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时刻小站 138

春节不一定要吃吃喝喝,有空静下来读读这本书,一定会对生活有更深刻认识。

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余华是写实的代表,不过从这本书的现实性来看,他下手还是温柔了。

福贵受的苦,是时代变迁与外人冷眼的苦,余华的温柔在于他把家人的情意留给了福贵,不论是福贵的父母、妻子家珍、儿女凤霞和有庆,还是后来的女婿、外孙,这些人之于福贵都是太充满善意的,真实生活里一个人从所有家人身上收获这样不掺假的感情的几率太小。

这一点是余华的虚构,是他的仁慈。我爸爸说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全心全意爱着你的话,你就是幸福的,因而福贵是幸福的。

从余华为本书写的几篇序中可见一斑。

1993年的中文版自序中他说: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

福贵被龙二算计输光家产、被国民党连长强捉当了壮丁、以及建国后的忍饥挨饿,等等,是生而为人源于所处时代的劣根性而不可避免的苦。我们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弊病,我们也有不可避免要吃的苦,我们苦于房价、上升空间或者感情与利益的博弈。而余华还是心软了,他说,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他把家人的相依为命与温情给了福贵。

在2002年的日文版自序里余华提到,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煞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这本书的故事以福贵的回忆完成,其高明之处在于,我们看着福贵被当了壮丁在炮火中九死一生,他目睹了龙二作为顽固地主被枪毙,他投入了浩浩荡荡的人民公社,他同家人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忍饥挨饿,他在与他影响不算大的文革中却眼见从前的战友春生遭迫害……从福贵的生活片段中窥见他所处的大背景,他的个人命运熔铸于时代的浪潮之中,而以福贵地主儿子-农民的身份,他的知识水平无法为读者提供心理和细节的描述与一针见血的评判。这是余华的不说。

恩格斯针对现实主义的批判性曾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他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木心也表示,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哲理底盘,在他的作品中有公开的一部分,另有更大的部分,他不公开。不公开与公开的部分,比例越大,作品的深度愈大。

余华将家的爱给了福贵,于是福贵大半生所受的苦便不是他一个人的苦,而是一群人的苦,是家珍在福贵浪子回头以前忍受的纨绔丈夫的叛离,也是福贵家的一百亩田被他输个精光以后,一家人受着贫困、饥饿与被权势欺压的苦。

还有一种那个年代对于福贵那个阶级生于无知之中的着急。这个着急并非书中角色们所感受到,而是一部分读者可能产生的。

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千百年来的习俗被打破,大潮怎样推着他们,他们就怎样做,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生活落入这般境地。因为眼界的限制,而这种限制的错甚至不来自与他们自身。当下就是穷、就是吃不饱,于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成为迫切的压力,他们没有时间考虑更深刻的时代与社会问题,第二他们没有资源去打破这种限制。

回到整个故事以福贵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写作上,从旁观人的角度也许苦根、二喜的死不是必要的,是不现实的,而现实的却是一个老人回顾自己的一生,他第一人的叙述跳不出与他生命有关的人们一个个的离开。

现实就是当你成为活得最久的那一个,便自然而然成为一段故事的转述人,而你的故事无非是一个个重要的人与你的生离死别。

福贵给后来买来的老牛取名也叫福贵。老牛福贵干活总是偷懒,老人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老牛耕田是福贵活着的投射,他与其他麻木的人不同在于他清楚地记得从前的许多事,并无所保留地讲述给别人,这个回忆的过程,使他活着不会不高兴,也就起劲啦。

余华说活着就是活着,不是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于大部分平凡的人而言,于那些没有理想的或者有理想无法实现的人而言,于所有过着有压力生活的人们,活着没意思,但是仍然活着。因为活着就是时间,时间的流逝本身就像寒冷的到来一样,我们不能注视也不能抚摸,我们只能浑身发抖地去感受。

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