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怎么写(赏析写作手法的格式)

时刻小站 245

活动一 赏析描写、抒情与结构三种表达技巧

一、赏析描写技巧

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根据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类。

1.景物描写

其技巧主要有:

(1)写景角度:①观察顺序,如由近及远、由外至内、由高到低等;②感官角度,如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③色彩角度。

(2)描写方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3)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角度或手法。

诗句

描写角度或手法

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②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③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⑤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⑦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答案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②虚实结合 ③触觉、视觉、听觉结合,侧面烘托 ④细节描写 ⑤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⑥白描 ⑦侧面描写 ⑧视听结合、绘声绘色

2.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技巧同散文、小说中描写一样,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与环境衬托)等。就古诗而言,更看重动作、肖像、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诗句

描写手法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③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④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⑤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孔雀东南飞》)

答案 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②侧面描写 ③对比、神态描写 ④动作描写 ⑤语言描写

二、赏析抒情技巧

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极多,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可以细化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这一点同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的抒情方式)。

诗句

抒情方式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⑤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⑦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答案 ①借景抒情 ②直抒胸臆 ③直抒胸臆 ④叙事(细节)抒情 ⑤借景抒情 ⑥用典抒情 ⑦借物抒情

三、赏析结构技巧

古诗之美,内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韵,外在的是其辞采、声律和结构。美的主题,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出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鉴赏诗歌,除了赏析语言技法之外,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诗歌。

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

古诗常用的技巧有:

特点

效果

巧设线索

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抑扬结合

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说明:像伏笔铺垫、首尾呼应等技巧,古诗也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

过秦楼·秋夜

周邦彦

水浴清蟾①,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②。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③。梅风地溽④,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⑤,情伤荀倩⑥。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①清蟾:指代明月。②更箭:即更漏,漏壶中立箭表示时间。③匀染:傅粉施朱,即梳妆打扮。④梅风地溽:梅雨季节的风含潮气,地面湿润。⑤江淹:南朝文学家,传说被收五色笔后,再无佳作。⑥荀倩:三国时魏人,妻亡后,因悼亡伤心,岁余亦故去。

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思人之作。先写秋夜之景:夜空里一弯新月,凉风使树叶晃动,街头人马声已归于沉寂。这唤起主人公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当年凭栏闲看她的娇憨可爱,历历在目。又转写今日孤独,离别后天各一方,音信阻隔,连梦也无。又写所思之人:自别离后怕梳妆,镜里容颜日瘦,梅风三句在景语中进一步表述人生来都要自然老去的不可抗拒。接下来说自己为了所思之人而伤感,只能数着稀落的星星发呆。此词深婉缠绵地表现了男子思念情人的细腻真情,很有意识流的色彩。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叹双方时空两隔 ②佳人别后憔悴 ③谁信相思之苦

精做试题

这首词结构精巧,变化丰富,请赏析这首词的结构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尾呼应。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以银河朦胧,稀星点点收尾,首尾呼应,全词浑然一体。②虚实对照(对比手法)。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的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里的无情现实;上阕写过去秋夜的美好,下阕写溽暑梅雨的难熬,两相对照,增强了词的感染力。③时空转换。上阕先写秋夜此时,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下阕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拓展了诗歌的境界。④过渡巧妙。上阕结尾写到叹年华,下阕开头写到空见说,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阕情感打通。⑤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写出词人夜久独立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⑥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明河稀星等处,点明题目中秋夜之意,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

活动二 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

一、精准审题

表达技巧题审题要审出以下要点:

(1)题型:明考/暗考。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

(2)角度:大/小或宽/窄。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3)范围:整体/局部。整体是指题干问的是全诗的表达技巧,局部则是指诗(词)的某联(片)某句。范围不同,优先考虑的表达技巧的顺序也不同。整体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局部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数量:多/少。即要分清楚题干中的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种的,绝不能多答;要求答多种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请根据下面题干要求,填写表格内容,写出审题背后隐含的信息。

题干

审题

题型(明考/暗考)

角度(大/小)

范围(整体/局部)

数量(多/少)

①概括《声声慢》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②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③本诗是如何表达诗人与孟郊之间的情谊的?请简要分析。

④词的下阕手法多样,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明考 大 整体 多 ②明考 小 整体 少 ③暗考 大 整体 多 ④明考 大 局部 多

二、精准答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 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注]

《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鉴赏 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岑参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

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接着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两句,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干谒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那么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李进虽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从当时贤士游,且好赒人之急,何况岑参亦非等闲之辈,因而同府共事,彼此慕名结识、相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李进提携的心愿。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痛惜头白,才做郎官 ②大雁飞行,嫌居末尾 ③凿壁引光,读书勤学

精做试题

1.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2.请赏析颔联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描写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②烘托岁月蹉跎的伤感之情;③为下文言志抒情做铺垫。

3.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求进的愿望。

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首尾步骤最重要。

1.精准判断表达技巧

(1)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连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景与情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1)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所有的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2)紧扣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游襄阳①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②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①襄阳:孟浩然的故乡,后孟浩然隐居于鹿门山。②讽:背诵。

1.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两句是如何表达怀人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继承孟浩然的情操、诗风的感伤;②用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③后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汤汤,清波浩荡。开篇明为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便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以及对其人的追怀。②通感。诗人南望鹿门山,只见鹿门山上草木郁郁葱葱,似有芬芳,余芳本应嗅到,诗人却望到了,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孟浩然的悠然畅逸之气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怀。③以景结情。本诗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诗风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

巩固学案

一、高考题组

(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受恩必报错。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诗人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二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这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上,诗人在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

二、模拟题组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答案 B

解析 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4.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何写景: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作用: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词人自指,词人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词人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答案 B

解析 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词人落泪的原因并不是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

6.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词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人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词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①

[南北朝]谢朓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②。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③。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①新亭:在今南京市南。零陵:南齐郡名,今湖南省零陵县北。②张乐:相传古时黄帝曾在洞庭奏《成池》之乐。潇湘:水名。娥皇、女英曾追随舜前往南方而死于湘水。③广平:晋人郑袤做广平太守有政绩,为百姓所爱,临去,百姓恋慕涕泣。茂陵句:汉司马相如谢病居茂陵,武帝遣人往求其书,及至,已卒。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写暮云去野,江水回流,既写去留两地之间的美景,同时又回应前句,空间流转间牵带着情感慢慢流出。

B.五、六句,一写诗人自己岸边立马,怅然若失;一写友人在江中放下船桨,犹豫不舍,场面描写具有画面感。

C.七、八句分别用郑袤和司马相如的典故,前者表达对友人官途的祝福,后者则流露出对个人遭遇的伤感,情感深沉。

D.结尾两句写诗人怅然独立新亭,望着滔滔江水,对友人的万般心事此刻全都消散,以此凸显别离之痛的深刻。

答案 D

解析 对友人的万般‘心事’此刻全都消散,以此凸显别离之痛的深刻错。万般心事有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也有对自己遭遇的伤感,比较丰富。

8.有评论说:一般送别诗都是从此地遥想彼地,从现时憧憬将来,而此诗皆反其道而行之,结构奇特。请从时空角度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以及情感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在时空上安排了一大逆转:时间上,从古代写起,再慢慢收束回到与友人送别之时;地域上,从友人将往之地写起,再悄悄拉拢过来,顺流一直到离别之此地。这样由远及近、由景入情,抒发了怀友之思和惜别之情,表现出诗人构思上的精巧和诗篇结构上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