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是什么科,白鱀豚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

时刻小站 190

白鱀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物种,别称白暨豚、白鳍豚、中华江豚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白鱀豚科、白鱀豚属唯一的物种,起源于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素有“水中活化石”的美誉,已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

白鱀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物种,别称白暨豚、白鳍豚、中华江豚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白鱀豚科、白鱀豚属唯一的物种,起源于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素有“水中活化石”的美誉,已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

白鱀豚是什么科,白鱀豚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

一、物种分类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偶蹄目 白鱀(jì)豚科 白鱀豚属
白鱀豚 别称 白暨豚、白鳍豚、白豚、中华江豚、白旗豚

白鱀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别称白暨豚、白鳍豚、中华江豚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白鱀豚科、白鱀豚属唯一的物种,起源于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素有“水中活化石”的美誉。

白鱀豚是什么科,白鱀豚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

二、形态特征

白鱀豚是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中等粗壮,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背鳍三角形,位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鳍肢呈手掌状,末端钝圆;尾鳍扁平,分叉呈新月形;皮肤光滑细腻,体表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洁白色。

白鱀豚是什么科,白鱀豚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

三、分布范围

白鱀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物种,历史上西起宜昌西陵峡、东至上海长江口的长江江段均有分布,包括洞庭湖、鄱阳湖等毗连长江干流的大小湖泊及河港,甚至曾在富春江(钱塘江上游)出现过,1990年后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绝迹,2004年最后一次发现白鱀豚,2007年正式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白鱀豚是什么科,白鱀豚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

四、演化过程

1、始新世(约5600~3400万年前):约5000万年前,有部分陆栖偶蹄类动物从陆地进入水中生活,适应水环境后在水中不断的演变。

2、渐新世(约3400~2300万年前):约2500万年前,原始海豚分枝此时,此时的原始海豚是除抹香鲸类外所有现代齿鲸共同的祖先。

3、中新世(约2300~530万年前):约2000万年前,原始海豚进入内陆水系生活,原白鱀豚出现;约530万年前,白鱀豚在长江出现。

4、上新世(约530~260万年前):约260万前,迄今已发现的3种原白鱀豚全部灭绝,定居于长江的白鱀豚成为所属世系的仅存物种。

白鱀豚是什么科,白鱀豚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

五、生活习性

1、环境:白鱀豚栖息于长江及其支流、湖泊的入口处和干流中,栖息深度10~20米,常2~6头组成小群,用肺呼吸,呼吸间隔10~30秒,白天活动,胆小,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

2、食性:白鱀豚是肉食性动物,常在晨昏时觅食,猎物包括草鱼、青鱼、鳙鱼、鲢鱼、鲤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黄颡鱼等,摄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10~12%。

3、繁殖:白鱀豚是水生哺乳动物,雄性4岁性成熟,雌性6岁性成熟,发情期3~6月和9~11月,妊娠期10~11个月,每两年繁殖一次,每胎产1仔,偶有双胞胎,哺乳期8~20月。

白鱀豚是什么科,白鱀豚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

六、保护级别

1、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CR(极危)。

2、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 附录Ⅰ。

3、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