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是什么字体(兰亭集序的字体是什么曹全碑字体)

时刻小站 190

《曹全碑》是许多书法初学者首选的临摹对象。当我们深入研究《曹全碑》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极为丰富的美学价值。笔者从《曹全碑》横画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美为切入点,为读者开启一场别样的美学之旅。

《曹全碑》横画的平和之美

以年字为例,可以看出隶书的年字和楷书的年字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是隶书的横画趋于水平,楷书的横画趋于倾斜。

隶书与楷书中年字对比

隶书与楷书中年字横画对比

这种水平与倾斜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绘画作品中同样存在。如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的几何抽象作品,二者的构成元素基本一样,都是直线、直角、三原色(红、黄、蓝)、 三个非色素(黑、灰、白),但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却大不相同。蒙德里安的画看起来安静平和,凡·杜斯堡的画却动感十足,两幅画作直观地反映出二人不同的创作理念。蒙德里安坚持水平—垂直的创作模式,他的画看起来安静、内敛、平和;凡·杜斯堡大量运用斜线,认为斜线更富有动感,可给画面带来生机和动势。水平显静,倾斜显动,这便是人们对倾斜与水平最直观的视觉感受。

蒙德里安与凡·杜斯堡几何抽象画对比

在中国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把宋徽宗与明太祖的画像放到一起可以发现两位皇帝的气质明显不同,宋徽宗看起来平和从容,而明太祖则是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其原因在于画家在处理眉眼时的巧妙处理。仔细观察可见,宋徽宗的眉眼相对是水平的,明太祖的眉眼斜度却很大,这一点细微的差别造就了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

宋徽宗与明太祖画像对比

我们再来看《曹全碑》,其中的横画多呈水平状态,平横体现出的安静、平和的感觉在此不言自明,成就了《曹全碑》独一无二的气质。

《曹全碑》中的横画例字

《曹全碑》横画的律动之美

上文提到隶书的横画是平的,但这里所说的平不是绝对的平直。在《曹全碑》中, 平直的横画会呈现出弯曲的状态。如事君凤曹几个字,它们的横画均带有一定的曲度,甚至有一些横画的曲度很大。为了直观、明晰地观察这些横画,笔者将这些字中的其他笔画全都去掉, 只保留横画,可以看到这些横画自然优雅地排叠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犹如随着山势起伏的梯田。这种看似平行却带有弧度的韵律感在人类建筑物中和自然界中也能寻找到踪迹。如善用曲线和弧面的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通过平行曲线的排列营造出具有连续流动感的空间;又如主要由红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层叠起伏的曲线令人赏心悦目。

《曹全碑》横画的排叠

再看《曹全碑》中的惠字,去掉竖画和左边的点画后,底部的长捺仿佛绵延起伏的山峦,长捺上面的两点像是微微冒出雾霭的山头,四个横画好比几条连绵横亘的山脉,极富韵律感。从《曹全碑》横画的韵律之美可以看出,书法并不是抽象与枯燥的,适当地展开字形联想,会发现书法和汉字中隐藏的美。

惠字与群山对比

《曹全碑》横画的飘逸之美

大多数隶书的横画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起笔处有一个微微下垂的圆头,收笔处上挑出锋,即蚕头雁尾。雁尾是隶书中最具特点的笔画形态,造型独特,辨识度很高。一个字中若是出现了雁尾的笔画,基本可以断定其书体为隶书,或是其具备隶书风格。

隶书雁尾与中国古建筑飞檐

雁尾的笔画形态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飞檐很像,二者都是收尾处向上挑出,弧线流畅优美,动感十足,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古典美。《曹全碑》中不乏潇洒飘逸的横画,蕴含其中的畅快与柔美令人感叹,可以想见毛笔在书家手中提按挥运,仿佛一叶扁舟划过平静的湖面,荡出一片涟漪。

《曹全碑》横画的俯仰之美

俯仰的审美意向在诗词中十分常见,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又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这些诗句中,不仅有视觉上的仰俯,还有语调上的仰俯,所以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空间感,还能感受到节奏感。我们可以把俯仰形象地理解为一组上去又下去的连贯动作。就好像跳远一样,从起跳到最高点的路径是仰,从最高点到落地的路径是俯。

《曹全碑》中的都事君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再来看《曹全碑》中的横画,可以进一步感受其中的俯仰之美。首先看君事都三个字,其中主要的横画都存在着俯仰关系,多是先仰后俯,也有个别是先俯后仰。俯仰变化让每个字都产生了韵律感。此外,具有蚕头燕尾特质的长横与一般长横不同,它的空间安排是仰—俯—仰,节奏变化更加丰富,律动感更强。

《曹全碑》中左右结构的字

《曹全碑》中有些左右结构的字在左右半部均出现了横画,这时单字的俯仰变化多为左仰右俯,即左边的横画呈上仰状态,右边的横画呈下俯状态,如礼既。前文讲到《曹全碑》的横画有平和的特点,那么是否会和这种倾斜的特质相矛盾?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类似礼既中的横画不能孤立地看,而要把左边的横画与右边的横画联系起来看,左右两部分的横画共同构成了俯仰的变化。如礼字左边的两横是仰,右边对应的三个横画都是俯;既 字左边五个横都是仰,右边的两个横画都是俯。可见,其中的横画并不是斜的,而是构成了俯仰的整体。

《曹全碑》中的礼既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发现左中右结构的字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如乡字的俯仰变化是仰—俯—平,极字是仰—平—俯,织字的是仰—俯—仰。乡与极对应的是一般长横的俯仰特点,织字对应的是蚕头燕尾长横的俯仰特点。无论是哪种俯仰关系,单字中的俯仰变化都是动态且相对平衡的。这种俯仰模式不仅存在于书法字形安排和诗歌的韵律中,在绘画的构图中也十分常见。

《曹全碑》中左中右结构的字

如让·巴蒂斯特·格勒兹《乡村里的订婚》的构图是仰—俯模式,卡拉瓦乔《召唤圣马太》的构图是俯—仰模式,伊万诺夫《耶稣显灵》的构图是仰—俯—仰模式。俯仰变化在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中都广泛存在,如果去掉这些俯仰变化,诗歌会变得平淡,绘画会变得呆板,书法的字形会变得不稳固。在书法结构中,我们常用刮风一词来形容单字中大多数相同笔画(多指横画)都向一个方向倾斜的情况,从视觉效果上看这个字仿佛被风刮起来了一样,整个字的结构看起来不是很稳定,基本上都是仰而没有俯。清代画家李方膺的《潇湘风竹图》在结构上亦是如此。

清 李方膺 《潇湘风竹图》

在临摹学习《曹全碑》时,一定不要把横画都写成向右上倾斜的状态,因为这样就与《曹全碑》横画的平和之美、俯仰之美背道而驰。同样以绘画作品为比较,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竹叶既有仰也有俯,错落有致,是一种平和的状态,如同《曹全碑》带给我们的平和静雅的感觉。

结语

《曹全碑》的美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笔者在本文中仅分析了其中横画的美。横画体现出的平和之美,成就了《曹全碑》独一无二的气质,而律动之美,使其横画更加丰富,飘逸俯仰之美又造就了《曹全碑》平和静雅的感觉。学习《曹全碑》,要在心中想象一个美好的形象。它有多美好,你的字就能写多漂亮。

本文节选自《书法教育》研究版 2021年第贰期

《<曹全碑>的美学之旅 :横画之美》

《书法教育》研究版2021年第贰期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