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前半卷为什么(富春山居图前半卷为谁)

时刻小站 223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山水画,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朝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等画作,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出生于江苏常熟。黄公望聪明好学,青年时即博通经史,但他生于宋元交替的混乱时期,后因牵累入狱,此挫折使他深感世事险恶,出狱后即加入全真教成为一名道士,自号大痴道人。

他先后在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卖卜传道,晚年又移居浙江富春山中,并经常云游四方,参与诗文雅集,彼此以诗文书画相酬答。他精通词曲,性格豪放,传世的绘画诗文作品也大多创作于此一时期。

黄公望隐遁山林以书画为寄托,但却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在元四家中年岁最长,曾受到赵孟頫的指授,艺术思想也得其影响。

绘画上主要取法五代北宋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加以融化吸收。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

《富春山居图》为横卷,长达两丈,以苍润精炼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

此卷应友人郑无用之请而绘,每兴之所至用点染挥毫,前后断续酝酿数年始完成,没有过多地拘泥于物象表面的细微描画,而是着重把握住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卷中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缴从林亭舍,疏密相问,吸收董,巨画法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为黄氏经意之作。

《富春山居图》的现世,让许多画家心里震撼黄公望的绝世之作,特别是到了明朝,文人画家们看到此画,掀起了一股欲师黄公望的想法,众画家纷纷争相临摹、仿绘。

从《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和钤印来看,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此画绝对是好画,但是收藏此画的有些人就太混账了一些。

真正爱画的人都会善加保护和珍惜,而一些人却用此画满足私欲。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幅《富春山居图》摹本和仿作,了解《富春山居图》背后的故事。

沈周 背临图卷

明朝时,《富春山居图》传到明四家之首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幅画,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当时,收藏家把自己收藏的书画珍品拿去请好友、名人题跋是一种时尚,题跋得越多、越长,书画作品的文化积淀就越深。

沈周也把这幅画交给一位朋友去题跋,没想到那位朋友的儿子竟见利忘义,把画偷偷卖掉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他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但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却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念念不忘这幅让他魂牵梦萦的画作,他愣是凭着记忆画出了另一幅《富春山居图》,他的仿作与原作在构图等方面都惊人的相似。

沈周背临的《富春山居图》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坡岗起伏,景物疏朗,布局开合有度,用笔方圆兼顾,刚柔并济,结合了披麻皴法与矾头皴法,对原作的临摹达到了形神兼似的境界,而笔法间又流露出沈周自己个人的特色。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在清朝末年被焚毁作两段,分别辗转流传,如今前一段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一段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沈周此幅临作基本上保留了原作被毁以前的面貌,故这幅作品除具有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重现黄氏原作的重要意义。尾纸有姚绶、其昌、吴宽、文彭、周天球、湖湘洲渚家题跋。

而除了沈周背临的《富春山居图》以外,比较著名的就是被乾隆收藏过的仿本子明卷。

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摹本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并且还有意添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都把乾隆帝蒙骗了。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乾隆得到子明卷后,爱不释手,接连在画作上题文铃印多达四十几处。乾隆虽然每天都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名家字画,但是此人作为皇帝,自视过高,不曾深入去了解过古人书画,造成鉴赏能力不高,误认为此图卷正是黄公望的真迹《富春山居图》。

事实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明显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

但乾隆帝的书画鉴赏水平,显然并不足以看出这些漏洞。这卷后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甚为喜欢。并且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有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

乾隆爱画是真,但说他毁画也没有说错,在收藏子明卷的时候,他在此画作上共题跋了四十多处,可以说有空白的地方都被他作为练习书法的地方。

后来有诸多专家在考证子明卷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迹的时候,看到这上面密密麻麻的的题跋和铃印,都在大骂乾隆混蛋,心里又庆幸这幅画只是赝品

真迹虽然没有毁在乾隆手上,但在清朝末年也遭遇了厄运。一位有钱的豪绅得到了《富春山居图》,爱不释手,还建了阁楼专门盛放此画,在他临死之际,嘱咐儿子在他死后将此画焚烧随他带到阴间。

他的儿子愚孝,真的照做,在豪绅死后将画丢下了火盆里。眼看国宝就要被毁,豪绅的一名侄子趁人不注意用其它画作将此画换了回来,虽然画作被抢回,但是在中间却被烧了一个大洞,再没法还原。后人从破洞的地方将《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半部分只剩了一座山称为《剩山图》;后半部分叫做《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浙博

其中,《剩山图》现在收藏在浙江博物馆,《无用师卷》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来,两岸的画家在富春江畔,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二合为一合壁再次临摹,将《富春山居图》恢复了原貌。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完美合璧卷(剩山,无用师) 纸本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