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现有生,唯人最长生。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倘若优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很是长闲了。如不知厌足,那么虽过千年也不过一夜的梦罢。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过了这个年纪,便将忘记自己的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还爱恋子孙,希冀长寿得见他们的繁荣;执着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复了解,至可叹息。
——周作人 《雨天的书》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送人以及被人送都不太喜欢,绿皮车时代,唯一一次千里行,之前的某天,彼时还流行赠送题有箴言的书或笔记本,自己也不免流俗地收了一本,然后其过去的主人告之,当天要去月台话别。
记得大年夜将至,空气干燥寒冷,如此晃荡着棉大衣,一人带着所有行李,大片大片的雪花,陡然悠悠然穿插于熙熙攘攘的人群,拖着羸弱的身体,藉着月台昏暗的灯光,才瞧见,白茫茫闪烁的清寂,隐去了不少人群的喧嚣。
庶几,车开之后,有吉他的拨弦从车厢前部传来,仿佛沙哑的男性嗓音,在唱杨庆煌的《会有那么一天》,声音弯弯曲曲,穿行于烟味混杂的氛围,被间或打开的车窗,旖旎的若隐若显,飘忽不定。
终究记不清刚刚过去的送别,人生是经不起如此的一来一往。周邦彦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历经旧党新法,难免官场敷衍,阿谀奉承,曲有误,周郎顾,比起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他的婉约词不外乎红尘男女别愁离恨。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死两次,一次是肉体的消亡,一次是消失在所有人记忆中的死亡。或许早于他人接触至亲的死亡,从来都是敬畏死亡,包括那些悲痛的幸存者,眼泪没有了,只有心底泛起的荒凉,还在抽搐中,有梦醒来,甚好。
黎明时分,车厢安静了许多,已经感觉不到寒冷与踽踽而行的火车,窗子水雾迷蒙,前路漫漫。借着曦光,百无聊赖翻看止庵校注的《知堂回想录》,这是周氏最后一本著述,这样平淡直叙地说完了人生。
止庵是不大了解的,贴了张爱玲的标签,才对他略知一二,就像陈丹青贴了木心的标签,他是他,木心是木心。然后起劲地愤青,说木青如何如何高明清幽。再去瞧他的画与文字,就不那么实在了。
与止庵文字的相熟,大概算是《惜别》,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他比较节制的回忆了亲人生死间的平凡微小的印记,生活原本就是海市蜃楼,大抵仍是周邦彦的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
去寻止庵二字,《庄子•德充符》中有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止庵之名便源于此。而惜别则是人世间最悲催的事情,能落在纸上,想是已经心如止水。
还有太宰治1945年的惜别,写的是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同窗友情。这个奇怪的日本人,人生充满了文学、爱情、革命,参与左翼运动,反抗富裕家庭,与艺妓恋爱,数次自杀。一次,情人死了,他侥幸获救。最后那次,终于如愿,与情人双双死于非命。大概爱情这玩意,每次都是一场撕心裂肺的惜别吧。
唐诗开始,多少惜别被吟咏着,人来人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意境犹在,朔风席卷,百草枯萎,胡地早早飘落的雪,宛如春风初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打湿了罗幕,彻夜寒冷。沙漠中遥望雪山,万里长空惨淡愁云。这些主帅帐中的酒,和胡琴琵琶羌笛,都是为君送行。转眼间,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不喜欢惜别,所以车站送人以为惺惺作态的多。徘徊将所爱,惜别在河梁。喜欢过一个女孩,就是当初绿皮车要去月台话别的那个,自己心中早已汹涌澎湃,只是按捺一边,不知如何表白。
终于鼓起勇气,约了几个人去车站送她。乱哄哄地到了进站口,她转身进去,说了一句,走了,浅浅一笑,面庞也不知朝向谁,就留下了一个背影,渐渐地模糊。
听过胡里奥的惜别,奔放又柔情。当年身材瘦弱的胡兰成坐黄包车时,抱着身材略显高大的张爱玲,即便百般不适,车子仍滚滚而去,这样的开始和后来的诀别,也是俗套,世上多是痴情女,从来不缺负心汉。
【绘画: 马 奈 】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