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清明到了咧,
桐子花开遍山坡,
山上阳雀在催春,
快把谷种取来泡。
谷种泡涨了,
好好捞起来,
放在木桶里,
谷草盖上头。
一天一夜咧,
谷种泡好了,
两天两夜咧,
谷种露嘴了,
三天三夜咧,
白角长出来,
五天五夜咧,
白芽伸出来。
......
以上,不是博主随便乱编的,它其实是一首土家摆手舞的歌曲。
摆手舞
摆手舞,土家语叫社巴,它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一种群众性歌舞活动,类似于藏族的锅庄。为什么叫摆手舞呢,因为它主要表演的场所是土王庙的摆手堂。
摆手舞必须选择土家农历的单日开始,单日结束,时长也是单数,一般为三天或七天。历时七天的叫大摆手,每隔数年举办一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摆手之日,方圆数十个村寨的数万土家人,都会穿上节日盛装,齐聚摆手堂,飘飘起舞。
大摆手之外,还有小摆手,又叫农事摆手,参与的规模较小,时间也只有三天。跳摆手舞时,中间还要穿插一段茅古斯。七个或九个男子,全身上下裹着稻草,头上扎着三到五根草辫,每个人手持一根木棍作为劳动工具,通过小摆手,可以反映出土家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参与的人多了,就有人在中间通过鸣锣击鼓作为引导,男女老少围成一圈,且歌且舞,节奏欢快,舞姿优美。
摆手舞
那土家的摆手舞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大摆手是因为土家族打败了中央王朝官军的一次纪念活动,战争嘛,难免有一些血腥,在此就不做过多阐述。
小摆手就不同了,它是一种劳动人民的舞蹈。很久以前,武陵山区的毕兹卡,也就是土家人,向来都是靠打猎捕鱼为生,吃兽肉,穿兽皮。后来,有一支苗人来到了武陵山区,他们带来了包谷和谷子,交给了毕兹卡酋长。酋长居然不知道粮食为何物,于是苗人就做了一顿美食给酋长享受。酋长吃得有滋有味,就叫毕兹卡学习种地。毕兹卡不会种地,苗人就教他们。毕兹卡觉得一天也耕不完巴掌大的地,身体还挺累,就不愿意学习耕地,都跑到山林里继续追捕他们的野兽去了。
秋天,苗人们种植的谷子丰收了,请毕兹卡吃了一顿丰收酒,就类似于现在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毕兹卡吃完饭之后,觉得比只吃兽肉有劲,浑身有使不完的力,大家都决心要学习耕地、种粮食。
欢聚一堂
第二年,眼见春耕要开始了,毕兹卡还是不知道怎么搞好粮食生产,怎么办呢。这时,出现了一位年轻的智者,他把各种种粮食的技能和方法都编成了歌舞动作,教给大家。毕兹卡毕竟还是喜欢跳舞的,所以,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种粮食。
就这样,通过歌舞的方式,土家人学会了泡谷种、做秧田、撒谷种、插秧、收割,很快就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后来,他们又把打铧口、绩麻、纺纱、织布等生产方法都编成了歌舞。
从此,土家人也学会了种庄稼、纺纱织布了。那些编成歌舞的生产方法,就慢慢变成了现在一年一度的小摆手。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