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塔临水而立
广运桥下浩渺无边
水面与灯光相得益彰
是满眼收不尽的璀璨
这样的浐灞,是否勾起了你旧时的回忆?
一起和浐灞君来读张彦梅《浐灞絮语》,
听她用文字向你说浐灞——
浐
灞
絮
语
文|张彦梅
归莺语悦报春暖,灞柳疏疏烟雨时。
故土故地,这里的山水风光让我陌生又熟悉。
归莺语悦报春暖,灞柳疏疏烟雨时
立于岸边,想起童年,爷爷一路上吟诵诗词牵我上学放学,我们经常扶着桥上的栏杆凝眸远眺,看涓涓流水,听细风沙沙。想起爷爷的诗句: 浅水平沙落日遥,芦苇静静地温柔地摇落秋霞的画面,早已叩开了记忆的心扉。
即使时代在变,河流也在变。即使今天的灞水以另一种别样的气度呈现在眼前,我想,河畔的垂柳依然能凝望见昨日的欢乐旧影。
水势荡荡、绿意勃发,水鸟振翅飞翔,所有的生命尽情绽放,与记忆中的小水小绿相比,今日之灞水更符合灞字的意象。
灞水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因炫耀其霸业,改名灞水。发源于秦岭蓝田的灞水,蜿蜒于白鹿塬底,顺势北下接纳浐水再归入渭水。
浅水平沙落日遥
我想,西安倚靠秦岭这样一个风情万种的山脉,八水绕城抑或是天赐美意。
河水汩汩,悠悠、漾漾、波澜不惊。碧波荡漾处,竹影廊桥,高低错落,野鸭缓缓游弋。岸边,迎着日光生长的草木,吐露着初春嫩绿的清香。
坐在木椅上,看着美丽的蝴蝶拜访脚旁紫色的花,流连几秒又轻扇翅膀飞向一丛嫣红。极目处,一个垂钓的侧影于万顷波中,专注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
水无涯,绿无边
眼前,水无涯,绿无边。
我甚至怀疑曾经垃圾围城真的存在过了。
河面无舟。心底却有漕船穿梭,耳旁有数万民夫挖渠的号子,漕船剪浪的水声,这是不由自主的。
脚下是广运潭,隋唐时期长安的漕运码头。我看不见古码头遗迹,却因为广运潭这三个字,牵出长安漕运盛景。
作为人工工程,漕运是伟大的。漕运,古代运送粮食、物资的水道。漕运始启于汉朝。为了应对急剧增加的京城人口,以及应对漠北匈奴用兵,汉武帝开凿了一条引渭水、流经城北,直抵潼关的漕渠。使原来由潼关至长安的900里渭河弯曲河道缩短到300余里,漕运能力大大提高保障了京都的粮食和财务的供给,也使渠下农田得到灌溉。
广运桥下,水色浩渺无边
漕渠沿用到唐朝时已经淤塞。为了解决粮食运输问题,唐玄宗重开漕渠。《旧唐书》:于长安城东九里长乐坡下、浐水之上架苑墙,东西有望春楼,楼下穿广运潭以通舟楫,史称广运潭。 广运潭这个名字是当朝皇帝李隆基亲自起的。广字出自隋代广通渠,体现着这段漕渠的历史传承;运是唐明皇期望漕渠建成给王朝带来好运气。
然而一场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而衰,当漕路被完全断绝时,强极一时的王朝轰然倒下。
唐灭亡后,都城东迁。广运潭也由此就一直黯然到千年后的21世纪。
直到当代浐灞生态区成立。种草植树,修堤制坝,整流固源。
岛洲相连,积潭成渊
湖中有岛,岛洲相连;洲内有潭,积潭成渊……今天的河道早已不复有交通运输的功能,却以大绿大水的姿态还给了我们一个生态家园。
漫步到世博园里,我远远凝望着着送你一个长安取景框绿雕,透过由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翻转交错,构成中间空心取景框望过去,现代感的长安塔临水而立,缱绻着悠悠古风。
秦砖汉瓦、诗词歌赋、飞天舞袖、丝绸之路……宗教、历史、文化,又是不可拒绝地在心头上演了一场春夏秋冬。
一阵风起,细波微澜。
拍照的人们与风情建筑、绿雕被夕阳一起镀上了金边。
万家灯火 夜色阑珊
水与灯光相得益彰,当有灯光打在水面,就是满眼收不尽的璀璨。
此刻,这一方云天美得一点也不含蓄,带着妩媚的风情万种。
开车离去时,无人折柳送别。可分明感觉在急速的后退暗影里,有依依惜别的情绪。
驰上广运桥,再看一眼,这水色浩渺无边。
这条陪着我走过童年的河流,昨天,见证了长安城数不尽的繁华兴盛,落寞沧桑。明天还将生生不息迎接着明天……
作者简介
张彦梅,笔名薰予。陕西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西安晚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多篇。
往期文章精选
大家都在看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