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马合格成绩是多少(半马200什么水平)

时刻小站 1K

2022年11月6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北马,按惯例,写一篇赛记纪念一下。

一、关于跑者

现在的人都习惯用标签化或脸谱化来描述,在脑子里转了一圈,想到了几个词来定义自己,严肃跑者?(大部分时间是),装备党?(偶尔缴智商税),技术流?(算是吧,至少读过丹尼尔斯博士的大作),久病成医?(被动成为),社交牛?(不算,虽然总热心地参加跑团活动,但基本跑完就回家),这就是我。

数据化表达,也许就更直观了。跑龄4年,跑量将近9000公里,全马PB316,半马PB132。2020年后偶尔跑山越野,最长距离只跑过崇礼的60km。

二、与北马的缘分

18年夏天开始跑步,6分配,10公里要跑1个小时的水平,小白。通过跑团才知道普通人也可以跑北马,但那时候水平达不到,没有成绩,也没有参赛资格,看着跑团的跑友们高高兴兴地参加北马,只有羡慕的份。

自己只好稳稳地堆跑量,当年10月份参加了自己的第一项赛事,安德玛赞助的摇滚半马,在奥森绕两圈,挺好玩,跑了146,终于有了成绩证书。

有了证书就可以大规模撒网了,19年报名了北京长跑节(半马)和北马,都没中签,再次看着跑团的跑友们欢欢喜喜地去参加北马了。小鱼还是网到了两条,中签了哈尔滨马拉松,抢到了(先到先得)沈阳马拉松的资格。8月的骄阳下,哈尔滨首马353,两周后背靠背的沈阳马拉松由于体力没恢复,只跑到404。

20年,抗疫元年,北马取消了,整个一年都没有比赛。自己参加了两次越野赛,甘愿入坑。

21年,幸运女神终于眷顾我了,4月份参加了一次校园半马136;紧接着中签了北京长跑节,天安门-鸟巢线路,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出发,很激动。无奈感冒未愈,只跑到145;5月中签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状态不错,跑到了330。

夏天没偷懒,继续在练,终于中签了北马,无比期待,赛前LSD时居然把半马PB刷到了132。后来疫情形势急转直下,先是崇礼168越野取消了,再次传来消息是北马第二次被取消,转为线上赛。憋了一身的体力,含泪在原定北马开赛的当天早上,自己围着小区1km多的环形路,跑了将近40圈,把全马PB刷到316,给自己艰苦的训练画一个句号。

22年,依然期待着北马,秋天到了,各地赛事纷纷取消,感觉北马又要再一次放鸽子。10月4日吧,我记得,组委会突然传来消息,说北马能办,必须办,去年中签的名额会保留。欣喜,又有点不完美的遗憾,北马,没有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你,但终归是来了。

三、备战训练

22年开春的时候做了一个小手术,停跑了不到一个月。再恢复训练后,为补上欠下的跑量,有点操之过急,然后就把跟腱拉伤了。还好一年一度的校园半马也取消了,就没继续加练速度。带着伤每个月200公里的有氧到混氧配速跑。

期间报名了崇礼,没太在意,以为还是会取消,就没加练爬山。出乎意料的是,崇礼居然顶着压力如期举办了,基本相当于裸考。60公里和2300米的爬升,搞了将近11个小时,才完赛。虽然不太难,但也成功地把自己的伤又加重了。

到8月份意识到,这种带伤训练的效果不好。转为减少跑量,积极治疗,所以9月份的跑量掉到了140公里,10月听到北马举办的消息挺振奋,也才把跑量加到170公里。其中十一假期爬了一次三峰plus线路,33公里爬升2800米,再次把自己搞伤。不光搞伤,还着凉感冒,一直沥沥拉拉到月底才算好。

赛前的最后两次训练,一次是458配速跑了一个半马,一次是428配速跑了一个15公里。前赶后错,身体状态没允许来一个30+的LSD,所以本次比赛心里是没底的。

赛前自己预测,肯定会跑崩,但不知道会在多少公里,也许半马后,也许30公里后。第一次的北马,它找上门来,我只能接着。

四、装备

技术不够,装备来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为非典型装备党,正反两方面,怎么说都有理。11月4日领到的参赛包,除了阿迪的跨栏背心留个纪念,盐丸能带着,其余的装备都得自备。4-5号天气真的好,阳光明媚,和入冬的季节很不协调。天气预报说11月6日当天阴,11点之后有可能下雨,温度4-12度左右。翻译过来就是,快点跑,跑得慢就赠你们一个冰桶挑战的附加项目。

纠结穿什么,这之前的户外跑,我已经是穿长袖T恤+皮肤风衣,再冷就要上羽绒马甲了。但毕竟这是比赛,还得能少尽量少。赛前正好赶上京东双11抢跑,囤了C家的一些配件,正好在赛场上检验,所以装备从头到脚的清单如下:

头顶:compressport的空顶帽

上身A计划:X-bionic invent 4.0的长袖T

上身B计划:印着自己公司名字的Adidas速干T+迪卡侬袖套(去年对公司有承诺,最后在比赛中的选择)

手套:迪卡侬薄手套

腰包:compressport free belt pro腰包,自带号码扣

短裤:Nike Aeroswift紧身短裤 team Kenya

腿套:compressport R2V2腿套

袜子:Aonijie trail run 五指袜(没蹲到injinji好价)

鞋子:Nike Alphafly Next%

跑表:Garmin Forerunner 245

补给:迪卡侬32g能量胶2支(计划是3支,没时间去买了),康比特盐丸2粒装4组

爱心:临出发前,媳妇给我拿了两贴暖宝宝

装备的表现,按下不表,在赛后再做点评。

五、比赛日准备

写过好多次赛记了,赛前的准备基本都是一样的,这次再写一下吧。

周六还是要陪娃的,早上带娃去国贸上滑冰课,然后去给媳妇修手机,耽误了很久,下午一点多才弄好。没正经吃饭,在修手机的地方买了烤鸭外卖,吃了好多,油滋滋,很香。

正常的话,还是建议吃面食,积累糖原,我这多少有点自暴自弃了。疫情依然严峻,娃下午的舞蹈课取消了,我回家先睡觉,蓄积体力,因为我知道晚上我也不可能早睡。

一直睡到6点多,起来吃了饭,干点杂事,10点半之后再去睡觉,睡前喝了山楂果茶,王哥从第一次跑马教我的秘方。比赛的前夜总归睡不踏实,我感觉没过多久,看一下手表,12点40多分,再晕乎乎睡着,再看手表,3点10多分,再睡,再看手表,3点半。间隔小了啊?就这样,每隔20分钟看一下手表,到了4点半再也睡不着了。

起床,上厕所,洗澡,抹凡士林(腹股沟、腋下和neinei)和吃早饭。面包,牛奶,一根香蕉,换上比赛服,检查参赛包,再上一次厕所。5:45,王哥来电话,我俩下楼去做地铁。

6点钟坐上了地铁,全是拿着北马透明参赛包的朋友们,或者看手机,或者在眯瞪,也有COSER穿着自己喜欢的装扮,大家基本都没说话,互相用眼神在交流,显得紧张而平静。

6点半到了前门地铁站,出战后,看到了大部队,人流浩浩荡荡地蛇形排队进场。望着路灯下的前门楼子,气氛一下子就烘托起来了,那种肾上腺激素爆发的感觉,北马,我来了。

六、赛前半小时

家离得近,原本不想那么早来冻着。到了才发现,入场的程序还是很耗时间的。天安门广场出发的比赛跑过一次半马,从西南角入场,一进来就先要存包。过安检时不让带水,我正好把带的一罐红牛喝掉。刷脸过安检后,找个角落把衣服换好,在去存包的路上,人流已经走不动了,一步一挪,沙丁鱼罐头似的,冷什么冷,人挨着人,加上兴奋,完全感受不到冷。

天阴沉沉的,和广场上人们的热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喇叭已经开始带大家热身了,看人流走的速度,心里有些着急。既来之则安之,人流要沿着广场西侧路先向北,绕过这个存包区,掉个头,再向南走回到前门楼子和毛主席纪念堂之间的路向东,到了广场东侧路再向北。最前面出发的是特邀选手和A区,然后按照字母顺序,顺时针甩尾,一直盘成一条长龙。

我挤到B区的时候,已经7点15了,看到了莲哥,开始一起做热身,此时第二轮热身也快结束了。不过好神奇的是,我做了几个高抬腿和后蹬腿,膝盖、髋和踝关节居然没有任何发皱的迹象,肌肉也弹性十足。我勒个天,激动兴奋是可以代替物理热身的?科学新发现啊。那身体状态,求战欲望强烈,感觉随时可以出发了。

不过我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做完了一套从头扫脚的热身操。然后去排队上厕所,实际上没什么可排放的,就是最后一个程序要完成才踏实。这次北马没准备那种长条形的小便池,而是一个个小便器,大大降低了轮转效率。还有人在排蹲坑,那还能来得及起跑吗?

上完厕所,回到出发区(B区最后挨着C区的位置),已经开始唱国歌了。心情兴奋到极点了,跟着吼完,感觉肺里的浊气已全部都排出。很快,主持人宣布了领导发枪,远远地啪的一声,C区追求成绩的跑友一下子涌了过来,差点被撞倒。

我无欲无求,不紧不慢地把手表和手机设置好,随着人流向起点的拱门走去。1分40秒左右,跨过计时毯,按下出发按钮,奔跑吧,少年。

七、赛道上

1、0-10公里

冲出起点,人并不如想象中的挤,主要是马路足够宽,想跑快的话,人缝之间的social distance让你游刃有余 。有点像小时候的打仗游戏,滴滴答滴答,冲锋号响了,大家冲啊,去夺取革命的胜利。

这时候身边有个女孩找不到了答应带自己跑的兔子哥,大声在痛斥这个负心汉,说好陪我跑42公里的,这才200米你就不见了?我路过喊了她一句,加油吧姑娘,再不跑就赶不上2路汽车了。

300米左转上了长安街,我看到了莲哥,他正在对着毛主席像比划大拇指,好像在说,毛爷爷,赐予我力量吧。我俩并行跑了几百米,我觉得自己身体状态不错,身边全是人,失去了参照物,明显不知道自己到底跑了多少配速,只是感觉腿有劲,有弹性。

没到南长街路口,就听到咕咚报时了,第一公里445,不快不慢的配速,心率还在低位。溜边,往前出溜,过了中南海大门口,过了府右街,第二公里配速来到了434,提高了10秒,感觉还能再快。但自己想压压,别整得太兴奋了。

路边护栏外,有很多观众在给选手们加油、拍照,长安街很空旷,加油声刚刚够打破沉寂,不算是很热闹。这一大早晨的,能来就不错了,辛苦了。

在西单之前追上了330的兔子小队,有20-30人,没跟他们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在跑。接下来的3公里的配速分别是433、434和431,很稳,心率上到170左右了,但不累。前5公里用时23分钟,平均配速436。

跑着跑着,在长安商场门口追上一个哥们,一边跑一边在给同事打电话聊工作,被迫偷听了一段。这哥们挺不容易,我佩服,佩服的是人家在430左右配速下,呼吸顺畅,谈笑风生。然后大部队就来到了第一个坡,木樨地桥。平跑过程中,没觉得长安街上这么多人,到坡底才发现,密密麻麻的人铺满了路面,有点密集恐惧症那种感觉。

体力足,第一个坡没费力没感觉就上去了,完全没影响配速,第六公里434,反而在下坡的第7公里,由于没怎么收腿,靠重力势能把速度悠到了427,全程最快的1公里。

人还是很多,没有跑散开,过了军博和世纪坛,到公主坟环岛拐弯的时候,是第8公里,配速437。长安街这段路感觉路面比较湿润,应该是洒过水,但不多,躲着点跑就行,不躲的话,Alphafly的橡胶似乎也不滑。需要注意的是尽量躲着点井盖,踩上去脚感会有明显变化,影响心情,打乱节奏。

拐过公主坟向北跑,是三环辅路,路面突然变窄,原本已经逐渐散开的人群又被压实回来。路窄又被护栏隔出一个缓冲带,观众离我们大概有3米左右,护栏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个站得笔直的武警,酷酷地,脸朝外。

武警小哥站在护栏内,虽然制服裤子是宽松版的,但一个个PP都很上翘,他们怎么做到的呢。这着实有点影响比赛选手啊,主要是女选手吧,挑战如何做到波澜不惊。

这段路开始略微有一些小顶风,感觉不如在长安街那段舒服,到花园桥之前来到了10公里,这两公里的配速分别是430和434,一如既往地稳。这5公里用时22分45秒,比前5公里少15秒,平均配速433。

前10公里,对于自己赛前的训练来说,已经不慢了。但跑在人群中,基本没有疲劳感。也没有太担心,因为担心也没用,该来的迟早会来。

2、11-20公里

花园桥左转再向西,终于感觉人散开了,印象里这一段路面很一般,有些坑洼不平。到车道沟桥有个小坡右转到了昆玉河辅路向北,跑了不到1小时,这段顶风有点加大了,凉,后背有些感觉。临出发前媳妇给我的暖宝宝,我把它贴在了后腰部位,一直暖烘烘的,给了我很大支持。

我的补给策略是15/25/35公里吃胶,20/30/40公里补盐丸,感觉自己一直没怎么出汗,不渴。到了14公里左右,我把右手手套摘下了,塞进腰包,掏出能量胶,撕开口,远远看到15公里补给站的牌子,把胶咬着吃进去。天气冷,胶比较黏,我不敢浪费(因为少带了一支),吃了一遍,还有手像赶牙膏皮那样又捋了一遍,吃干净。

正好进补给站,右手做进站手势,侧回头,后面的人给了个反馈,靠边,取了半杯魔力(赞助商)能量饮料,喝了一口,把口腔内残余的胶漱下去,没喝完,把纸杯扔进垃圾桶。做这些动作时,脚步只是降速,并没有停,做完后,再往前快步离开补给区。

这5公里用时23分15秒,比上一段慢半分钟,平均配速439,应该有进站补给的影响,另外顶风和这一段上下坡也有关系。我和金双约好了在这里加油,我靠边跑了一段,没看见他,负心汉,不能等啊,继续前进吧。

再往北就到西北四环了,右转走辅路,风呼地一下就更大了,刮了一些土。就环境而言,整个路程中,就这段最不舒服。跑到这里,我感觉有点累,最明显的就是不再能超越身边的其他选手了。我跟在一个哥们身后跑了几十米,想让他破破风,可是他太瘦了,自己都有点弱不禁风,挡风效果不理想。再看了看身边的人,也有男女搭配组合,女生紧跟在男生身后。我想还是别过去凑热闹了,第三者插足,男女男的寓意多不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吧。

苦日子很快结束了,在稻香园桥左转到了海淀南路,有高楼和树木的阻挡,风小多了,总里程也来到了20公里。还是提前准备好了盐丸,看到补给点前塞嘴里,到补给点依然只喝了小半杯功能饮料。这5公里我用时23分42秒,又慢了将近30秒,主要就是被风吹的,下次要是到这里,建议跟着大部队跑,应该会好很多。这段的平均配速是444,这个数我熟,是半马140,全马320的标准配速。

3、21-30公里

20公里后,很快就来到了半马,全靠惯性在跑,开始入定了,脑子放空,没有想任何事,仿佛思考也会消耗体力,要省着点儿。半马用时138,是个中规中矩的用时,后面还要自然掉速的话,反算全马用时应该在325左右。这段处于相对稳定期,就是傻傻地跑,也遇到了一个大神,穿了双拖鞋在跑,是那种厚底的运动拖鞋,秀儿。

一路向东,太阳依然没出来。过了学知桥后来到22.5公里的补给站,有能量胶,志愿者递给了我两支,家有余粮,我心里踏实了。但疲劳感逐渐产生,我很熟悉,那种撞墙前的感觉,该来的总归是要来了。在花园东路左转之前来到了25公里,这一段5公里用时24分09秒,平均配速450,最后的4字头。

路边加油的观众逐渐多起来了,第二波约好来助威的同学依然放了鸽子,负心汉再+1。撞墙了,跑不动了,然而并没有慌,原本也不打算PB,直接慢慢降速。原本在身边一起跑的其他人一点点超了过去,当然也有和我一样的撞墙选手,也在挣扎。

我正在想怎样应对,听见身后有人喊达美一哥,加油啊,应该是看到了我T恤上的印字。我说没劲了,兄弟们先上吧。然后被他们的排成方阵的小分队吞没了,我混在他们的人群中,跟了几步,感觉不是我的节奏,就再次躺平,任他们超越过去。像极了被大怪兽吞掉,又当臭臭被拉出来。

花园东路向北穿过志新桥到志新路,经过了几所高校,门口有专业的青春美少女啦啦队给大家加油,也甚是热闹。这个时候我正经历着撞墙调整期,不断被超越。再拐到学院路向北,再右转上科荟桥,这时候终于磨掉难熬的5公里,来到了30公里的计时点。我吃掉两粒盐丸,准备上桥,北马最大的坡。这5公里用时25分49秒,配速直接到了510,每公里掉了20秒,典型的撞墙。

墙撞得多了,也撞出经验了。别和它硬着来,认怂得永生,但凡有战胜它的欲望产生,只会输得更惨。调整呼吸,腿迈不动,就降步频,减步幅,怎么舒服怎么来,反正就是不要停下来。如果停下来,再启动,基本很难找回节奏,会陷入走走停停的轮回中。

4、31-40公里

31公里是科荟桥,在30公里这个特容易撞墙的路段搞大坡,是马拉松线路设计者常用增加难度的做法。吃过亏,血泪教训是2019年沈阳马拉松30公里的跨浑河大桥长坡,叠加暴晒,崩到直接停下走。还好这两年爬山多,爬这种坡根本就不算个事,而且冷飕飕的天,连汗都没出多少,想那样崩都难。

爬上桥,攒的重力势能不能浪费啊,下桥就稍微跨大一点步子,虽然有点戳腿,但比跑山的陡坡速降,这依然是小case。本来想最后再总结装备的,但在这里忍不住要夸一句,Alphafly的ZoomX厚底减震一点都没衰减,把下坡的冲击力缓冲到无形。

刚下桥,听见有人喊我,是同事带着全家来观赛兼给我加油。很高兴,有了主场的感觉,心情为之一振,打了个招呼,更有力地向前跑去。是不是更有力,我不知道,心里上感觉是。

到了奥林匹克公园的场馆群附近,开始真正的九曲十八弯。我怎么感觉人又开始多了呢?应该是一方面后面有匀速派的追兵迫近,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崩掉被我追上,真正的崩,停下来走着的那种。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紫背心男选手在走,我还是给他喊了一声加油。我也虚得很,小心地维持着自己的节奏,根据身体反馈随时调整脚步和呼吸,有点冲浪的感觉,随波逐流,反正就是不想硬变节奏去费力气了。

林萃桥下,右转上五环辅路,路书上说这是最后一个坡。此时都有些麻木,有坡吗,噢,已经过了。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来到了35公里,吃了一支胶,完全品不出什么味道,就是感觉很硬。温度有点上来了,我摘掉了手套,用手抹了一下鬓角,全是白色的盐霜。不记得出这么多汗,盐难道是直接析出的?这一段的5公里用时26分58秒,配速524,较前一段配速掉了14秒,是全程最慢的5公里。最慢的意思就是此时无路可退,要止跌回升,绝地反击了。

腿麻归腿麻,脑子还是清醒的,尤其是计算能力。还剩7公里多到终点,此时用时不到2小时50分,如果自己还想跑进330,那么这7公里的平均配速不能比530再慢了。我第35公里的配速是531,不能再下滑了,稳住啊。

接下来的第36公里是全程最慢的,配速532。这时候正好在奥林西路的大S弯,很多高校助威团一字排开,隐约看到一个饮水思源,一晃而过。我纠结要不要提起一些速度来,又觉得还有7公里,就那么一点余力,发力太早就没有存货了,所以还是稳住先,再等等。第37公里配速531,没再掉,稳住了。

拐过大S弯,是一段折返路段,能看到对面的选手们,围观的群众也很多,锣鼓喧天,受到了些许鼓舞,小幅加速。第38公里配速518,第39公里配速510,对比着330完赛的时间表,给自己争取了一些余量,不再紧张。

这两公里跑得很专注,连家人喊我的名字都没听到。姥姥姥爷带着小e在39公里折返点给我举牌加油的(妈妈带小i去爬大觉寺了),我错过是我的遗憾,他们看到我,我也算了一个心愿,因为他们从来没看过我比赛的情景。家人还专门制作了加油的牌子,据说武警小哥哥不让举,被迫还采取了游击战的策略。

这段路看到一对情侣,挎着胳膊在跑。女的跑不动,一直在叫苦,男的一直鼓励,拖拽着女生,和连体婴儿似的,那种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画面。

感觉到时间够用了,第40公里放松了一下,配速就来到了520。原本37-40公里左右要再补盐丸的,不追求成绩,不想冲刺,也懒得折腾,就没补。总体上这一段的5公里跑得比较小心,止住了下滑趋势,为跑进330打响了狙击战。用时26分53秒,比上一段快5秒(差距基本忽略不计),配速523。

5、41公里-终点

40公里结束的时候,用时3小时16分,还剩2.2-2.4公里(考虑到手机有实际线路的误差,这次手机全程下来是42.39公里,考虑到部分转弯的绕路,可以说非常准确了)。最后两公里放到只要不超过6分配,基本可以确保330以内完赛。

第41公里时,开局被我超越的330兔子团队赶上来了,领队的兔子不断地给大家加油,鸡汤灌得饱饱滴。没什么可保留的了,不愿被他们超过,又不想太累,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加速吧。这两公里的路依然很绕,但路牌都已经以百米为单位进行提醒了,速度还可加起来了,这两公里分别用时508和459。

看见终点拱门了,虽然激动,但不想再努力了。通常这个时候,我都是大踏步前进,把最后半格电量耗光,向前赶个十几名。而这次彻底佛到底了,平静地跑完,计时器,显示3小时30分27秒。我出发时应该是1分40秒左右,减掉后净用时肯定少于330了。短信来得很快,成绩出来了,3小时28分37秒。对于今年的训练情况和身体状态,我挺满意的。

八、赛后

领了完赛包,饮料、水、毛巾、香蕉,当然还有漂亮的奖牌。喝了一杯姜糖水,领了存包,换上衣服,就地坐着歇了会儿。身边全是兴奋的跑友们,复盘沿途的比赛过程。我不太累,跟腱也不疼,只是懒得主动拉伸,那还是累了,嘴硬不承认而已。

去到拉伸区,排了一会儿队,让按摩师给我做了一遍被动拉伸。我腿太硬,不好拉到位,给按摩师辛苦半天。这个时候才发现小腿肚子很硬,做拉伸时几次想要抽筋,都给按回去了。拉伸完毕,给姥姥打了个电话,她们在玲珑塔等我,就和她们会合回家。补了一顿烤肉,胃口不错,到家洗澡称体重,发现没什么变化,看来这次比赛消耗的体重,只是一顿烤肉的份量。

今天查了成绩,说今年的北马一共有15011人完赛,我排名2150名。

九、再说装备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赛后看新闻,说这次比赛中的几个高手,由于在补给站没有一击而中,打乱了节奏,输掉了比赛。对于我们大众选手,没那么夸张,但这次比赛中用到的装备,没有一个掉链子的,成为木桶效应里那块短板。

最大的功臣应该是这双Alphafly Next%的跑鞋,这是去年买的一代,这次比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挑不出毛病。减震和回弹都是满分,厚底鞋过弯的稳定性也可以,毕竟最后十公里太绕了,我没细数转了多少个弯,掉头弯就有3个。

Nike家的这款紧身短裤也不错,紧箍大腿,减少肌肉震颤,节能,而且不磨裆。穿它特别踏实,崇礼60公里山路也穿的它。

Compressport家的产品第一次用,腿套比迪卡侬的轻很多,面料致密,压缩性强,至少全程都没有小腿抽筋的感觉。比赛完,小腿也没有任何不适,很给力;空顶帽中规中矩吧,很轻,没有束缚感;腰包大赞,号码布卡扣避免了别针的风险,360度通廊是储物空间拿能量胶,暂存手套都很方便(别小看这一点,路上净是丢了的单只手套,估计是选手往腰包里放的时候不小心掉的),就是感觉有点厚实,估计夏天不太好用。

Garmin forerunner245的手表续航真的强,跑完全马,电量还剩78%。

Aonijie的五指袜也圆满完成任务,没感觉,就是没毛病。

还要感谢公司赞助我的adidas速干T恤,虽然小一码,还是经受了考验,没有磨腋下。

十、总结

不想方方面面地说一遍了,只提两点。

一是再一次认识到,对于大众选手,马拉松是一个意外很少的项目,有多少训练量,就有多少成绩,严格正相关,很准。换句话说,没有太多捷径可走,踏踏实实地把基础训练夯实,然后静待花开,就可以了。

二是不断地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撞墙不可怕,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熟悉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能力边界,在艰难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欲速则不达,意志力要有能力做支撑,否则只会加快地耗尽自己的体能,垮掉。

对不起,刚刚又想到了第三点,进站补给策略。这种阴冷的天气下,没出多少汗。我补了3支胶,两次盐,没吃任何其它食物。液体只是在补给的时候喝了一点功能饮料,5次一共应该没喝到500ml的液体,总体感觉也没太大影响。以前参加马拉松一路上吃吃喝喝要停下来,影响节奏,每次进站造成的影响要耽搁大约30秒。如果真的是追求成绩,建议不要吃不要停,胶+盐,进站拿水就走,全程应该能省好几分钟吧。

到最后了,想了半天,就下面这句话吧。

享受生活中那些可能性,抓住它,实现它,并乐在其中。。。

2022年11月9日 光宇记录于北京朝阳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