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下)刘玄德三顾草庐,与正史无关。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诸葛亮门上的对联,也是对诸葛亮一生最好的总结。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跟着叔叔诸葛玄生活,诸葛玄也不长命,不久也死了。面对这样悲惨的遭遇,诸葛亮非但没有悲观失望,反而更加自强,使得荆襄的名士都非常赏识他,这其中就有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是位隐士,也是位名士,素有知人之明。隐士怎么会是名士呢?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如果说隐士就得隐藏的没有人知道,那么也就不存在隐士一说了。一般来讲,隐士都是名士,他们非常有才但就是不愿意做官,比如庄子。他们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宁愿曳尾涂中也不愿被统治者所利用。因为一旦做了官拿了俸禄,那就要听命行事,这对于隐士们来讲乃是最大的枷锁,是他们最不愿意做的事。
诸葛亮也是位隐士。
司马徽道号水镜先生,看人很准,常与人讨论天下大事,他一眼就看中了两位青年才俊,他认为此二人有匡扶天下的大才,被称为卧龙、凤雏,不可等闲视之。卧龙、凤雏就是诸葛亮和庞统。
诸葛亮原本也是要当隐士的,他那些朋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也都是隐士,只有徐元直想入仕。徐元直辅佐刘备后,被曹操用计骗走,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怕诸葛亮不愿意出山,又专程来到诸葛亮家中,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一番,并且特别嘱咐诸葛亮说:临行时,将公荐与玄德。玄德即日将来奉谒,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辅之,幸甚!
诸葛亮听后什么反应?不喜反恼!他说: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言外之意,你跟我交往这么久,难道认为我想做官吗?再看看诸葛亮门上的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不是只是说说而已。
回过头来说司马徽。刘备由于蔡瑁的追杀,误打误撞进入水镜庄,竟说找不到人才。殊不知人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水镜先生对他讲: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得一个人就能安天下,这属实有些夸张。在《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是一个未卜先知的存在,他显然知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方今天下正是由治入乱的起始阶段,汉家天下不可能再恢复昔日的辉煌,就算神仙下凡,也难以逆天行事,仅凭一个卧龙、凤雏,如何能安天下呢?
抱此看法的不止水镜先生,崔州平等隐士也作如是观。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先遇见崔州平。崔州平也是极有才之人,当他听闻刘备欲访诸葛亮寻安邦定国之策时,不禁笑了,他说: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遇见石广元和孟公威,他们直接摊牌:吾等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他们不是不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只是不想逆天而行。
所以当水镜先生听说徐元直临行前推荐了诸葛亮后说: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但这一切都是天数,到了这个地步,诸葛亮想不出山也难,他躲刘备两次,还能再躲第三次吗?所以水镜先生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对于诸葛亮来讲,他的生活本来淡泊宁静,刘备却非要请他出山,欲知诸葛亮这位隐士是否愿意出山,且看下回分解。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