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古代的午时三刻是现代时间的几点钟?有什么讲究)

时刻小站 247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漫长,经历了上下大约五千余年,在这段辉煌的历史之中,大致分为三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分别代表了不同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先进程度。

这三种社会形态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段完成相应的转变并保持平稳运行,是因为在每个社会状态之下,当时的统治或领导阶级都建立了务必遵守的制度和秩序,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这些规定的约束下,社会保持着正常的发展和演进。

所谓规矩,就是当时社会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并且在当时以条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是,仅仅一纸空文是没有任何的约束力的,所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务必遵守的规则之下还具有一定的惩罚机制,用来约束那些肆意挑衅规矩的人。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管理的人越来越多,肆意打破或者改变规则的人大有人在,所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将惩罚力度逐渐加大,才有了极刑和死刑的出现,比如斩首,在古代的时候,斩首都是要看时间的。

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代行刑为何要挑午时三刻?有啥特殊含义。

逐渐成为残酷的刑罚

其实所谓的规定和惩罚制度在人类刚开始出现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恶劣,人类也是刚刚出现,对大自然的凶险和危机还是一无所知的状态,并且当时只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部落,如果没有统一的领导指挥,很有可能遭到野兽的偷袭。

所以在当时一些具有话语权的人领导下,规定部落中的族人什么时候出去打猎,采集,为了避免偷懒,规定每人每天所要完成的任务量,一旦不能完成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公共分配时的缩减,这种种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落的生存和发展演进。

到了后来的奴隶制社会时期,由于出现了统治阶级,所以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进一步加强,天下由有德者居之变成了一家独大为了避免其他人的不满,奴隶主阶级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甚至出现了监狱等用于惩罚的国家机器。

自此,法律的雏形初步形成,严格的惩罚措施也成了当时的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的工具,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的时候,终于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谓法律,即就是用来约束所有人的条文,皇亲国戚,王公贵族自然也不例外。

这种一视同仁也是在奴隶制社会时期未曾有过的,而在频繁改朝换代的封建社会,皇帝作为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坐稳自己的江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造反和起义对国力造成消耗,所以经常是出了名的严刑峻法。

多种死刑的出现

作为封建王朝的皇帝,只有更好地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江山才能坐得更加长久,但是管理的方法有很多种,早在百家争鸣的时候,就有提出以仁治国的儒家,但是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过于理想化,并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现状。

他们讲究用仁爱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感化和约束,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不得不说这种方法不仅是在古代,即使是在现代也是很难实现的,就像一个老师要管理一个班的学生,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只采用说教的方法,基本是没什么作用的。

一个班都管不好,那一个皇帝要是用说教和感化的方法,来约束全天下的人,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那个时候的多数统治者,对于所谓仁爱的儒家思想都保持着一种玩味的态度,而在治理国家方面,基本都采用法家的思想。

最明显的就是严格的法律和残酷的刑罚,他们主张用强硬的手段震慑当时的人民,不得不说,在当时这种方法很有效果,毕竟在生命面前所有的人都会考虑再三,刑罚的严酷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人们的行为。而后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刑罚也越来越残忍。

以秦朝为例,死刑基本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陈涉世家中的道已失期,法皆斩,也就是说在秦朝的时候,无论是什么原因,迟到就会斩首,这死刑是很随意的,除此之外,之后历朝历代的死刑是非常多的,死法也是多种多样。

比如枭首,这种刑罚在古代是很常见的,但是大多运用于战争过程中,所谓的枭首,就是砍下头颅,将其悬挂在城门之上,当然不一定是敌人的,也可能是自己这方面的士兵,一般用来警告敌人或是惩罚那些临阵脱逃的士兵。

还有一种死刑叫凌迟,其实古代电视剧中有很多台词都是凌迟处死很多人都认为其和枭首差不多,其实不一样,凌迟这种死刑要远比枭首痛苦的多,已经可以称作是酷刑,一般用来处理一些敌军的俘虏,获取一些重要的情报。

所谓凌迟,指的就是零割犯人全身,这种刑罚,痛苦就痛苦在暂时不会死去,犯人会在无尽的疼痛之中饱受折磨,而后慢慢丧失生机,所以多数的古代士兵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成为对方的俘虏而遭受非人的折磨。

当然,没有最残酷,只有更残酷,其实还有一种比凌迟更加残忍的刑罚,那就是菹醢,这种刑罚是古代所有死刑之中最残忍的,没有之一,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企图造反而又没有什么大背景的人,所谓菹醢,字面意思就是指将人剁成肉泥。

具体从哪里开始剁,用什么东西剁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从头开始的话可能对于犯人来说是一种解脱,如果从脚开始,那就如同时人间地狱,当然,这种刑罚是比较少见的,毕竟不是每个朝代都有人造反,古代最常见的死刑,还是斩首。

斩首的是时间观念

斩首的这种说法,看过古代电视剧的人都知道,一般说的都是午时三刻斩首,或是秋后问斩,虽说当时并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但是在行刑的现场,都会有专门的监斩官等待时间,一般都是根据太阳的方位进行判断。

其实秋后问斩,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相当于现代我们说的死刑缓期执行,也就是说,得知必死的结局,只不过还没有到死的时候,基本就是在死牢之中关押一段时间,然后处死,反正终究是个死亡的结局,能多活一会是一会。

而午时三刻问斩,就是我们现在虽说的立即执行,所谓的午时三刻,究竟是个什么时间段呢,我们知道,古人习惯用天干地支来记录一些东西,而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被分为十二个时辰,用来代表时间的就是十二地支。

从当夜十一点开始到第二天一点算一个时辰,称子时,而后又两个小时称一个时辰,称丑时,以此类推,所以当时斩首的午时应该是正午十一点到一点的这个时间段,而古人的一刻大约是现在的十五分钟,所以古人所说的午时三刻大约就是在正午的十一点四十五分。

监斩官会根据当时的太阳高度角或是当时地上的影子来判断大致的时间,正午的时候差不多是太阳将要直射的时候,所以斩首的时间大致在影子完全没入物体之前。此时监斩官就可以下令斩首了,那究竟为什么一定要在午时三刻处死犯人呢?

原因所在

首先就是古人落后的封建思想,因为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之中,有不少都是相当不服气的,所以在斩首的时候,有不少人内心都积攒着无穷的怨恨,在古人看来,这些长年累月的怨恨就会导致出现一种状况,那就是阴魂不散。

也就是说,当时会被处死的犯人由于内心的怨念,在刑场之上久久不会离去,这种怨念很有可能会对人造成不好的影响,而灵魂属阴,午时三刻是太阳正要直射的时候,也会被看作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的怨念和亡灵也都会烟消云散,不再出来作祟。

震慑其他人的小心思

所谓的消除怨念和邪祟只是浅层次的原因,午时三刻斩首,还更深一层的原因,我们知道,能被押上断头台的,都是罪无可赦的大奸大恶之人,而惩戒本人,警示后者的做法,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所以选在午时三刻的深层原因,就是为了震慑旁边的人。

对于犯人的行刑,一般都会选择在菜市场或者是闹市区,并且对于当时围观的人不加阻止,为的就是杀鸡儆猴,而在午时三刻的时候,往往是人群流动的高峰期,所以才会选择在此时行刑,让更多的人知道违反法律的后果,让蠢蠢欲动的人再三掂量。

总结

相比于古代多种多样的死刑,明显活在当下的我们更加的舒服惬意,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法律都是我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后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虽说不再会有古代那样多种多样的残酷刑罚,但是违反法律的后果依旧严重。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