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前面一句是什么(便向襄阳向洛阳的意思)

时刻小站 137

德广元年(公元763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已经过去了八年。当远在川蜀之地的杜甫,听到大河南北失地相继收复的消息后,提笔写出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时的杜甫较之前写下《春望》时的杜甫,是哪两种不同的心态呢?

时间回到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在长安的九年努力有了结果,他被任命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武装部的仓库管理员,级别是正八品下。于是,中国历史上上最有才华的仓库管理员诞生了,但不管怎么说杜甫总算是拼到了工作,并且能养家糊口。

然而几个月后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刚刚安定下来的杜甫又开始流亡。一路上,寒冷的月照着白水山,孤寂、凄清。他先带着家人从奉先逃到白水,再逃到鄜州城北的羌村。当杜甫听闻太子李亨继位后,次日便告别家人,只身前去投靠唐肃宗。

造化弄人,谁知杜甫行至中途时被迎面撞上叛军被俘虏,戏剧性的又被押解回长安。鄜州、长安,五百里相隔,音讯不通,这大概是一家人最痛苦的一次分别。明月孤悬天际,照着残破的长安,杜甫抬头望月,泪水已经沾湿了衣襟,这些年,颠沛流离,没有过一次欢聚。

在被困长安的日子里,杜甫写下了一首《月夜》以表对家人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因为杜甫官职太小,并不受叛军的过分看管,在某个薄雾笼罩的凌晨,杜甫悄咪咪地潜出长安城。

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变得如今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国家大乱不定,百姓流离失所,遍野烽烟饿殍,所有的一切无不使杜甫痛心疾首。此时的杜甫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功夫不负有心人,好在杜甫终于见到了唐肃宗。因为长途跋涉、路途艰辛,杜甫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但唐肃宗仍给杜甫安排了岗位——左拾遗。所谓杜拾遗,就是这么来的。往后的日子里,杜甫无论往何处,都再也没有与家人分开。

乾元二年(759年)冬,杜甫一家人抵达成都,远离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杜甫在西郊外浣花溪开荒地,建立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杜甫总算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得到一个安身处所。

德广元年(公元763年),这天的杜甫像往常一样,正在自己的草堂闲庭信步,看着黄四娘家门口的繁花如痴如醉。忽然,他听到安史之乱彻底平定的大新闻,这一刻的杜甫仿佛听到了天籁,长期压抑在胸中的郁结之情,一下子得到了释放,并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整首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但依然被后人评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

不过在诗中的河南其实指的是河南道,唐代的道相当于今天的省。河南道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黄河以南,安徽、江苏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河北道包括现在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及河北地区,包含叛军的老巢范阳。所以杜甫诗中所说的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平定。

诗中规划了杜甫要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但这终究成了一个未完成的计划。早年的漂泊让杜甫得了一身的重病,回家的路上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休息数月。大历四年(公元769)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修养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并写下《江南逢李龟年》。

但也就在这年冬天,杜甫终于耗尽了人生的最后一口气,病逝于湘江上的小船,享年59岁。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