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交友广阔,也因此留下了很多送别诗,例如《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如今我们经常会有标题党一说,而李白也有一首送别诗,被后人称为标题党。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单看这首诗的题目,大家都会以为这是写给友人的赠别诗,但是看了内容,你会发现,这首诗不是写给友人,更不是写给爱人。
这首极具迷惑性的送别诗名为《渡荆门送别》,全文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23岁离开四川,辞亲远游时所写。
虽然对于李白的身世祖籍一直有争议,他几乎不在自己的诗词中提及身世,史料中也找不到关于他的家族一丝一毫的记载。
像杜甫,我们都知道他的祖父是杜审言,名列文章四友,曾官至修文馆直学士;王维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王胄曾为协律郎。
而李白作为唐朝最负盛名的诗人,居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家族人员,这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都猜测他是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
我们也知道李贺是宗室后裔,他的祖先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而同样是宗室之子的李白却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可见这个宗室也许还是个获罪之人。
因而也有人说他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
由于李白的家族成迷,所以关于他的祖籍也是争论不休。
有说是四川绵阳,也有说是陇西,甚至有人说是吉尔吉斯坦。
但无论李白的祖籍是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他四川是他成长之地,也是他所认可的故乡。
所以在他离开四川时,才会如此的依依不舍。
诗歌开头两句写的是他离开四川的场景。
他乘着小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在楚国一带尽情游玩。
荆门位于湖北,素来有蜀楚咽喉之称,而在春秋时楚国便是位于湖北一带,所以开头的荆门和楚国都是指湖北,点明了地点,所以他接下来的所见才不会显得突兀。
颔联两句写的便是他乘船离开故乡,路上的所见之景。
在他的船渡过三峡后,视野渐渐变得开阔:只见眼前的山逐渐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平野;远远望去,奔流的江水好像流入了更加广阔的荒原中。
这两句气势磅礴,充满了万丈豪情,连他的迷弟杜甫也忍不住模仿,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其实这两句的境界都十分高远,但是因为两人的心境不一样,所以也是有所区别的。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才23岁,正是英姿勃勃,大有作为的年纪,而他离开故乡,也是为了一展抱负,所以此时的他是充满了激情。
而杜甫写这两句诗时,人至暮年,天涯漂泊,更添了几分沧桑感,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便是如此。
接着的颈联写的是他在荆门所见的奇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长江的水流在经过荆门后,由于河道迂曲,水流变得平缓,晚上行在平静的湖面上,望着水中倒映的明月,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
他又抬头望着天空,变幻多端的云彩结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令他赞叹不已。
然而荆门的风光再美也比不上故乡的山山水水,所以他最后又发出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慨。
这里的怜不是可怜,而是怜爱之意,就像可怜九月初三夜也是如此。
即使浪漫如李白,离开家乡时也是恋恋不舍 ,故而最后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水万里送他远行,其对故乡的留恋可见一斑。
后来清朝的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我却觉得不能删,尾联都有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标题为何不能是送别呢?
谁说送别一定非得是人呢?这便是李白的高明之处。
不知你认为诗题中的送别二字能否删去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