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什么意思)

时刻小站 152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刘泾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今天的关键词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在回答巴西《经济价值报》记者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感受是什么?的提问时,这样回答道: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个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内涵丰富。这句话被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而且还作为至理名言被许多政治家所引用,如美国前总统里根1988年在《国情咨文》中曾经引用过这句名言。如何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深刻内涵,对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中的政治智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漫长的时间流逝常常帮助我们将生活的经验上升为人生的智慧。中华文化对人的启迪,总是以最为形象的比喻,引申出最为经典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并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中国哲学的鼻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六十章。其完整表述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 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比喻治国,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治国理政智慧。意思是治理国家要如同烹调一道新鲜的菜肴一样,需要精心调治,不要随意翻动,不能煮的太咸,也不能煮的太淡;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怠慢;油、盐、酱、醋都要恰到好处;火候也要适当。于是,这对掌勺者的能力形成巨大挑战,要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同样道理,治理大国更要谨慎小心,既不能操之过急求政绩、朝令夕改乱折腾,也不能懈怠马虎不负责任,而应了解国情,体察民意,尊重规律,科学施政。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来比拟治理国家之兢兢业业,这正是一种举重若轻、化大为小的智慧。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时代意蕴

治大国若烹小鲜思想中既包含着独特的传统政治意蕴,又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表达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从而赋予治大国若烹小鲜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大国治理要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国家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大国治理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就如同烹小鲜必须掌握好火候,既防夹生,又防煳锅一样,不要不断地翻来翻去以免把小鱼搞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大发展历史性交汇,挑战与机遇、风险与冲突并存。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下,最需要的就是战略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多次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体现了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政治智慧。

其次,大国治理要立足本国国情,遵循客观规律谋划治国方略。我国是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一切政策实践都要立足于国情,把握住发展中的变与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但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个转化、两个没有变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用烹小鲜比喻治大国,要求国家的决策者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谋划治国方略,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让锅里的每一条小鲜都适当均匀的受热,各种调料也要适时加入,最后才能呈现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再次,大国治理要勤勉执政,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历来是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根基工程,民心向背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人民的需要是否被满足是评判执政党治国理政成效的标准。就如同烹小鲜是为了满足品尝者的口味一样,如果食客不满意,那么再好的烹饪菜谱、再多的工序和精力都是白费的。因此,为了烹出让人民满意的小鲜,就要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在群众的批评建议中不断提升小鲜的口感,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愿以偿、心满意足,这才是烹小鲜的真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德国,在回答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问题时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灵活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治大国若烹小鲜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的深刻理解,领导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勤勉工作。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实践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和娴熟运用包括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不仅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且为我们成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典范。

中国有14亿人口,治理非常不易,需要有极高的治国理政智慧和聚集民众力量的高超领导艺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也不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妙喻,叮嘱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面对问题挑战,不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意识,更要掌握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适度原则。烹小鲜要耐心细致,而烹这个字也正体现出切勿轻举妄动的审慎态度,烹是小火慢炖、不是大火爆炒。烹讲究方法,更讲究火候。烹小鲜是日常生活小事,尚需要用心、尽心方能做好,治大国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更需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乐浴峰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