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的落地实施,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将更加融合,交通互联互通将更加完善,一体化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作为同为长三角北翼城市的江苏省徐州市和安徽省淮北市,都加快承接长三角中心地区产业转移,深度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徐州市和淮北市开展一对一结对合作帮扶,两地联动发展将再上新台阶。
徐州市和淮北市地缘相近、产业相融,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一是良好的政策基础。两地已先后签订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徐州市人民政府与淮北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是共谋绿色转型发展。徐州、淮北两市同属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上有共同话题,都正在对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等实施生态修复,将生态包袱化为生态资源和经济发展优势。徐州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淮北实现了从煤城到美城的转身。
三是城市交通网络无缝对接。徐州共有10条通道连接淮北,徐州地铁1号线的路窝站距离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仅4公里,极大地方便了两地人流、物流的来往。
四是产业相促相融。淮北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与徐州企业及人才、技术要素交流频繁,承接了大量来自徐州的产业转移。淮北杜集区段园镇内承接徐州产业转移企业约占40%,在淮北全市投资的徐州企业超过100家。
十四五时期,徐州市与淮北市在不断巩固提升两市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从相邻走向相融。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一体化发展。依托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结合淮北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重点围绕杜集—铜山、杜集—泉山、段园—汉王等省际毗邻地区,编制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构建规划会商机制,共同谋划两市协同发展思路举措,科学决策、共绘蓝图。
二是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人流物流通道。依托沿G3高速、京沪高铁、大运河等重要通道,加快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空港开发区、高铁物流园等全面对接长三角发展主轴,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枢纽。加快推动徐淮快速通道、淮北至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徐州轻轨S4与淮北连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
三是促进产业错位协同发展,打造长三角北翼制造业高地。十四五时期,徐州市提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目标,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出数字经济、制造业数字化,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淮北市提出重点培育壮大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等5个产业集群,提升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10条产业链水平。结合双方产业特色,依托新能源、新材料、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钢铁冶金建筑材料、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促进产业错位协同发展,合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制造业高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四是全面扩大开放合作,探索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共建共享新模式。依托淮北杜集区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园等项目,推进国家级工程机械试验场建设,承接徐州相关产业转移。探索以股份合作、园中园、托管园等合作方式,建立共建园区项目资金、跨地区财税、投资、经营等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对淮北市而言,融入徐州都市圈,共同打造长三角北翼制造业高地、产业承接区,既是重大机遇,也是势在必行的战略选择,更是快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巩保成 华桂宏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