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步走遍天下(三五步走遍天下指的是哪门儿艺术)

时刻小站 182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漫谈晋城古戏台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06期 段文昌(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古戏台,是融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和文学于一炉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国内外罕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晋城,古戏台灿若星辰、遍布全市各地。这些戏台历史久远、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独具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价值,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加强更加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1946年,赵树理写过一副戏台联∶"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对我国戏剧艺术进行了高度概括,既形会、又神会。

根据车文明先生的定义,古戏台是指民国以前修建的戏台建筑,是我国独有的剧场建筑样式。严格意义上的戏台,专指以戏曲表演为主要功能的有顶盖建筑,一般不包括早期的土台、露台等露天表演场所。历史上关干戏台的名称有舞亭、舞厅、舞楼、乐厅、乐楼、戏台、礼乐楼、乐舞楼、歌舞楼、山门戏台、山门舞楼等。

古戏台,是融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和文学于一炉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国内外罕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晋城,古戏台灿若星辰、遍布全市各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几乎是"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台",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瑰宝,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一、晋城古戏台历史久远、数量众多

戏台的修建发端干宋,历经金元,至明清大量普及,形制也逐渐成熟、完备。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全国最早的戏台出现在山西。宋代戏台虽因年代久远早已荡然无存,但在山西发现了3通宋代舞楼碑刻,为中国最早的戏台明证。高平开化寺有1座大雄宝殿,殿内北墙东侧壁画中有1幅女乐舞演出图(见图1)。根据已发现的画工题记,壁画为郭发所作,完成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显示了我国最早的表演场地形式——露台。

高平河西镇西李门村二仙庙保留了1座露台((见图2),与正数属干二仙庙的主体建筑,均创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露台在正殿前,与正殿连在一起.但并不是正数台基的前伸,而是独立之台。露台高1.15米、宽13.5米、深6.86米,整体为须弥座式,但有所简化。

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实物古戏台创建于金代。据专家调研考证,晋城已发现多处,为山西之最。

据冯俊杰先生推测,晋城泽州县冶底村和阳城县屯城村两座东岳庙的舞楼,很有可能是金人创建,这是山西较早的仍留有实物的神庙戏台。在冶底村舞楼东北角的柱子上端,还存有阴刻铭文,从已剥落的文字中还能看清正隆贰3个字,有可能指的是金海陵王正隆二年,即1157年。(见图3)

而屯城村东岳庙舞楼的4根石柱与庙内后殿前的石柱作法相同,后殿石柱上有承安四年(1199)的题刻,弥座台基有泰和八年(1208)的题刻,东侧垛殿的石柱上则有大安二年(1210)的题刻。舞楼的创建时间应当距此不远。(见图4)

如果说冶底村和屯城村舞楼的年代仅仅是推测的话,高平王报村二郎庙舞楼则是有确切纪年的金代戏台,现已确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戏台。(见图5)

王报村二郎神庙戏台正面右下方的束腰石上有一则铭文题记: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石板右上角还刻有博士李皋。大定即金大定,大定二十三年,即1183年,这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戏台的最有力的证据,比此前被认为是我国最古老戏台的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即1283年)还早110年。

阳城县下交村成汤庙的拜殿,也是有确切纪年的金代戏台。拜殿,本是明人创建新型舞楼之后的改称,其实就是舞楼,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见图6)

据我院赵建斌老师调研考证,除上面提到的古戏台外,我市高平神农镇下台村炎帝中庙舞楼、阳城固隆乡泽城村汤帝庙舞亭、驾岭乡封头村汤帝庙舞亭(庭)、沁水县龙港镇上木亭村舞亭(庭)也应属于金代遗构。

程画梅、阎法宝调查,上党地区目前保存下来的元代戏台主要分布在泽州和沁水两县。如:泽州县湖里村的二仙庙、东四义村的清真观和沁水县郭壁村的府君庙。另有几处元代戏台遗址和文物遗迹,则保存在沁水县姚家河村的龙王寺和下格碑村的圣王行宫。

据廖奔先生统计,山西境内现存金元时期的戏台有15处,而车文明先生在他的《中国神庙剧场》一书中列举了13座现在仍保存的金元戏台,又列举了21座现在不存的金元戏台。但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仅晋城就有10多座。因此,金元戏台的实际数量要远远多于廖、车两位先生统计的数据。(段建宏博士论文《戏台与社会:明清山西戏台研究》一文中金元时期的山西戏台统计为20多处,应该是可信的。)可见,仅就一个地市来说,晋城保存的金元戏台的数量首屈一指。

明清时期,戏台大量普及,形制也逐渐成熟、完备。据车文明先生统计,全国现存明代戏台,有依据可考者约80余座,其中山西省存38座。而根据《上党古戏台》作者的走访调查,晋城明代古戏台至少有沁水县西关玉皇庙舞楼、泽州县下川村汤帝庙舞庭、泽州县大井头村三教堂舞庭、高平市王何村五龙庙戏台、泽州县大阳镇汤帝庙戏台、泽州县坪上村汤帝庙舞亭、阳城县西南村二郎庙戏台等7座,占山西明代戏台总数的1/5。

至于清代戏台,晋城市各县区都保留很多,尤其在农村,村村都有庙、有庙必有戏台,较大的村庄甚至有好几个,有的甚至一个庙就有多个戏台。如高平市米山镇郭村相如宫就有内外两个戏台,泽州县七干村汤王庙分前后两院,分别有前院剧场和后院汤王庙两个戏台。第三次全国戏曲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山西省高平市现存戏台约300多座,阳城县现存100余座。相关文献显示:泽州县9个乡镇有126座古戏台;沁水县9个乡镇有109座古戏台。调查的乡镇数量分别只有53%和64%,因此,泽州县和沁水县古戏台的实际数量要远远大于统计数字。车文明先生根据近年调查,结合最新的文物统计结果估计,山西省现存古戏台应有2500余座,其中80%以上为清代戏台。而据上述不完全统计,即使不计陵川县和城区,晋城古戏台至少有630多座,清代建筑占90%以上。

二、晋城古戏台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戏台按其所属建筑可分为神庙戏台、会馆戏台、祠堂戏台、茶楼酒馆戏台、宫廷戏台等类型。宫廷戏台由于其独特性,北京以外的其它地方很难见到。祠堂戏台是神庙戏台的变体,出现较晚。家族祠堂与神庙相似,祖先就是神庙中祭祀的神灵,戏台一般也是坐南朝北,位于祖堂对面,在家族的重要节日安排演戏。山西由于家族不发达,家族戏台较少,但也有祁县乔家大院戏台等少数几个。据刘祖彤调查,位于泽州县西郜村李氏祠堂内有1座祠堂戏台(见图7)。会馆戏台与神庙戏台也大致相似,都要供奉相应的神灵,戏台建在神灵对面,主要为神灵献戏。但由于会馆在于团结同乡或同业商人,因此娱乐成分相对增多,演戏的时间较多,不象神庙与祠堂只在固定日期演戏。山西商人外出经商,修建了大量的会馆,而山西本地由于极少有人来此经商贸易,或贸易者实力较微、人数不多、不足以修建会馆,造成了会馆戏台的缺失。但晋城城区却有1座怀覃会馆戏台,位于水陆院(见图8)。怀覃会馆是晋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南北部3府(彰德、卫辉、怀庆)在泽州府的行业会馆。据考证,怀覃会馆多为明代遗物,由大小两个院落组成,占地2000余m2,有照壁、东西戟门、舞台、钟鼓楼、大殿、拜亭、耳殿、廊庑等。

最早的戏台其实就是个亭子,可以四面观看。晋城古戏台中,金元时期的大都仍是亭子,单开间,但有的已经堵上后墙,由四面观变为三面观。到了明代,由三面观变为一面观,同时增加了台面开间。一般戏台皆为3间,大的5间。这使得神庙戏台既有利于容纳更多的演员演出,也有利于化妆换装。同时鼓乐分开,并有了前后场之别,既有利于演戏、也有利于观戏。

大约在成化年间,神庙剧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台式样——过路台,即将戏台建于山门或过道,一般称为山门戏台,民间称为过路台。山门戏台一般是二层建筑,附建左右耳房和院两侧看楼,外观是巍峨耸立的山门,内看是高敞气派的戏台,底层通行,上层演戏。耳房上层是化装间,有门与舞台相通;下层是艺人的伙房及临时休息处,看楼之上则为妇女看戏之所。与金元戏台比较,它节省开支、减少庙内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开阔民众的看戏场地,还给艺人准备了足够的演出及生活空间,经济实用,配套建筑比较完善,适应较大规模的戏曲演出,并能严男女之大防,一举数得,体现出古人创造性的构思和成熟的建筑技巧。晋城明清古戏台大都是山门戏台。

古戏台屋面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多种样式,晋城都有,但以悬山顶和硬山顶居多。

下面介绍几座样式较为特殊的晋城古戏台:

陵川县杨村玉皇观戏台。3开间,单檐悬山顶,前插翼角,两侧附建乐池,其屋顶低于戏台屋面,也是悬山顶,前插翼角,整体造型呈现出高低错落的重檐之美。(见图9)

阳城县汤帝庙戏台。3开间,是一种外观悬山顶与内转歇山顶相结合的顶制。台上前檐为4根八角形青石柱,方墩础。隔扇为新制,中间匾额上写有歌舞台。其两侧耳房为钟鼓楼的二楼,用于演员化妆。(见图10)

高平市上董峰村圣姑庙。两进院,前院三教殿,后院圣姑殿,戏台附建于前院三教殿背后。3开间,为罕见的前殿后台建筑形制。(见图11)

泽州县辛壁村汤帝庙山门为背后出厦,悬山顶3间,戏台与两侧的夹屋和鼓楼高低错落,构成重檐之势。其特殊之处是戏台两侧为夹屋而不是耳房,夹屋两侧均有拱门与戏台、钟鼓相通。院子东西两侧,有看楼各7间。(见图12)

陵川县礼义镇崔府君庙内为一过路戏台,建于庙台台基以北的重檐山门之内,与正殿、献殿相对。底层中间为门洞、两侧建有小屋。戏台是悬山顶,面阔5间,为庙内少见的单体戏台形制。(见图13)

三、晋城古戏台内涵丰富、意蕴深邃

(一)晋城古戏台展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神庙文化

上文已经说过,晋城古戏台绝大多数是神庙戏台。尤其是明清,在较大的或较重要的神庙中,没有戏台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戏台就不能体现人们对神灵虔敬的心情。可以说,戏台是神庙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敬神祭祀的重要方式,唱戏就是为了酬神。戏台所在的庙宇种类繁多,与地方地理、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仅以沁水县古戏台所在的庙宇为例,根据侯璐莎的调查,就有龙王庙、关帝庙、汤帝庙、黑虎庙、五龙庙、成汤庙、崔府君庙、玄帝庙、二郎神庙、城隍庙、玉皇庙、白龙庙、观音阁、牛王庙、山神庙、南堂庙、虞帝庙、舜王庙等多种,而关帝庙戏台在总数量中所占比重较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泽州县的神庙也是多种多样,而数量最多的神庙是三教堂,有19座之多,最有名的是李寨陟椒村的三教堂。三教堂把佛、道、儒3种不同的教派合为一体,有人戏称是合署办公,有人说是统一战线,妙趣横生、富有哲理。三教堂的出现,其实也体现了当地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混沌性或功利性。信仰的含义在他们心中并不是非常清晰和固定,而与个体、地域密切关联。

晋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神农炎帝、尧、舜、禹都在这里留下了各种传说故事,神迹、庙宇遍布乡村。高平市有座戏台就借用舜的故事,为戏台题写了牌匾,将地域文化与戏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高平市康营村古戏台的戏联则直接描绘了地方歌舞戏曲艺术的兴起,让人们领略了地方历史、地方名人以及地方文化:宋代孔三传汴京名伶创诸宫调难怪泽州音韵冲瓦舍,唐朝李隆基潞安别驾喜闻新声或曰上党歌舞先梨园。上联与宋代泽州文化名人孔三传相联,肯定了他在创作诸宫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当时的名气;下联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融为一体,记述了唐玄宗李隆基与当地歌舞的关系。高平市王何村有1座五龙庙戏台,台上悬挂古庆云牌匾,也是使用

了地域历史文化。古时舜禅位于禹时出现了庆云,古籍中称为卿云,舜曾作:《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这样和美高雅的气氛中,舜将帝位禅让给禹。这个台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现了历史的意蕴、时空的幽深。另外,高平市建有许多炎帝庙戏台,显然与相传神农尝百谷处的羊头山有关;沁水县建有许多舜帝庙戏台,则与舜耕历山的传说有关。

由于晋城地处上党地区,十年九旱,导致祷雨之事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晋城各地的汤帝庙戏台较多,酬神献戏就是祈求风调雨顺。据传,商汤祷雨就发生在晋城市的阳城县。

(二)晋城古戏台保存了大量较为完好的碑刻、楹联、雕刻、绘画等,包括戏台建筑本身,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中叶以后,戏台建筑雕饰之风盛行,至清代,一般庙宇都重视建筑物的美化,几乎达到凡木必雕、凡雕必美的程度,甚至斗、栱、下昂、耍头等亦皆变体,刻成多种形状的龙、凤、象头及梅、菊、牡丹之类,阑额、由额、雀替上面更是布满雕刻,有些还雕有不少戏曲故事。如泽州李寨乡陟椒村三教堂,已成为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恢宏的建筑,精美的木雕、石雕令观者惊叹,特别是木雕,被古建筑专家誉为我国古代木雕艺术的精品。再比如高平市西里门村二仙庙露台,在其束腰处有6块石刻,刻有人物、花卉,其中内有两幅线刻画,一为金人巾舞图,一为宋金队戏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价值,是研究上党戏曲乃至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见图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戏台已默默无闻地退出了历史,其功能也已被其它艺术或新兴媒介所代替,因此只能成为历史遗迹。但它们的存在,对研究晋城、山西乃至中国的戏曲史、建筑史、文化史、艺术史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今,现存金元戏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戏台也有不少与所在庙宇一起成为国保;作为省保、市保、县保文物单位的更是为数众多。随着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旅游行业的兴起,许多庙宇、古街道、私家庄园被重新修整并对外开放,其中的古戏台也自然得到维修与保护。当然,古戏台的保护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待于更加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