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在我国的文化地位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与我国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诗词文化等一些文化都有重要的联系,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莲是一种水生植物,在我国无论东南西北都能种植只要有水就能种植。
在逸周书中表明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种植并食用莲藕的历史,随着后世发展,在汉朝以后,关于莲的种植与使用屡屡出现并且日渐精细,然后并逐渐传播到全国,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我国莲文化独立体系文化,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古代莲文化的主要内涵,以及发展到后世的演变
莲花在我国的宗教文化中的地位:
莲花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中以莲花为尊把莲花视为最崇高的神物,莲花贵为佛教四大吉祥之花中的其中一种,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当你进入佛教圣地寺庙的时候,你抬头看可以看到佛祖的坐像,据佛经说这是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说经讲佛的姿态,端坐在莲台之上双手仰足上掌中手托莲台,似乎正在全力的引导信徒们脱离凡尘世界去到那佛教所说的莲花盛开的西方极乐世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洁性,象征着佛与菩萨跳出红尘超脱三界的意思。
莲花可以做到花死根不灭,来年春又生,这一道理虽然是自然现象,但在佛教中象征着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的道理,所以佛教把莲花看成了圣洁之花,在佛经中曾注释,西方极乐世界又称佛国也称莲界,寺庙中和尚的袈裟也叫莲服。
在佛教中以莲花来比喻佛祖和菩萨的象征,由于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神圣的意义所以佛教的圣花便是莲花,甚至佛经中把释迦牟尼也称为莲花化身,莲花在佛教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崇高意义。
莲花在我们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中也有着特殊的位置,我们在神话故事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会想到的三坛海会大神哪吒他的肉身便是莲花所化,不受三界任何摄魂之法,而在道教的《太乙救苦护身妙经》中,救苦天尊步步生莲,其法身变化无数。
除了道教信仰的神还在我国道家教派中存在有莲花冠一物,在道教中莲花冠又称上清冠。此等种类的冠只有在做道场的时候功劳最高者才能戴用瓷冠。由此可见莲花在我们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也有着不俗的地位。
在佛教中佛祖与菩萨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手掐莲花手印身披莲服,以显示自己对莲花最崇高的敬意,道教莲花冠只有道场的掌教才有权利佩戴此物,因为外形像一个盛放的莲花,所以命名为莲花冠。
此冠大多数是用金玉为材料来制做,是道教的冠帽中最高等级,莲花冠也间接证明莲花在道教之中的崇高地位,在我国两大主流宗教都以莲花为神圣之物。其看重的就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与泥同生,而不与泥同污的精神。
莲花在中国诗词文化中的地位:
在我国的诗词文化中文人墨客大多喜欢以花做诗词,其中最代表的便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但是事实上还有一位花中君子,那便是莲花,以莲花入诗文的文学作品占我国古代以及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大部分。
虽然莲花并未排在花中四君子之中,但是在国人喜爱的花中,莲花绝对可以和梅兰竹菊相比肩,在以莲花入诗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中,也寄托着诗人的情意,比如:清静悠闲宁静致远之情、青春绽放意趣盎然之情又或者是相思愁苦之情。
(1)清静悠闲宁静致远:
作为清静悠闲宁静致远的诗词代表大诗人孟浩然曾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以此诗来抒发诗人在夏日夜晚水亭边纳凉时候的清爽舒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与思念。
我们将此诗的感情融于景中,那便是太阳慢慢的西下,月亮从东边升起来,诗人在沐浴更衣之后披头散发着靠窗而卧,此情景多么的逍遥和自在可真是羡煞旁人,靠窗而卧之后夏日的清风送来夜晚的凉爽带着荷花的香味如丝缕一般沁人心脾。
此诗文意境幽深、高雅异常,诗人用夏日的夜晚和荷香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了自己的悠然自得,悠闲自乐的淡素情怀而烘托了氛围,通过细品这一首诗的意境我们可以从中深深地感受到夏日夜晚赏荷、赏竹、思故人的心镜,以这样的一首诗作为清静悠闲宁静致远的咏莲诗中的代表可谓是不差丝毫。
(2)青春绽放意趣盎然:
再到以咏荷去表达青春绽放意趣盎然之情的诗句有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诗文如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描绘的是在荷叶之中采莲的少女美丽的样子,意境非常优美情调也非常欢快。
前两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王昌龄站在池塘边看着池塘里采荷的少女他觉得少女就是荷花荷花就是少女,他用荷花的姿态表示少女的美丽,在我们解读的时候就仿佛见到那个采莲的少女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她亭亭玉立的模样,可真是美得不可方物,少女与荷叶相映成趣浑然一体。
几乎分不清谁为荷叶,谁为少女,当我们解读到三四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王昌龄看美景看的眼花缭乱的时候,与绿叶红莲融为一体的采莲少女不见了诗人惆怅惘然可是没有过了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不知不觉自己看如此美景竟然已走了神。
这首诗歌是诗人为了表达江南女子聪明美丽、天真活泼的个性而写下的,我们能够感受到荷花飘香、绽放青春美丽之姿的江南女子风采。
(3)离别相思愁闷苦痛:
说到以写荷花来表达离别相思愁闷苦痛之情的诗句的时候自己心中总是有那么一片惘然,这也正应了大诗人孟郊曾写的《怨诗》一文中的情绪,诗文是这么写道: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文中,女主人公的那种愁闷苦痛的相思之情,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文中女主人公的情缘就像异地恋,相隔千里的那种愁闷苦痛的相思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文中的女主人公却写到,试着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年夏天美丽的荷花会被谁的眼泪浸泡而死?
显然她觉得谁的爱意更深刻谁的眼泪便会更苦涩,荷花就会因为这苦涩沉重的相思而死,女主人公没有实体大小的相思情缘,就因为诗人的诗文描绘而被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心境自然而然的就被带入进去,解读完毕之后,心里一阵久久的压抑,不能释怀。
莲文化的民俗内涵与莲文化的演变:
(1)民俗内涵中的莲文化: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民俗文化中,有着许多与莲花相关的话语,古时候以蒂莲来象征男女爱情百年好合,夫妻恩爱,即使到现在也有藕断丝连的说法,此说法意指男女虽然已经分手,但是情意未绝的意思。
在古代的官场中莲花的莲谐音又同廉洁的廉,所以不管贪官还是清官都喜爱在家中种植莲花,在民俗中有一品清廉的说法,当然,在古代的谐音字说法中,还有很多关于莲花的民俗说法例如女子的金莲之足等其他说法,但在此就不一一解释了。
在古时候的人们,用莲花这种美好的事物去寓意自己的生活,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像莲花一样美好,用莲花去寄托男女之间的爱情其实是寄托了人们对当时爱情的神圣与纯洁的希望。
与莲花文化关系最深的就是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还是现代,在中国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这种植物喜爱的很,它象征着,清白自好不与世俗之恶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2)以弘扬中华文化来谈莲文化的演变:
在我们说到莲花文化的演变上,还是得说它的谐音内涵莲花又称荷花。所以人们把荷同和莲花的莲又与联相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把象征着和平、和谐、联合的象征物定为莲花,用莲花的高雅纯洁来象征着和平事业与和谐世界。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观赏荷花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弘扬,莲花的品种丰富多彩,但高雅纯洁的荷花世界,代表着以和(荷)为贵,所以荷花文化,又能够弘扬和平文化与和谐文化,非常希望我们中国的传承人们,能够将象征着和平美好的莲花文化带向世界的大舞台。
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去了解熟知我们的荷花文化,用荷花文化去弘扬我们心中的和平与和谐,所以荷花文化在某种深层次的意义上。能够促进我们祖国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等事业,对我们祖国的复兴,社会的繁荣富强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
千年以来,莲花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一直在发展着,这是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无论是宗教中的莲花,还是诗词歌赋中的莲花?它都代表着一种文化。但总归是我们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也希望我们现代人能够将这种文化去发扬光大以致传承后世。
参考资料: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道教书籍《太乙救苦护身妙经》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