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也呈现出蓬勃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检测指标映入我们的眼帘,在这众多的检验结果中,检验指标也表现出很多升高和降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些指标的变化?。
一、几个高与低的案例
案例一、绝对降低------失血性贫血
案例二、相对降低------妊娠期贫血
平均血红蛋白(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此二者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三个参数的计算值。具体公式如下
MCH=HGB/RBC、
MCHC=HGB/HCT=HGB/(RBC*MCV)。
妊娠期时,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母体红细胞生成与血循环中血容量逐渐增加,当红细胞生成数量不及血容量增多速度时引起红细胞生成数量的相对降低,血常规表现为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同时伴随MCH与MCHC的降低,但是分布宽度评价指标中标准差(RDW-SD)以及变异系数(RDW-CV)均在正常范围,根本原因为一种红细胞相对降低引发的贫血。[1]
案例三、假性降低或升高------霍奇金淋巴瘤(IV型)
在上述常规结果中,该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但是由于中性粒细胞绝对数量的下降,致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在总数中所占比例上升。并且在红细胞直方图以及血小板直方图中表现为拖尾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红细胞整体的大小分布不均有关,直接参数以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与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升高为表现,使得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偏移,由此可造成红细胞计数的假性减低以及血小板数量的假性升高。[2]
附注:变异系数(CV)和标准差(SD)作为统计学中评价数据离散程度的评价指标,在血常规检测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升高时,表明待评价检测指标间数据的离散程度较高,并且离散程度随着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增加而增加,待评价红细胞体积间大小不均一程度越明显;反之依然。
案例四、绝对升高------重症感染
从上述报告中不难看出,该患者白细胞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表现为绝对数量与所占比率的双重升高,在DIFF散点图中同样表现出中性粒细胞集团区域(DIFF散点图中红色标记)的密集性上升,而白细胞中其余四类细胞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所占比率呈现相对降低。
二、结果分析
1、案例一,该患者因急性失血使得红细胞急速丢失,在来源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导致去路的增加,由于急性失血本身并未影响骨髓造血功能,所以红细胞形态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本身形成是正常的,临床上只是单纯红细胞数量上降低,最终在血常规结果中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大小均一性贫血。
2、案例二,在妊娠期,随着胎儿月份的逐渐增加,母体中基础血容量呈逐步上升,而此时红细胞生成的速度与血容量增加速度不同步,妊娠后期血容量生成速度大于红细胞生成速度,造成红细胞增长上的相对降低。在此期间伴随母体对铁离子的大量需求使得铁离子缺乏,由此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产生。在二者的双重作用下,最终常规结果中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大小不均一性贫血。
3、案例三,霍奇金淋巴瘤(IV型)作为一种以淋巴细胞减少性淋巴瘤,在常规结果中表现为不明显升高,由于中性粒细胞于循环池中流动减少,使得常规结果中出现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相对升高。与此同时,伴随着红细胞大小分布不均,使得部分小体积红细胞计数于血小板中造成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升高和红细胞计数的假性减低。
附注:大多数常规实验室中常规检测中,其检测原理大致分为电阻抗法与光散射法两部分。本实验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采用迈瑞BC68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红细胞和血小板采用电阻抗法检测,二者在仪器中共用同一个计数池,计数过程汇总通过细胞体积上的绝对差异进行分类。
在35~250fl的范围内分析红细胞,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的显示范围为25~250fl,正常红细胞主要分布在50-150fl范围内,从红细胞直方图上形似两侧对称正态分布曲线。在2-30fl范围分析血小板,正常血小板主要集中在于2-20fl范围内,一般在25-30fl之间的某一点与横坐标重合,直方图是一条呈对数正态分布的光滑曲线。在30-35fl范围之内为浮动区,根据红细胞与血小板实际测量结果而进行浮动改变,改变期间于直方图中以垂直虚线加以区分,而超出此范围的分类计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3]案例四,感染过程中,随着病程的加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逐渐增强,使得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随之升高,同时伴随C反应蛋白的上升式变化,检验结果中表现为绝对数量上的增高[4]。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绝对升高前提是建立在骨髓造血所生成的白细胞数量能够抵消或者远超自身消耗的数量。如果不能达到该前提,则会引起以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白细胞整体数量的降低,血常规结果中表现为计数轻度变化或者降低,而C反应蛋白仍呈现上升趋势。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检验结果审核的过程中,检验结果的高低改变可以从来源和去路两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其间又可以分为绝对与相对的两种变化,简言之就是来源、去路数量的绝对变化和二者不同步改变导致的相对变化,这种变化的思维分析模式适用于大部分检验结果的审核过程。
1、来源增加的几种常见情况:
物质本身的生成增加 例如骨髓增生活跃引起的白细胞生成增多,炎症反应过程中C反应蛋白的大量升高。物质摄入增加 外源性物质的摄入增加,例如高糖饮食,高蛋白饮食以及高血脂饮食所引起的血糖、蛋白以及血脂变化。待测物质上级代谢物分解增加 如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导致的蛋白质大量分解所致的尿素氮(BUN)升高等。去路减少所致的来源相对增加 例如尿毒症晚期中各类肾功指标肌酐、尿素氮以及尿酸等生化指标的升高。2、去路增加的几种常见情况:与上述来源增加相反。
综上,如果将疾病的发展过程当做杨一个整体,那么在此期间,某一项目的检验结果高低仅能提供有限的截面,这就要求作为检验者的我们不仅要通过有的数据做出最出全面的判断,而且还要从疾病的整体分析和处理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为临床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丽秋, 王莉与辛华, 妊娠期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2. 45(01): 第187-188页.
[2]. 鲁强等, 红细胞平均体积和体积分布宽度对于诊断常见几种类型贫血的临床价值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21. 25(16): 第2333-2334页.
[3]. 殷晋华与赵靳鑫, 血细胞分布直方图的分析与临床应用. 实用医技杂志, 2018. 25(06): 第609-611页.
[4]. 王刚与吴剑锋,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东南国防医药, 2021. 23(06): 第596-599页.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