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什么意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是什么意思)

时刻小站 177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源自日本诗人寺内寿太郎的《遗书》,1937年经他的作家朋友太宰治引用作《二十世纪旗手》的副标题,2006年中岛哲也导演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再被引用作台词,这部电影的热播进一步引爆流行,使它成为丧文化的代表性金句,在中国年轻网民中广为流行。

这种丧文化的传播好比是心灵的病毒,在二十世纪只是小范围人群被感染,潜伏了近70年之后,二十一世纪才终于迎来社会大流行。

从表面来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对自己生而为人深感负疚,为什么他会深感负疚?要么是他感觉到自己的罪恶,所以深自忏悔;要么是他本性善良,为自己是一个凡人,无力改变恶劣的现实环境,所以深自愧疚。总之,他感受到了人性的恶,世界的恶,虽然心中向善,但是又无可奈何。

王阳明的心学四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即是说,人心本是无善无恶的,有善有恶是因为动了意念,动意念是因为客观环境,受到了其他人和其他事物的影响,知善知恶就是有良知,为善去恶就是格物,格物就是认识到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利也有害,所以要取其利去其害。

寺内寿太郎是知名诗人,太宰治是大作家,中岛哲也是大导演,他们三人的共同点是感情深沉,然而缺乏慧根,所以他们虽然知善知恶,却不能为善去恶,深陷在感情的泥淖里不能自拔,他们只能通过文学艺术、影视艺术宣泄出这种内心挣扎的无力与痛苦,成就一个悲剧性的人生故事。

由表及里,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的内在本质是——人性无所适从的苦恼,导致个人内心中的善念被恶念彻底打败,令人绝望,最终主动选择走向死亡。

这么一句十分简单、真挚却又十分颓丧的话语,竟然引起无数网民产生共鸣,说明人性无所适从的苦恼是普遍存在。正因为人性无所适从的苦恼普遍存在,所以人性向善或向恶迫切需要良好的引导。

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人性就会迷失方向。有些人因为暴怒而激情杀人。有些人因为负面情绪难以抑制而憋死自己。所有不受控的负面情绪都好比无法驯服的猛兽,实质上也是愚昧与野蛮。

人生就是一个从愚昧、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如果用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愚昧、野蛮走向文明也是始终不变的历史逻辑。

既然人生的过程和历史的发展都是从愚昧、野蛮走向文明,人性的起点不可能是善,孟子说人性本善显然是不对的。那么,荀子说人性本恶就对了吗?

我更赞同无善无恶心之体。换句话简单地说,那就是人之初,没人性。因为人之初是会捕捉飞禽走兽的群居动物,人类的始祖比禽兽更野蛮。人性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感悟、自我塑造慢慢形成的。

人之所以成人,是因为千万年的情感凝聚,思想升华,文化教化,精神觉悟。

然而,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耶稣说人有原罪,前提条件都是人生而为人,这些说法都不对,不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需求。生而为人就是历史第一大谣言。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