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货币(秦国统一全国后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时刻小站 178

钱币(货币),指在商品交易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随着原始社会中物物交换的进行,逐渐出现了具有一般等价物性质、能够普遍进行交换的物品,便形成了钱币的最初形式。

最开始得到认同的钱币是贝币,《尚书》中茲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说明贝、玉作为财富的象征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同时,商周的鼎文里面也有贝的价值体现。如商代戍嗣子鼎文丙午,王商(赏)戍嗣子贝廿(二十)朋,在□□,用作父癸宝鼎是说因为王赏了贝,所以做了宝鼎;西周亢鼎文乙未,公大保买大休(球)于美亚,才(财)五十朋。公令亢归美亚贝五十朋是说公大保用贝从美亚那里用贝买了大休(球)。贝币以朋为计算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然而,随着交易人群的扩大,涉及的区域变得越来越多,天然贝无法支撑起相互之间的交易需求,也就产生了仿制品,如骨贝、石贝、陶贝等,乃至有金属贝币。

青铜时代的后期,青铜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青铜器逐渐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青铜工具的使用,对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个时候青铜器,特别是作为农具使用的青铜器,因为足够强适用性,成为交易中的一般等价物。

钱,其实就是农具铲在上古汉语中的发音。布,则是农具镈(即锄)的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

春秋时期,就已经有铸造钱币的记载,《国语·周语下》中单穆公劝说景王不可铸大钱废轻而作重(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二四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

而且,最开始流通的钱币依旧保持了农具的形态,保留了首部用来插入木柄的銎(qióng,指进行安柄的孔),所以,古钱学家称为空首布,或称铲币。

这些空首布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形态,根据肩、足、裆的形态进行命名,如平肩弧足空首布(周王室、晋国魏卿等地)、垂肩弧足空首布(晋国韩卿)、耸肩尖足空首布(晋国赵卿),同时也有大型、小型的区分。

到了战国时期,将钱币的首部与身部保持同样扁平,这样使得钱币流通得更加方便,也就是被称之为平首布。

平首布也维持了原本空首布的形态,同样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平首布,如尖足平首布、方足布、圆足布、桥足布、燕尾布等。其中流行范围最广的便是韩、赵、魏三国共同发行地方足布,燕尾布则是楚国为了和其他国家交易而制作的, 燕国小布常常两枚一组,一正一反,四足相连,故又称连布。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银行的徽标Logo其实就是按照布币的形态设计的,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恒生银行、绍兴银行等,还有就是涉及到经济一类的大学和学院的Logo同样也喜欢用,如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

布币只是战国期间流通钱币的一种,同时期,还有其他三种类型的钱币——刀币、圜[huán]钱、铜贝(蚁鼻钱)。

刀币,它的原型有说是从生产工具中的刀削(《周礼·考工记》记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蜕变而来,也有说是捕鱼的工具,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

刀币最早是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根据目前发现的刀身上的字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返)邦长法化等,把它们称之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

其中的六字刀,为中国出现最早的纪念币,是周王立田和为齐侯的开国纪念币(田氏代齐,战国初年陈国妫姓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采用了叠铸技术,发行较少,因此成为古币中最贵的钱币。据说,一枚六字刀的拍卖价钱达到百万

燕国的刀币则是因为币身有个明字而被称之为明刀,不过,这个明字是前人对匽字的误识,匽其实也是燕国的本身的国名,只是在汉朝的时候,当时的史官不知道燕国的名字是哪一个,就写了燕进而确定下来。

赵国铸造的刀币,则是为了与齐燕进行交易,币身上都有邯郸(铭文为甘丹)、蔺(铭文为焛)、柏人(铭文为白人或白)等地名。

圜钱(圆钱、环钱),钱作圆形,最开始是圆孔,后面发展成方孔,就有些像大众所熟知的外圆内方的古代铜钱了,它主要流行在东周、西周、秦以及赵、魏两国沿黄河地区。

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因为这种钱相比于其他钱币便于携带,引起各国的仿铸,根据货币单位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一、以两为单位的秦国圜钱,如半两钱;二、以釿为单位的两周、三晋地区的圜钱,如黍垣一釿;三、以传统货币单位刀为名称的齐、燕圜钱,齐的益化,燕的燕化,化字为刀币上常出现的字。

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进行货币改革——初行钱。初行钱是指将钱币的铸造权收归国有,由国家来进行铸造,私人不再允许铸造。《秦律》严禁民间私铸钱币,律文中就有搜捕盗铸钱币犯的例子。《秦律》还规定官府铸造的钱,不论好坏,一律通用,不准百姓挑选使用,也不准商店和官吏随意挑选。

而在一九五五年洛阳王城遗址出土文信圆钱石范,同时,传世古钱有文信圆钱,形制类似半两,这是秦相文信侯吕不韦封邑河南所铸,说明当时国家所拥有的铸币权可以赋予给封君。

铜贝,形状像贝,沿袭古代用贝作钱币的习惯而来,上面的文字很难辨识,吴大澂释为贝字,是楚国广大地区的常用钱币,钱币的正面有阴文,多为咒紊,也有其他字,下端有孔,但大多未穿透,最普通的为人脸形,宋代(南宋洪遵《泉志》)以来人们称它为蚁鼻钱或鬼脸钱。

除了铜币之外,战国时期各国承认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以斤、镒等重量单位来计算(镒重二十两,一说重二十四两),而黄金大量集中在各国政府、贵族、官僚和少数富人手中。

许多珍贵的商品都是以黄金论价的。如千里马、象床、宝剑、狐裘等物都是价值千金,还有常听的千金买马骨、百金之地、千金之子等等。

可以看到,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各自为政,自己铸造钱币,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货物交易以及相关的贸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原各国的旧币,推行以秦币为基础新的货币制度,秦国圜钱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