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时刻小站 233

这两天,整个中国大地沉浸在悲痛之中。我们两天送别了四位院士,其中还包括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不仅仅让中国人吃饱了饭,更让中国人挺直了脊梁。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做一介农夫。他的逝世,不仅仅是中国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今天诗经女孩带你来体验一下诗经里的《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1、《黍离》背景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聩无道,于后宫宠幸褒姒,并且烽火戏诸侯只为得褒姒一笑。褒姒生下儿子伯服以后,周幽王居然废太子,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的太子姬宜臼被迫逃奔申国,申候看不得自己的外孙受欺负,于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于是周幽王与当时太子伯服均被犬戎所杀。

乱世之中,周幽王的弟弟余臣在虢公翰以及其他诸侯的支持下继位,是为周携(恵)王。秦国,当时还特别孱弱,因在这个事件中支持周携王,被正式册封为诸侯,并封以岐山之西的土地,大秦帝国开始了崛起之路。但是其实是虚封,当时这块地方仍被犬戎占据。周携(恵)王意思是你们自己打吧,你要是打败犬戎这些地方就都是你的。

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而在另外一边,原来的太子并没有死。他在外公申国联络其它诸侯国鲁、许等拥立下继位。而且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在他继位的当年(公元前770年),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郑武公、晋文侯的辅佐下,勉强支撑残局,史称东周。

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攻打犬戎,占领岐山周边,并归还岐山以东的土地给周携王,周携王派声势复振。同年,为打击携王一派,晋文侯讨伐周携王派并杀掉了他,从此二王并立结束,携王一派人等或东迁洛邑,或归于秦国。

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前746年,晋文侯死了,晋国开始内乱,之后秦文公开始东进,彻底驱逐了犬戎,占领了丰镐之地。《黍离》成诗之际,就应该在秦文公占领了丰镐故地之后。岐山与丰镐是姬周老家,文武旧都,周平王不可能不想迁都回去的。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周平王起来全靠诸侯支持,平时也得看诸侯脸色三分。目前晋国内乱无法帮他,另外一个郑国也无法顾及他。所以当务之急,说服秦国人让出故都丰镐就成了一个无奈的选项。

于是周平王派出了王室大夫出使秦国,想靠着王室的威望与大义名分让秦人让出土地。但是你想秦国本来就是死对头,不可能把打下来的土地拱手让人,更何况你宗周王室威望也不如以前,让我让出土地本就是痴心妄想。王室大夫在秦文公面前吃了瘪,就转而寻求宗周遗民的支持。

结果看到的景象就是诗中的景象,丰镐故地早已经物是人非。

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2、《黍离》解析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可以称作千古凭吊诗之祖。一唱三叹,愁肠百转,欲言又止,尽在其中。这种风格的把握,确是创造了一种可供万代仿效的经典。

诗首章写诗人到了宗周故地,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你看那,那绿油油的一片是稻谷在生长,还有那稷苗凄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不用多说,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问苍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在诗人的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所以这首诗整体翻译如下: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3、《黍离》之悲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人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经验,竟是人们从来不能从历史中学到任何经验……

说《黍离》是怀古凭吊之祖实不为过。无数的后人把这首诗延展开来,写成了诗,谱成了曲,唱成了歌。表达的就是《黍离》里这种悲痛得无可奈何的心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的是陈子昂对于被世人误解,对人类命运的忧思的无可奈何;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表达的是曹植对于在外奔波、孤苦无依、税负严重的征夫的无可奈何;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的是是李商隐对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的无可奈何;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达的是柳永对彼此眷恋、悲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

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黍离》这首诗,从2800年前东周大夫在土地上的质问开始,从历史的天空无法给出固定的答案结束。从古至今,从天到地,无数的仁人志士,根据自己境遇的不同,从诗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从而发出更为悲怆的声音,叹物是人非,叹知音难觅,叹世事沧桑。

故土难离,故土终究会离开;故土已离,故土始终不能忘怀。生命在大地上终结,然后,又在大地上重新开始。旧的世界崩塌,新的世界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史书一卷卷翻过去,叶子黄了叶子又绿,这里只剩下了记忆:

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黍离》已经成为华夏文明里最低沉的声部,时刻奏响生命的乐章。它是深渊里的回响,是低谷里的山涧,是悬崖上的花朵,让人们铭记着这古老文明一次次的至暗时刻。

它执着于失去的一切、令人追怀追悔的一切,发出悲怆、苍凉、沉郁、隐忍的交响,在泱泱中华的上空。

如果可以,让我们为已经故去的袁隆平院士、 吴孟超院士奏起这首哀歌,以此来沉痛的祭奠,给我们送来医食无忧的天使。愿他们在天堂里,看着黍稷疯长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人定胜天逆天改命的人,悠悠说一句: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之悲(闲话典故

他们应该含笑,这个人,只能是我,只能是我们,只能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

这个励志于解决天下人肚子温饱的我;这个为病人省钱开药的我;这个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我。这是个生生不息的民族。

我和我们都活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之中,活在这文明的浩劫、万民的苦难的历史之中,活在这生机勃勃、全面奔小康的大地之上,继往开来,无畏前行

国士无双,以此来纪念并怀念你们。袁隆平袁隆平逝世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