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教夫婿觅封侯(“悔教夫婿觅封侯”是一种什么心态)

时刻小站 273

王昌龄除了边塞诗之外,在他过了30岁之后,从边塞归来,诗的题材不再局限于边塞,他的另一个写作方向是宫怨诗。今天我们就选一首他的一首宫怨诗代表作来读:

(闺中少妇不知愁)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标题是《闺怨》,写的是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

王昌龄写诗如写小说,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诗人能写出故事情节,上一首边塞诗如此,这一首宫怨诗也如此。

闺的本意是小门。古人建房,其小门内室居住的往往是女眷,所以闺也常指代女性。怨,埋怨,抱怨也。

这首诗明明题名《闺怨》,而诗的开头却写闺中女子不曾发愁。最早读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版本,这一句是闺中少妇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里认为:‘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我私下里却觉得,不知好像更显转折有力,原来不知,突然由知而悔,更有情节感,也更显悔的切肤之痛,这或者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

(春日凝妆上翠楼)

凝妆:盛装,华丽的装饰。翠楼,是指涂饰绿漆的高楼,古时女子居住的楼房多涂此颜色,比如:青楼(这个词后来引申为贬义)。一个居于深闺的女子从来不曾发过愁,或者不知道愁为何物,春天来了,天气回暖,景色一新,她着了盛装,登楼远望。她精心的妆扮当然不是因为她有一腔愁绪需要排遣,而是为了欣赏美好的春光。

忽见是本诗的转折点,也是闺中少妇情绪的转折点。春日登上高楼,陌头杨柳色当然是最常见的景物。杨柳在古代有三种象征意义:1、最直接的象征意是代表春天,杨柳色在很多情况下代指春色;2、柳谐音留,是古人临别折赠的代表性事物;3、蒲柳之姿:用来形容女子相貌平平(柳树是普通的常见植物),也比喻未老先衰,或体质衰弱(柳树春天最先发芽,秋天也最早落叶,同时柳枝也是柔软的),有时也用来韶华易逝、容颜易老。

(忽见陌头杨柳色)

闺中少妇看到杨柳,并没有单纯地认为这是春色,她更多地想到的是与夫婿的离别,想到的是自己的容颜易老,这么美丽的春色,夫婿却不在身边,少妇开始悔了,这当然是少妇的心理活动。让夫婿出去觅封侯(府兵制改募兵制后,立功边塞成了唐时人们觅封侯的主要途径。)这当然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只是此时的她忽然明白,与夫婿在一起享受春光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失去当下的美好生活,这是古往今来人类最常见的懊悔。

(悔教夫婿觅封侯)

全诗写的是闺中少妇心理变化的一个瞬间,本来凝妆登楼是为了欣赏春光,却因为陌头的柳色惹起一腔春愁,诗人抓住的正是这个心理微妙变化的刹那,以诗的形式写了完整的心理变化情节描写,全诗像一篇短篇小说,我们来看:小说的三要素全部具备:人物形象:凝妆的少妇,故事情节:看到陌头柳色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典型环境:春日翠楼。甚至主题思想也是鲜明而集中的: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当然,它首先还是诗,在文字之外又留了足够的遐想空间,诗之外可供读者假想余地很大,分别多久,远在何处等等。把七绝写到这种境界,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果然名不虚传。

(【唐诗闲读】之13,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