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时刻小站 152

大国之路,匠心筑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时强调,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职业院校应如何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构建技术差序育人体系

培养高素质基层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吕文明 唐小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应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5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应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据此,应遵循生态环保产业技术本源、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本体存在的差序规律,耦合形成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精准培养高素质基层生态环保铁军。把握育人技术差序,加强产业岗位分析

应对接生态环保产业需求,加强基层岗位的调研分析。尽管技术技能人才对接的不同岗位有不同技术要求,但所有岗位技术都呈现一致的差序规律,可分为通识技术、专识技术、特识技术三个内涵渐深类型。

一是通识技术。即通用技术,包括基本原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价值等,是学生对接岗位的起点。二是专识技术。即专用技术,包括专门知识、专业能力、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是学生对接岗位的关键。三是特识技术。即特殊技术,包括内隐知识、攻关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养等,是学生对接岗位的难点。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走进长沙街道社区开展六五环境日宣教活动。)确定育人目标差序,精准分析学生成长规律

应对接育人技术差序,确定学生在不同阶段渐次达到新手—熟手—能手的育人目标差序。

一是新手阶段。学生身心待发展,并且刚接触职业岗位,以掌握通识技术为主,以满足基层生态环保岗位的基本需求,使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二是熟手阶段。学生身心渐成长,应集中学习专识技术,以满足基层生态环保岗位的专业化需求,使学生产生职业责任感。三是能手阶段。学生身心将成熟,应着力提升其解决特殊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基层生态环保岗位的发展需求,使学生产生职业成就感。划分育人时间差序,形成递进学习阶段

应对照育人目标差序,精准划分育人时间差序,形成基础阶段—发展阶段—卓越阶段的递进学习阶段。

一是基础阶段。通常为大一阶段,引导学生对应新手目标,学习内容以技术感知、行知、觉知等为主,着力提升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质、劳动素养等基本职业素养。二是发展阶段。通常为大二阶段,引导学生对应 熟手目标,学习内容以技术分析、设计、执行等为主,努力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培育专业核心能力和工匠精神。三是卓越阶段。通常为大三阶段,引导学生对应能手目标,学习内容以技术迁移、推广、优化、革新等为主,渐进提升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育人载体差序,渐次安排做学项目

根据基层生态环保岗位的技术内涵,其育人载体为做学项目,即做中学的真实项目,可分为体验类、实操类、革新类三个难度渐进的类型。

一是体验类做学项目。主要是环保宣教类项目,这类项目蕴含通识技术,以沉浸感悟、案例剖析、宣传参与等方式开展,组织学生走进自然、社区、企业等,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学生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让学生在做宣教中学态度。二是实操类做学项目。主要是环保服务类项目,这类项目蕴含专识技术,以样本诊断、方案优化、实施推进等方式开展,引导学生进入真实岗位现场、实操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做服务中学技能。三是革新类做学项目。主要是环保创新类项目,这类项目蕴含特识技术,以项目推广、改造、发明等方式开展,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创新、叠加创新、集成创新等,促成新产品、新工艺的产生,让学生在做创新中学发展。构建育人机制差序,持续保障培养成效

作为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机制也须相应呈现出差序性,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能力—活力的循序机制。

一是激发学习动力。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扎根生态环保事业的动力。二是提升学习能力。通过丰富实践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核心能力。三是增强学习活力。通过变革思维方式、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创造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作者分别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对外服务处副处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坚持德技并修

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谢剑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湖湘工匠,是湖南职业院校新时代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树立德技并修育人理念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职业教育须扬弃单纯技能主义的质量观,将能否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教育质量极为重要的因素。为此,坚持德技并修培养人才应成为职业院校必须遵循的根本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提倡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把尊重、理解、爱护学生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挖掘和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

遵从全面发展的育人宗旨。关注学生发展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采取五育并举、整体育人方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和谐发展。

营造个性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正视个体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重视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走进企业,开展湖南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析行动。)健全德技并修育人体系

职业院校应健全德技并修育人体系,以实现德才兼备、提质培优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多元主体育人模式。整合育人主体及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和家庭等,形成共同价值理念,建立联动机制,厘清各育人主体的职责和目标,共同推进职业院校育人工作,形成政校企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制定专业课程中的德育目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载体,准确把握技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融合点,构建德技并修课程体系。

开拓多样化育人渠道。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把自觉育人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岗位;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多样化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校企协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企业化实训、顶岗实习等磨炼专业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工匠精神。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教师激励和培训机制,实施德技并重的考核和评价制度。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性为目标,设计综合化评价内容;根据专业岗位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采取多元化评价主体和多样化评价方法;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进步,助推学生多样化成才。完善德技并修育人保障

通过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社会政策,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完善政策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工作职责,建立上下统一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从培养德才兼备、内外兼修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出发,制定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立高职和普通教育学历互认通道,破解学历偏见,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制定公平的招考、招聘制度,形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的良好就业环境。

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确保职业教育经费稳步增长,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年生均财政拨款落实到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湖南职业教育的规模和特点,多渠道筹措经费,大力支持企业开办职业教育学校或培训机构。

做好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技能技术人才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肯定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和改革成就;大力弘扬和传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递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等美好品质,使大国工匠成为全社会尊崇的楷模、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精神指引;加强家校协同育人,引导家长牢固树立积极正确的人才观、涵养德行力量,构建积极的校园话语体系和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正向引领。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副教授)

对岗定技施教

提升人才服务行业能力

刘益贵 王旎

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强调职业教育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在校生规模达1590.1万人,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特别是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预计到2025年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近年来长期在2以上,高技能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匹配、技术人才技能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紧密对接企业、岗位之需,切实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升级,提升人才服务行业能力,已成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天下无臭--基于高效复合菌剂的恶臭治理技术项目团队作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唯一一个代表队,从147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精准对接岗位之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精准对接岗位之需,科学制定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适切性的重要举措。

在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一要深入调研论证。把握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分析人才队伍结构现状与需求;对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及工作任务做细致调研分析,了解各岗位对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要求,广泛听取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二要对接国家标准。2019年,教育部发布首批修(制)订的347项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基本形成了由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构成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各高职院校要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引领下,贯彻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理念,科学规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三要凸显类型特征。摒弃过去沿袭本科院校以学科知识的构建与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养的养成。科学把握成长之律,差序提升技术技能

近年来,国家赋予了职业院校稳就业保民生、服务技能培训与终身教育的新使命。自2019年起,高职院校连续3年每年扩招100万,扩招对象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分类考试招生工作也稳步推进。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挑战。

面对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学业基础、不同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多元化学生,高职院校首先须科学把握各类学生的个体认知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利益诉求,制订差异化培养方案,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其次,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从职业能力本位出发,以职业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为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起点,反推确定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应习得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差序提升各类学生的技术技能。凸显职教评价之要,构建产教融合生态

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指挥棒。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列为职业教育的评价重点,为高职教育办学和育人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应强化政府搭台、行业牵头,统筹产业布局和职业教育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法律和税收优惠、奖励措施,调动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实习实训指导等,全过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发挥师资队伍人才优势,深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及产品研发等全过程。应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开设订单班等多种形式,多元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应相互依赖、共生演进,形成资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新生态。准确把控时代之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加速升级为中国智造,人工智能、大数据、5G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高职院校要把握新时代新契机、拥抱产业变革升级,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是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共创孵化基地,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及竞赛,激发人才创新动力与活力;二是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建设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加强联合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联合开展各类横向合作,承担更多社会技术服务工作;三是分层分类分阶段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任务工作中,使学生学习生涯与职场无缝对接,并提供继续教育平台,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作者分别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以思政红+生态绿厚植生态文明意识

唐海珍 陈安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据法规严守生态底线,更需要通过教化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对身处拔节孕穗期的职业院校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熏陶和培养、促进生态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合,既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

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进,应发挥思政课程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引领作用,强化不同课程的协同效应,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教学全课程体系,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

理清逻辑。明确思政课主渠道与各门课一段渠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思政课程真正成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源头活水,突出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避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一头热、一头冷现象。

构建机制。围绕组织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团队建设、教师发展、考评激励等,形成党委整体布局、思政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协同、学生积极参与、督导评估考核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形成示范。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混编式教师团队,以恰当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元素融入课程设计,注重从专业课程的教学典型案例中提炼集纳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程范例,再用以引领课程思政教学。

(资兴市唐洞街道东江湖湿地公园科普馆,学生在了解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知识。程辉 摄 湖南日报湘视频道发)以通识教育提升生态素养

应通过开设知行合一的特色公共课程、开展公益性宣教类做学项目等方式,培育学生的生态素养。

激发热爱感知。将走进自然等沉浸式体验类项目融入《生态环境素养》等公共课中,组织学生参观生态植物园、江河湖泊等,激发学生热爱生态环境的情感,从知晓认同视角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拓展建设认知。通过与企业共建空气监测平台、校园污水处理平台等实训基地,将世界水日等宣教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拓展学生环保认知,从知行合一视角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探求扎根觉知。结合世界环境日主题行动等实践类项目,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企业等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提升学生环境素养,从专业培养视角完善生态环保人才培养体系。以文化浸润促进职业热爱

应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目光可及、双耳可听、心灵可感的全方位生态文化环境,以绿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促进他们对生态环保职业的热爱。

以生态文化润心。设立绿色文化讲堂、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在线上线下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围绕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状况及影响路径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担当作为等主题组织学生展开探讨,以生态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以生态文化怡情。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育人体系,打造优秀生态文明育人团队,淬炼厚植有历史传承、有专业特色、有时代特征的绿色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职业的热爱。

以生态文化导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持续开展生态志愿者文化、生态诚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职业认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引导学生为职业规划做好准备。以三全育人造就生态人才

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充分挖掘高职院校各群体、各岗位育人元素,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为培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注入源头活水。

全员合力。着力打通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盲区、断点,优化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确保全体教职员工服务于育人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互联互通。

全程贯穿。筑牢课堂教学阵地、党校教育阵地、实践育人阵地、网络教育阵地,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将育人工作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方位覆盖。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大力培养知晓生态美而有较高生态素养、创造校园美而有强烈学校荣誉感、追求自我美而身心健康、创新进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分别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

激励人才可持续发展

罗汝珍 段小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创新创业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是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为社会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激励人才可持续发展。实施个性教育改革,激发人才可持续发展动力。个性是创新精神的来源,创新教育必须以个性教育为依托。为使学生具备创新和持续发展动力,高校应做好个性教育改革。一是探索建立个性发展导师制度。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身优势潜能。二是做好职业规划指导。以学生优势潜能为基础,指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认知迈向行动。三是搭建个性发展平台。以专业为依托,创建多样化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学生选择与自身优势潜能匹配的平台和项目,在实践中将优势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四是分层分类培养。从学生不同潜能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激发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洞口县工贸职业技术学校,3D打印班学生在练习建模机械操作。近年,该县采取工学结合等方式,订单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滕治中 摄 湖南日报湘视频道发)序化技术创新梯度,夯实人才可持续发展实力。按照节约劳动、节约资本两个维度,可将高职学生应掌握和可能掌握的技术创新序化为三个不同梯度。第一阶段为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本专业内技术,降低原有工作中的人力成本投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第二阶段为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行业内现有技术降低成果中物化的劳动比重,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等成效,提高生产效率。第三阶段为节约劳动和资本的技术创新。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产业内技术,以较少的整体投入实现产业内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最终实现产业链创新。实施真实创业项目,提升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创业实践是验证学生潜能和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好途径。做好创业实践,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鼓励学生以专业和潜能的双向匹配选择创业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专业认同感和对自我认同感,萌发我要创业的初心;二是选择的项目应真实存在且经过可行性验证,能让学生产生获得感、增强可以创业的信心;三是实施的创业项目应有技术梯度,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技术水平高低、业务能力精进与否对创业的影响,坚定以技创业的匠心;四是创业项目应体系化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前瞻性,让学生通过同一类型项目获得触类旁通的能力,树立持续创业的恒心。

组建双创教育联盟,形成助推人才可持续发展合力。做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工作,需多方主体参与、协同共建高质量教育联盟,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精准助力。一是有针对性地选择联盟主体。从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涉及到的利益攸关方中选择,尽量选取各链上有代表性、有创新创业实力的主体参加。二是协同开展联盟共同体建设。各联盟主体应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资源统筹和共享平台,提供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形成人才培养愿景一致、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的教育共同体。三是落实联盟主体责任。为达成教育共同体的目标,各主体须明确自身在联盟中的职责所在、应发挥的作用,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拓展双创时空边界,彰显人才可持续发展魅力。为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仅在学生阶段开展的惯性思维,有必要拓展双创教育的时空边界。一是在时间上进行延展。将双创思想贯穿至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引导他们树立创新随时都有可能,创业人人都有机会的理念,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外在要求转化成为内心需要。二是在空间上进行突破。鼓励学生跨越认知、思维、行为、行业、产业等领域界限,在不同领域的交叉、碰撞和融合中获得创新创业灵感,创造新的发展契机,形成1+1>2的效果,增加创新创业的持续性吸引力,让参与者永葆创新创业激情。

(作者分别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经济与信息系主任,教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