上,人民城市建设成为国内外专家热议的话题。多个入选全球城市治理案例的中国城市样本,向世界展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中国方案。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近邻苏州河,远眺黄浦江,河滨大楼坐拥一江一河双重水景,推窗即见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和陆家嘴金融城的胜景。目前,这座近百岁高龄的老建筑正焕新为河滨会客厅,原来不对外开放的空间被改造为社区居民的共享空间、议事协商的空间、邻里交往的空间。
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叶丹介绍说,河滨大楼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公寓。因其独具特色的现代派建筑风格,河滨大楼成为许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我们正致力于让这座优秀历史建筑从‘可阅读’到‘可会客’,让居民游客从‘可进入’到‘能互动’。
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城市的母亲河。170多年前上海开埠,一江一河两岸开始成为商船云集、中外贸易的大码头,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水厂、船厂、煤气厂、纺纱厂都在这里诞生。随着城市发展,不少工厂、码头、仓库等依水而建,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上世纪20年代开始水质变差,70年代末水质恶化。
近年来,上海加快调整江河岸线的功能布局,全面实施滨水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先后实现了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贯通,实现还水于民、还岸于民,昔日的工业锈带逐步蜕变为今天水清、岸美、宜游的生活秀带。
2018年以来,上海聚焦苏州河两岸贯通和品质提升工程,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州河从单一的水质治理逐步向营造高品质生活岸线转变。从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时间内,苏州河沿岸累计辟通了63处断点,新建了约15公里滨河绿道,实现了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串连了苏州河两岸约150公顷绿地和开放空间。如今,漫步一江一河沿岸,群众可以体验到各富特色的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水岸阳台、健身步道、历史画廊、海派博览风情带……
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看来,贯通后的上海一江一河岸线,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品质最高的滨水公共空间之一。上海市民从沿河不见河到拥有家门口就有美景的好生活,一江一河的贯通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引领了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城市的期盼,从过去的修路架桥、菜篮子、米袋子,转变为更多的公共空间、更美的生态环境。呼应这种需求,上海、北京等城市正把一些经济价值极高的土地用来建设公园绿地、健身场所、文化空间。
位于浦东新区后滩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址,如今正定位于建成世界一流的世博文化公园。可望江、宜赏湖、能爬山,寸土寸金的滨江岸线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绿地。以市场价值估算,这块地至少上千亿元。但是,秉承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理念,上海的选择不是盖商务楼、搞大开发,而是让市民游客得以走进、休憩。
练好绣花功推进精细化治理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在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中,上海向各方呈现了人民城市在精细化治理方面的新举措。
——两张网助力精细化治理
一片巴掌大小的小纸片被随意丢在地上,通过街面摄像头自动识别、自动派单,纸片就被得到指令的网格员清理进垃圾桶。在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系统里,每一块玻璃、每一台车都拥有身份档案,政务部门可以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统管通过遍布全城的传感器、摄像头,将气象、交通、安全等八大方面、430多类、1万多项指标纳入其中,实时感知城市生命体征,努力实现治未病防未然。
居住证续签、水电煤过户缴费……市民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足不出户把事办了。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自2018年上线以来,共接入各类事项3556项、累计办件量2.63亿件,努力让市民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一网管全城、一屏观天下,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构建上海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说,未来上海还将迭代升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出具更加精准的城市体检报告,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温度
上海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上海市长宁区,一些社区为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水表,一旦12小时内读数低于0.01立方米,居委会便会立即收到信号,及时派专人上门查看。任何预警,最终都会通过家属或社区干部确认形成工作闭环,有效确保了独居老人的安全,暖心之举曾数次冲上热搜。
虹口区一些社区为高龄独居或孤老残疾人员家庭装上了智能电表,即在电表之上装了一个智能断路器,只要用电情况发生异常,系统会自动触发报警。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在电表上安装智能断路器后,电子芯片会自动收集并分析老人的用电情况,并总结出近20天的用电规律。如果智能断路器发现老人家用电异常,如平时不开灯的时间段忽然开灯,或是家里长时间没有用电,会将信息推送至两名提前设置的紧急联络人手机上。此外,智能断路器如果发现老人家用电量超负荷,会自动断电,减少独居老人因用电不当引发火灾等事故。
——用一个个细节提升人民幸福感
2021年,上海启动了第二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一批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推进。
始建于1924年、位于上海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武康大楼,于2019年彻底告别周边上空的蜘蛛网,成了上海的网红打卡地。每到节假日,来武康大楼附近拍照打卡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原来的武康大楼年久失修,周边道路架空电线和各式立杆随处可见,让人拿得起相机、按不下快门。在2019年的大修中,不仅大楼体内安装了如电灯开关大小的智能传感器,外围密布的电线也全部被收拾干净、埋入地下,展现出舒朗的天际线。无论灿烂晴空下,或是迷离雨雾中,随手拍摄的武康大楼都气质超群、美成大片。
2020年10月起,武康大楼街区又开启了微更新模式,优化、移除的城市家具达109处之多,涵盖信号灯综合杆优化、冗余立杆移除、空调外机隐藏等。文艺书店、网红咖啡店、专业书店、文创展览……多元业态齐集于此,在提升周边居民获得感的同时,也为市民游客带来了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的趣味体验。
所有的精细化治理发展成果,最终都要落实到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上。上海市住建委主任姚凯说,如何把民生实事的难点、细节问题规划、建设、管理好,考验城市管理者的绣花功夫。
寓全过程人民民主于高效能治理
如今在上海,大到城市规划、小至身边烦恼,嵌入城市方方面面的开放平台都广开大门听取群众意见。通过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上海不断把群众的想法变成工作的办法,把群众的金点子变成发展的金钥匙。
位于黄浦区的紫荆居民区楼道堆物现象一度较为普遍,物业三天一次的保洁工作不能满足居民的卫生需求,居民对楼道脏乱差问题也感觉非常闹心。2021年,紫荆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决定响应居民呼声,通过自治开展治理。
通过召开议题征询会,696户居民们通过了该自治项目;又通过2次听证会,居委会与物业、业委会和居民达成共识,形成了相关方案和推进办法。方案公示后,楼内居民纷纷按照楼组公约完成了自家门前的堆物清理。面对居民进一步更新楼道的需求,居委会牵头与相关方多次协调,最后约定了每户1700元的分摊方案。
发轫于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推广到全上海、融入于地方立法的三会制度——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已经成为上海培育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功探索。上海市黄浦区副区长林竞君说,三会制度的发展实践,健全了基层协商制度体系,将全过程民主贯穿到基层治理的全领域,让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把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上海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是过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城市的再版,也不是西方城市的翻版,而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版。在1日举行的人民城市主题论坛上,上海《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海自评估报告》2022版得到联合国人居署的重点推介,未来将努力探索和形成城市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范例。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