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杨戬(二郎神杨戬怎么就成了太监?)

时刻小站 166

引子:杨戬

二郎神之名,似乎生来就叫杨戬,大哥叫杨蛟,三妹叫杨婵。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杨戬是北宋末年的大太监,跟高俅、童贯、蔡京等合称六贼,是大大的奸臣。

两个是如何扯上关系的呢?

影视作品中的杨戬形象

一、抢号

经过《西游》、《封神》原著及各版本电视剧轰炸的现代人,莫不约定俗成认为二郎神的名字叫杨戬。本篇要是胆敢推翻这个结论,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又确实不可混为一谈。

让我们简单追溯一下其来历。

起源,独健二郎。独健是毗沙门天王的第二个儿子。玄宗时期,安西重镇被困,独健太子领天兵降世震慑敌军。因此,毗沙门信仰在唐代非常兴盛,独健也被民间称为二郎。有词牌名《二郎神》唱响神州。

演化和争执。

独健二郎属于佛教信仰,传入四川后,当地道教首先对他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按张政烺先生在《<封神演义>漫谈》中的说法:

成都青城山自汉以来是道教的圣地,道教徒不能容忍毗沙门天王的二郎独健在这一带割据,遂抬出一个赵昱进行偷换。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赵昱本为道士,与师李珏隐居青城山,后隋炀帝起为嘉州太守。在郡左冷源二河内斩了恶蛟,时年26岁,正符合二郎神年少英武的形象。郡民感其恩德,为他在灌江口立庙奉祀。

考嘉州在今乐山地区,斩蛟地在犍为。冷、源二河不知其所在,但是既然有蛟龙作乱,而且赵昱斩蛟时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余人,民万余人夹江鼓噪,则证明这两条河定非涓涓溪流,而是真正的大江大河,那么满足这个条件又在犍为附近的,只有岷江或大渡河了。后来赵昱显圣,也是在嘉州江水之中。

从始至终,其实都和灌江口(今都江堰)毫无关联。惟一有点关系的恐怕也就是他曾在青城修道了。所以赵昱就是中途出来抢号的,连是否真有其人也不能确定。

第二个抢号的是李冰次子。宋代有本记载圣人朱熹言行的集子叫《朱子语类》,其卷三说:

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甚么真君,遂改封为真君。

可是正史从未记载过李冰的子孙名字,李冰是为蜀地百姓做出过天大贡献的好官,百姓怀念他,又看不惯道家推出的赵二郎,所以推出一个李二郎正可以说是民心向背。

汉族老百姓当然多,可是少数民族的老百姓也不少啊。从秦汉以来,生活在陇上的氐、羌百姓渐次南迁,南入蜀、汉,汉建安中,氐人杨氏强盛,徙居仇池,为患陇蜀之间;西晋末年,巴氐李氏最先在成都建立政权,掀起乱华序幕。向达先生在《南诏史略论》中详述过氐羌南移的民族史,他认为建立了南诏政权的六诏就属于南迁的氐羌。在大家都在抢号时,生活在灌江附近的氐族兄弟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他们推出的这个人叫杨难当,为仇池杨氏之雄。杨氏自建安时崛起,传至杨难当,已是南北朝时期。杨难当废侄自立,自称都督雍凉秦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可以说氐人之强盛荣耀,莫过于杨难当之时。

除此之外,还有说他是随大禹治水的孽龙的,有说他是许旌阳的,有说是蜀主孟昶的,等等,但上面三个是最主要的。

本来这样挺好,外来户独健二郎最先退出竞争,李二郎稳坐灌江口,赵二郎活跃在元杂剧中,杨二郎也不失为一种点缀,孰料随着《封神演义》这本风行天下的通俗文学的出世,二郎之争风云突起!

或云二郎是李冰身旁二侍郎

二、奸臣之名

《封神》中,二郎之名为杨戬。从字面上说,杨似乎正是杨难当的姓,而戬有灭除、剪灭之意,是大大的褒义词。

只是有一点,北宋有个大宦官,名字也叫杨戬。这位还在《水浒传》中出过场。

杨戬在《宋史》有传,少时入宫,徽宗崇宁年间崛起。政和四年(1114年),出任彰化军节度使,后历任镇安、清海、镇东三镇节度,官至太傅,阴谋废立太子。他干过两件最阴损的事,留下了千古骂名。

一是立法令追索农民的田契,各种挑事找刺、拖延抹除,直到农民拿不出田契为止。然后就全凭估计,增立赋税,先在汝州试验,最后扩大到京东西路和淮西北路等地区的州县,威逼百姓租佃废堤弃堰、荒山退滩及河水淤积之处,增收租赋,就算水旱灾害也不减免。

二是在筑山泺(泺,即泊;梁山泊,亦称梁山泺)中,按渔船指定租税,济、郓数州数百里之地,莫不深受其害。

说到济州、郓州,就得说说《水浒》。梁山泊正在济州辖下,郓州则是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发生地,水浒英雄啸聚梁山泊之前,杨戬未尝没有像筑山泺一样剥皮收税,只是后来慑于山寨威势,不敢再来罢了。而108豪杰之中,山东好汉占据大半,未尝不是受到了杨戬这样的人的剥削而逼得造反。

杨戬与高俅、童贯等为六贼之一,《水浒》中凡提到这六人名字,必以奸臣、狗贼称之,也着实痛快。

《封神》是文人之书,对于这些误国误民的奸臣可说深恶痛绝,借直臣义士之口,大骂费仲、尤浑为佞臣、奸臣、谗佞,终借闻太师之威勒令二人随鲁雄征西,祭了封神台。接着是飞廉、恶来,在商亡之时盗出传国玉玺归周,谁知姜子牙封神完毕之后,大骂二人惑君乱政,陷害忠良,断送成汤社稷,罪盈恶贯,死有余辜,将二人斩首之后,方才封刀封台。

杨戬自是权奸巨宦无疑,先不说他是否二郎原型,单凭他在历史耻辱柱上那些记录,有洁癖的文人也不该将这两个字作为主角、力加塑造才是。

那么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偏要犯此忌讳,挑其作为书中最光彩夺目之人的名字呢?

原因无他,那只是因为这个大太监杨戬确实也是二郎神的最重要原型之一。

宋代臣子

三、流传脉络

据历史学家张政烺和神话学家袁珂两位先生的考证,杨戬是这样成为二郎神的。

下面几篇古文都与太监杨戬有关,透露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推理脉络。

其一,《夷坚志·乙》卷十九的《杨戬二怪》。

本篇向来无人提起,包括张、袁二先生也不曾引用过,此处简单讲一讲。

二怪就是两件怪异:第一件,杨戬最贵幸时,其妻夜里睡觉,见红光透窗而入,有一尺许长道人绕帐飞行。旋出酒具,三问其妻饮否?不应,遂自饮,酒香数日不散。第二件,杨戬书房有一榻,他人皆不得至。忽然有一天,有女子往来室中。戬与妻往视,果见有女子登榻。引被蒙首而坐,牢不可取,数十人不能掣动。随后女子困倦而睡,揭帐一瞧,乃是一条巨蟒,蟠屈十数重,其大如臂,僵伏不动。令家人连榻带蛇抬出郊外扔弃。不久杨戬就死了。

其二,《夷坚支志·乙》卷五的《杨戬馆客》。

杨戬权势正盛时外出,有姬妾私通馆客,以长梯引入,早上送出。后来杨戬回京,正撞见此事。招来道士噀治,此人妄云为鬼迷惑、了不自觉。这话怎能骗过老奸巨猾的杨戬,他明白被戴了绿帽子,暗中将之阉割,从此出入内宅不禁,沦为玩偶。

其三,《老学庵笔记》卷十:

中贵杨戬,于堂后作一大池,环以廊庑,扃鐍周密。每浴时,设浴具及澡豆之属于池上,乃尽屏人,跃入池中游泳,率移时而出,人莫得窥,然但謂其性喜浴于池耳。一日,戬独寢堂中,有盜入其室,忽见床上乃一虾蟆,大可一床,两目如金,光彩射人。盜为之惊仆,而虾蟆已复变为人,乃戬也。起坐握剑,问曰:汝為何人?盜以实对。戬掷一银香球与之曰:念汝贫,以此赐汝,切勿为人言所见也。盜不敢受,拜而出。后以他事系开封狱,自道如此。

其四,《醒世恒言》卷十三《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说的是徽宗的妃子韩娘娘在杨戬府上养病,被府后二郎神庙的庙官孙神通骗奸。这位孙道长会些妖法,善能隐身遁形,因听了韩夫人愿嫁个二郎神模样郎君的许愿祷词,于是假扮神仙,淫污天眷。杨戬先后令王法官、潘道士与之斗法,结果都没能耐他何。好在留下了他一只皮靴,开封府公人便以此为线索,让孙神通伏了法。

按创作时间看:

《夷坚志》与《夷坚支志》是南宋文学家洪迈(1123年-1202年)所作;

《老学庵笔记》是与洪迈同时代的陆游(1125年-1210年)所作;

杨戬(?-1124年)死时,正是洪陆二公出生之时,而这些故事必定不是突然间就开始成型并流传的,必定经过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演进和补全过程。无论如何,至少南宋初年,杨戬身上已有诸多灵异之事。

而《醒世恒言》为三言之一,是明后期文学家冯梦龙所编,冯梦龙生于万历二年、卒于清初(1574-1646年)。《勘皮靴》文末有原系京师老郎传流,至今编入野史之句,可见早已流传,据张政烺先生分析:

这个故事和《杨戬馆客》条相似,而情节明显是有意编造的。全篇对杨戬无微辞……也许就是杨戬示意编造以顶替或冲淡前一个故事的。

如此一来,它的时间节点也应该在北宋末。

上述几篇故事中都出现了市井群众大感兴趣的道士、变化、斗法等元素。在流传的过程中,杨戬的本来面目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其传奇的面目则越来越清晰,最终代替了他本来的脸。现在只缺一个最无可置疑的解释。直到《勘皮靴》这个故事的出现,里面出现了二郎神。吃瓜群众终于释然,他们可不会辛苦去记故事的前因后果,你传我我传你就变成了:

原来杨戬就是二郎神啊,怪不得那么厉害!

李天飞先生说得很幽默:

这个故事(指《勘皮靴》)从宋代就开始流传,基本格局与明朝的差不多。只因为发生在杨戬府上,又和二郎神有关系,传来传去,二郎神的名字居然就变成杨戬了!民间最喜欢七拼八凑地编故事,不按常理出牌,有这种误会和笑话,再正常不过了。这位杨公公,生前当宦官,死后竟然混成了二郎神,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二郎概率图。来自网络,侵删

四、三山飞凤帽

杨戬传奇化,早在南宋时期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对《西游》、《封神》的影响了。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事实上不确定,但也没有更具说服力的作者),吴生于弘治、卒于万历初(1500或1506年-1583年),创作《西游》时应该在四、五十岁这个阅历、文笔都达到鼎盛的时期,也就是嘉靖十九年至嘉靖二十九年(1540年-1550年);

《封神演义》创作于隆庆、万历年间(1567年-1620年);

同时还有一部宗教典籍《二郎宝卷》基本确定了二郎神的故事模型,如云华仙女下凡、劈山救母、收伏孙悟空等等故事,卷末载其刊于嘉靖三十四年,而实际上据陈宏先生考证,它应该产生于万历四十五年之后,有可能是崇祯元年(1628年)的作品。

以上时间线清晰明了,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

《西游》作者出于某种原因(或许就是文人的洁癖)不愿用一个奸臣来作为二郎真君之名,而后起的模仿之作《封神》(封神现世,实欲与《西游》、《水浒》鼎足而三)则大胆而激进的进行了采用。

诚如张政烺先生总结的:

经过南宋、金、元流传二三百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二郎神和杨戬两个词结了不解之缘,杨戬成了二郎神的代名。《西游记》只笼统地称杨二郎,不敢落实(或者是认为不对头,不肯落实)。《封神演义》作者更大胆些,便直称二郎神为杨戬。

至于《二郎宝卷》为何只有杨二郎而无杨戬?无论它先于还是晚于《封神》,都可以确定是受到《西游》的影响后出现的宗教典籍。既然是正式的教典,且以护国佑民忠孝二郎为名(宝卷全名《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开山宝卷》),作者有与《西游》作者相同的顾虑,实在太正常了。

只是他们都没想到,《封神》后来的影响能那么大,以一书之力,便构建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民间神谱,从此杨戬成为二郎之名,就此不易。而宝卷与《西游》,反而成为了二郎神就是杨戬的有力佐证,世事就是如此奇妙啊!

可是《西游》虽然没明写杨戬,却处处把二郎当成太监在塑造,这是真的。

第六回,杨二郎一出场,作者就给他配了一首赞诗,前四句是: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李天飞先生说,这首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三山飞凤帽——这种帽子本是明代太监戴的!

所谓三山帽,是明代太监的帽子,漆纱质地,帽后一片高出来的环状板,正好围拢三面,空出正面,三山是指如同三面山墙。故宫馆藏的《二郎搜山图》和明代保存下来的两尊太监像,帽子乃是一模一样的。

文学作品如《三宝太监下西洋》写郑和的穿戴: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蟒龙袍。《金瓶梅》第70回:只见一个太监,身穿大红蟒衣,头戴三山帽,脚下粉底皂靴。

这就是文人的狡狯吧?所以,别被吴老先生骗了。

左为二郎神,右为明代太监铜像。图来自李天飞先生博客,侵删。

引用资料:

《封神演义》、《西游记》,市面常见版本;

《三教搜神源流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版4印;

《朱子语类》,宋·朱熹著;

《文史丛考·<封神演义>漫谈》,张政烺著,中华书局2012年4月第1版;

《宋史·杨戬传》;

《夷坚志》、《夷坚支志》,宋·洪迈著;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著;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著;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二郎宝卷>与<西游记>关系考》,南开大学中文系陈宏;

《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李天飞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版4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