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携带之物为何叫行李?
古时李通理,行李也作行理,原指行走于国外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及外交官。
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沿用。如《左传》: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后行李引申指行旅。杜甫诗曰:别离已五年,尚在行李中。再引申指出行所带之物。唐元稹:至之(诗篇)于行李。
《校注》:[行李]本义为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在唐代口语中有‘旅行’、‘外出的前驱者’等引申义。
行李一词,其本义在古代的时候还专指关驿,即关防、驿站,皆归司法机构大理寺管辖。人们在通关过境时,要掏出关防(官家介绍信)、路引(私人外出证明)等通行证,并打开携带的包裹物品接受检查。
过去人们外出,都要叮嘱一句带好行李,指的是带好通关凭证,长久以往,世人们便将行李一词延伸为外出随身携带的包裹类物品了。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